多媒体与生物整合误区探索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e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其学科发展速度、学科内容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生物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愈见深刻。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學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以及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误区。
  
  一、形式过于多样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本质的科学。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是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生物教学要体现学科特点,坚持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实物性”原则。再完善的技术展示也只能作为实物的模式或模拟,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活动的多变化决定了直接观察研究生物更有利于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体验。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高效等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结合生物教学特点,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忘记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性,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象,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
  
  二、画蛇添足
  
  普通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软件,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追求课件形式的优美,技术运用的充分,如图片的大量插入,动画的大量运用,色彩和背景的多变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优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长期使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新鲜感、兴奋度会不断下降。所以,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即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
  (1)简洁。课件制作要注意文字简洁、图片精要、动画得体、不要过于花哨。(2)便捷。课件制作要界面友好,运行快捷,便于操作。(3)及时。课件使用要及时得体,做到及时展示,及时关闭,这样有利于集中的学生注意力。(4)实效。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为教学服务,能真正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能启迪思维,能引导发现。此外课件的使用最好还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课件中要包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内容。
  
  三、整合质量不高
  
  低层次的整合是指计算机辅助生物教学。这种整合过于突出学科目标,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仅当成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未体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互动”的整合要求。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多停留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步阶段。教师们是在传统的教学框架下,依靠一些生物教学软件——即课件的制作,使“课本搬家、挂图搬家、实验搬家”。此外,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包括一些题库建设系统和试卷生成系统。
  高层次的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有利于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转变的全新教育环境,实现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共同提高的过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的整合应成为学生获得丰富的全新的生物学知识的途径,应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发展生物学特长,培养生物学兴趣的手段,也应成为学生提高信息能力,拓宽生物学信息渠道的重要环境。生物学教师要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新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搜索、创建、优化网络资源。教师应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由单向的教学实施者变为师生共学的组织者。要逐步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功能,交流功能,支架功能和评价功能。要研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生物学教学规律。
  
  四、忽视学生的实践
  
  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的必由之路,但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直接来源,用计算机模拟的生物学现象代替不了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网络调查也代替不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的社会调查。信息技术要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不可再现或难以观察到的生物学现象的演示,高等动植物解剖的计算机演示等等。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实验性学科的生物学,要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的总量,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活动。只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学生才有发现的舞台,学生的认识也才能深入发展。
  综合上述种种原因,我个人认为,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整合中,应注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它强调的是“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他文献
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课标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补充问题条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
期刊
反思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纯信息技术的世界是空洞的么?目前,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教技术,一味追着技术的发展,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  现行
期刊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大特点。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同时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但是,不少教师对新课程三
期刊
困难生是多数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措施,在自己的班级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根据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针对班级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做了一些较为系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结合我们的实践谈谈如何转化困难生。    一、生物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百个学习困难学生的背后,就可能隐藏着一百种不同的原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来调查这些隐藏在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
期刊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写的能力的同时,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对学生的英语测试中,语言最难、内容最深的部分,就是阅读理解;题量最大,分数最高的部分,也是阅读理解。中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不但是高考的要求,也是当今信息社会的
期刊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力更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用兴趣敲开学生心灵的门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在做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条件)的要求相当高。新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施,远比在城市小学困难得多。例如农村的家长素质相对不如城市的高,其中相当一部分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有一些是文盲。虽然也支持孩子学习,但不知如何辅导孩子,或根本没有时间引导孩子,与孩子一块儿学习。再者在农村,从意识上到硬件上还远远无法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无论是家庭还是整个社区都缺少一种大语文课堂的氛围。使孩子们课内外的学习发生脱节,
期刊
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乃至篇章结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思维变为具体的感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艺术语言表达能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理解课文 
期刊
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科技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知识爆炸”,这就要求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怎样教育下一代能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的最大差异∶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