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在大量收集、阅读、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并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对《红楼梦》的影视改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结论以供国内外红学会研究者借鉴。
【关键词】《红楼梦》;电影;戏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56-2
一、结构巧妙的27年复旦版电影
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将《红楼梦》搬上电影银幕。由任彭年、俞伯岩担任导演。这部影片的结构十分巧妙,以刘姥姥为全剧结构的主线,以刘姥姥的入梦出梦作起作结来笼罩全剧,这颇有点“后现代”的意味。它选取“刘姥姥一进贾府”、“黛玉进贾府”、“答宝玉”、“毒设相思局’夕、“刘姥姥二进贾府’,、“王熙凤与尤二姐”、“黛玉葬花”、“紫鹃情辞试莽玉”、“调包计”、“黛死钗嫁”、“查抄荣国府”、“宝玉出家”等情节连缀全剧,以“刘姥姥梦醒”作结尾。刘姥姥既是全剧结构的主线,又是揭示全剧主题的象征性人物。在片中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悲剧主题、四大家族衰亡主题都被弱化了,改编者着意强调的是:“翰内昔日富贵,等于一场春梦”。
影片一开场,就打出了“春梦婆神游南柯”的字幕。影片结尾,刘姥姥又发出了“(字幕)我经历了这许多光怪陆离喜怒哀乐的境界,原来是一场春梦”的感慨,这一首一尾的照应、画龙点睛,使全剧主题更显豁。但刘姥姥并不是该片的主人公。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作为一条重要线索,主要是在结构上起作用。电影真正的主人公是贾宝玉。
有人说,“这种人生如梦的嘈叹,虽然也可以换取诸多观众的烯嘘甚至眼泪,但是与原著深厚含蓄的悲剧底蕴相比,与原著的多重内涵相比,还是浅俗直露了些”。我们应该考虑到,电影毕竟不象小说一样可以反复琢磨、品味。原著的结构太复杂了,即使长达36集的电视剧和13个小时的电影也难尽如人意,一部4个小时的无声片实在无法容纳。要原汁原味的再现原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夏衍曾在《杂谈改编》中谈到,要把《红楼梦》这样“浩瀚的篇幅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包括到一个节目中去,客观上似乎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作为第一部改变小说《红楼梦》结构的影片,复旦版《红楼梦》影片改编得还是较为成功的。范烟桥曾在《宽中寻仄法》说:该版电影所采用的改编方法是“文章中之宽中寻仄法矣。盖彼以刘老老为主人翁,而以《红楼梦》全书研成细末,然后筛汰其渣滓,取其精英,揉杂改作,而成一新局面”。他还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宽中寻仄法”即因“材料丰富,虽千言万语不能尽,于是一齐抛开,别开蹊径,反觉曲折有趣”。这一方法类似于汪流教授所总结的浓缩、取意这两种改变方法的结合,包括在情节上删繁就简、在结构上重新架构这两部分。虽然这样做会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在主题上偏离原著一的精神,或许会在结构上弄巧成拙,不为观众所接受,但把类似《红楼梦》这样的“极伟大之说部”全本改编成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作品,“宽中寻仄法”是比较适合的改编方法。
由此看来,复旦版《红楼梦》在情节选择和创作思路上,都为后世改编全本《红楼梦》小说的编导们开辟了一条蹊径。
二、1989年谢铁骊版电影
夏衍认为,把《红楼梦》这样繁富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还有另外的方法。他在《杂谈改编》中提到:“可行的方案是,以人物或者情节为中心,化整为零,改编为可以独立、而又是互相连系贯串的‘本戏’或者自成段落的电影。”这个方案采用了节选的方法,包括两种体制:一种是节选单个人物或情节而成的单部电影,如《黛玉葬花》、《红楼二尤》、《王熙凤》等,一种是几个单部电影连缀而成的系列电影。
198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影片《红楼梦》即被称为“系列电影”。该片是中国最长的电影,共六部、八集,长达13个小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接近、最能把握原著精神的一次改编”,“展示了原著所特有的高雅、抒情、哲理化的艺术风格”,它能够充分运用声画语言来体现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是比较有价值的“红楼”电影。
运用景深镜头体现电影艺术的优越性。笔者发现,1989年版电影《红楼梦》充分利用了电影大屏幕的优越性,使用了大量的景深镜头,使一个画面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多,表现更真实,场面更宏大。如,宝玉的乳娘李奶奶来到怡红院,看到丫头们都在屋里玩乐,此时,画面的前景是一桌人在打牌,后景是5个丫鬟坐在炕上吃零食,中景是李奶奶在唠叨。随后,摄像机对李奶奶进行跟拍,直到李奶奶发现了酥酪。此时的画面是这样:前景中,李奶奶发现了酥酪;中景中,一桌人在打牌后景中,另一桌人在玩耍;再往后还是那5个丫鬟坐在炕上吃零食。又如,贾母闻听鸳鸯哭诉贾赦要娶她作妾后,勃然大怒,适逢邢夫人不在场,她便迁怒于王夫人,对其大加训斥。此时的画面中,前景是王夫人惴惴不安地站起身,薛姨妈正襟危坐