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是省教科院管尤跃老师一行到陆良调研时,盘江小学围绕“把握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度指导之间的平衡研究”课题所作的一节课。下面是这节课的四个片段。
片段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生:角、边、顶点。
师:你们见过哪些物体表面有三角形?
生1:单车的三角架。
生2:红领巾。
生3:公路边设有“慢”字的三角形路牌。
生4:钢架桥上有三角形钢架。
师:猜一猜,在这些三角形中,各个角是怎样的角?
生: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有的是钝角。
师:这些锐角、直角、钝角在一个三角形中会出现多少个呢?想不想研究研究?
生:(齐声)想!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生熟悉的、亲近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片段二:观察讨论,感悟新知(按角分类)。
师:(从信封中倒出1~6号三角形)请逐一观察每个三角形中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记录在答题卡上(汇报后填在小黑板上):
师:观察记录表,各组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2.表中的三角形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3.大胆猜想,应该分成怎样的类别呢?
生:我们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应以锐角的个数为标准分成两类:有两个锐角的为一类,猜想为两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的为一类,猜想为三锐角三角形。
师:哦!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把它猜想成“三锐角三角形”。这确实很不错。大家说,可不可以?(部分学生说可以)但是,许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一问同学们,既然是把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猜想成“三锐角三角形”(手指小黑板),那么,其中有没有两个锐角的?(有)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这不也叫“两锐角的三角形”吗?这样分类科学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生2:我们组一致认为应该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有三个锐角的为一类,我们猜想成“锐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又有一个直角的为一类,我们猜想成“直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还有一个钝角的为一类,我们猜想成“钝角三角形”。
师:对他们小组的回答,同学们的意见怎样?(全班齐呼:“好!”)同学们想得非常好,三角形中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那么,剩下的2、4、5、6号三角形分成几类呢?(两类)其中,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钝角三角形。(再在原板书的“锐角”、“直角”、“钝角”后面分别加上“三角形”,并对应板书:“三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一种。各小组小声地说一说: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分成哪几类。
课堂巩固练习:
1.按角分类,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
2.小组长迅速拿出1~6号中的任意一个三角形(全露),停留3~4秒钟再藏起来(回想),各是什么三角形?
3.老师用纸分别遮住3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每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见下图),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生1:①是直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一个角是直角。
生2:②是钝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一个角是钝角。
生3:③是锐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一个角是锐角。
师:他说的对吗(指③)?应是什么三角形呢?(学生回答后分别取出相应的图形验证。生3回答后还应取出反例三角形让大家验证——因为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性: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针对“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的错误猜测让学生展开讨论:透过这个错误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如果只给出一个锐角,不能确定三角形是什么类型,因为三种类型的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4.填一填,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椭圆表示(如下图),这个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评析: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必须具有思维的再碰撞、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最可贵的是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把得到的结果作为学生合理推测、直觉判断的前提,尽管学生的猜测有些“稚嫩”,但是,这些猜测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新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以及创造的机会。练习时采用扶与放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游戏猜想与讨论验证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联想思考、反复思辨和感悟新知的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片段三:操作测量,感悟新知(按边分类)。
教师发给题卡,同桌在答题卡上记录(记录员把测量结果在对应的方格里打“√”)。
学生观察猜想:还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继续给三角形分类?怎样分类?
生:我们组是以边的相等与不等为标准来分类的。我们把7号、8号分为一类,猜想为等腰三角形;把9号、10号分为一类,猜想为等边三角形;把11号、12号分为一类,猜想为不等边三角形。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我们打开课本第84页,看一看课本上是怎样给三角形分类的。
生: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这又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呢?
生:这是依据两条边相等、三条边相等这个标准来分类的。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中的边和角可以有哪些名称呢?(结合图示并板演)我们把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把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把另外的两个角叫做“底角”,把两个底角所在的同一条边叫做“底”。把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各组测量各角度数的记录,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评析: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最值得尊重的,是最负责任的态度。”本教学环节是第三次应用到猜想。“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这里的猜想不是牵强的、生硬的,而是符合逻辑的、有效的、富有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巩固练习。
1.填空。
(1)指出下列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两个“相等”,即:两条()相等,两个()相等。
(3)等边三角形也有两个“相等”,即:三条()相等,三个()相等。
2.画出本节课所学的按“角”分类的三角形(各画一个并标出名称)。
3.画出本节课所学的按“边”分类的三角形(各画一个并标出名称)。
总评:“三角形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之后来学习的,涉及分类的思想、标准、方法以及实践操作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尽管如此,课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一抽象概念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到抽象,从猜测到验证,从朦胧到明晰,从理解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与体验、推理与猜想、交流与反思、实践与总结中产生情感共振与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那么,许老师这一节课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分类标准,体验分类思想,猜想分类结果的呢?
让学生感悟按角的不同来分类。“片断二”设计了对1~6号三角形的观察,并记录在答题卡上,然后,学生汇报,根据小黑板上的记录表,再让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主分出类别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验证。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交流。特别是学生已认识了按角的大小分类,并且会判断时,又创新设计了“猜一猜”(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的第3次判断)。这一活动把学生的惯性思维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相融合,在学生辨析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拿出的是另一类别的三角形,这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教师因势利导,问:“透过这个错误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了只给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三角形是什么类型,因为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学生回答得清晰、明白、正确。正是教师把准了学生的“脉搏”,才使人感到这节课有一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强化按“边”的标准分类。在教学中,教师二度开发教材,在“量一量、测一测、记一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猜一猜”,在大多数学生能按边分类且猜想正确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本,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等,不仅利用了课本资源,还灵活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同时,又在调整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构建,所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种变静态为动态,变教材为学材,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传授为引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的学习环境,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产生情感震动,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责任编辑:曹文◇
作者简介
滕文斌:国家级骨干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现任陆良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坚持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并上示范课和作专题讲座。曾辅导20多位教师获得省、市、县不同等级的优秀课堂教学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之友》、《陕西教育》、《云南教育》等国家级和省市级10多个刊物中发表论文30余篇,有科研成果。
许华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陆良县盘江小学教导主任。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被评为曲靖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研教学优秀人才、市电教先进工作者、市骨干教师、陆良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后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与》等刊物上发表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43篇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一、二、三等奖。
片段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生:角、边、顶点。
师:你们见过哪些物体表面有三角形?
生1:单车的三角架。
生2:红领巾。
生3:公路边设有“慢”字的三角形路牌。
生4:钢架桥上有三角形钢架。
师:猜一猜,在这些三角形中,各个角是怎样的角?
生:有的是锐角,有的是直角,有的是钝角。
师:这些锐角、直角、钝角在一个三角形中会出现多少个呢?想不想研究研究?
生:(齐声)想!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生熟悉的、亲近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片段二:观察讨论,感悟新知(按角分类)。
师:(从信封中倒出1~6号三角形)请逐一观察每个三角形中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记录在答题卡上(汇报后填在小黑板上):
师:观察记录表,各组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1.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2.表中的三角形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3.大胆猜想,应该分成怎样的类别呢?
生:我们组讨论后一致认为,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应以锐角的个数为标准分成两类:有两个锐角的为一类,猜想为两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的为一类,猜想为三锐角三角形。
师:哦!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把它猜想成“三锐角三角形”。这确实很不错。大家说,可不可以?(部分学生说可以)但是,许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一问同学们,既然是把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猜想成“三锐角三角形”(手指小黑板),那么,其中有没有两个锐角的?(有)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这不也叫“两锐角的三角形”吗?这样分类科学吗?(学生纷纷举起小手)
生2:我们组一致认为应该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有三个锐角的为一类,我们猜想成“锐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又有一个直角的为一类,我们猜想成“直角三角形”;有两个锐角,还有一个钝角的为一类,我们猜想成“钝角三角形”。
师:对他们小组的回答,同学们的意见怎样?(全班齐呼:“好!”)同学们想得非常好,三角形中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那么,剩下的2、4、5、6号三角形分成几类呢?(两类)其中,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我们把它叫做钝角三角形。(再在原板书的“锐角”、“直角”、“钝角”后面分别加上“三角形”,并对应板书:“三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一种。各小组小声地说一说:三角形可以怎样分类?分成哪几类。
课堂巩固练习:
1.按角分类,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
2.小组长迅速拿出1~6号中的任意一个三角形(全露),停留3~4秒钟再藏起来(回想),各是什么三角形?
3.老师用纸分别遮住3个三角形的两个角,每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见下图),猜一猜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生1:①是直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一个角是直角。
生2:②是钝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一个角是钝角。
生3:③是锐角三角形,因为它的一个角是锐角。
师:他说的对吗(指③)?应是什么三角形呢?(学生回答后分别取出相应的图形验证。生3回答后还应取出反例三角形让大家验证——因为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性: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针对“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的错误猜测让学生展开讨论:透过这个错误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如果只给出一个锐角,不能确定三角形是什么类型,因为三种类型的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4.填一填,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椭圆表示(如下图),这个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评析:说起“猜想”,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必须具有思维的再碰撞、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最可贵的是让学生自主观察并把得到的结果作为学生合理推测、直觉判断的前提,尽管学生的猜测有些“稚嫩”,但是,这些猜测都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新的学习和实践操作以及创造的机会。练习时采用扶与放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游戏猜想与讨论验证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联想思考、反复思辨和感悟新知的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片段三:操作测量,感悟新知(按边分类)。
教师发给题卡,同桌在答题卡上记录(记录员把测量结果在对应的方格里打“√”)。
学生观察猜想:还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继续给三角形分类?怎样分类?
生:我们组是以边的相等与不等为标准来分类的。我们把7号、8号分为一类,猜想为等腰三角形;把9号、10号分为一类,猜想为等边三角形;把11号、12号分为一类,猜想为不等边三角形。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我们打开课本第84页,看一看课本上是怎样给三角形分类的。
生: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师:这又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呢?
生:这是依据两条边相等、三条边相等这个标准来分类的。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中的边和角可以有哪些名称呢?(结合图示并板演)我们把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把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把另外的两个角叫做“底角”,把两个底角所在的同一条边叫做“底”。把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各组测量各角度数的记录,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生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
评析: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最值得尊重的,是最负责任的态度。”本教学环节是第三次应用到猜想。“猜想”是一种思维活动,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这里的猜想不是牵强的、生硬的,而是符合逻辑的、有效的、富有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巩固练习。
1.填空。
(1)指出下列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两个“相等”,即:两条()相等,两个()相等。
(3)等边三角形也有两个“相等”,即:三条()相等,三个()相等。
2.画出本节课所学的按“角”分类的三角形(各画一个并标出名称)。
3.画出本节课所学的按“边”分类的三角形(各画一个并标出名称)。
总评:“三角形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之后来学习的,涉及分类的思想、标准、方法以及实践操作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尽管如此,课中的三个教学片段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疑,引导学生探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一抽象概念时,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到抽象,从猜测到验证,从朦胧到明晰,从理解到灵活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在不断的感知与体验、推理与猜想、交流与反思、实践与总结中产生情感共振与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那么,许老师这一节课是如何让学生感悟分类标准,体验分类思想,猜想分类结果的呢?
让学生感悟按角的不同来分类。“片断二”设计了对1~6号三角形的观察,并记录在答题卡上,然后,学生汇报,根据小黑板上的记录表,再让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自主分出类别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验证。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推理与交流。特别是学生已认识了按角的大小分类,并且会判断时,又创新设计了“猜一猜”(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角的第3次判断)。这一活动把学生的惯性思维和知识的内在联系相融合,在学生辨析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拿出的是另一类别的三角形,这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教师因势利导,问:“透过这个错误的猜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了只给出一个锐角,不能判断三角形是什么类型,因为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学生回答得清晰、明白、正确。正是教师把准了学生的“脉搏”,才使人感到这节课有一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强化按“边”的标准分类。在教学中,教师二度开发教材,在“量一量、测一测、记一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猜一猜”,在大多数学生能按边分类且猜想正确后,教师让学生看课本,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等,不仅利用了课本资源,还灵活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同时,又在调整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构建,所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种变静态为动态,变教材为学材,变被动为主动,变单向传授为引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的学习环境,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产生情感震动,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最需要的。
◇责任编辑:曹文◇
作者简介
滕文斌:国家级骨干教师,云南省特级教师。现任陆良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坚持定期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并上示范课和作专题讲座。曾辅导20多位教师获得省、市、县不同等级的优秀课堂教学奖。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之友》、《陕西教育》、《云南教育》等国家级和省市级10多个刊物中发表论文30余篇,有科研成果。
许华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陆良县盘江小学教导主任。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刻苦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被评为曲靖市学科带头人、市中青年教研教学优秀人才、市电教先进工作者、市骨干教师、陆良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后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参与》等刊物上发表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43篇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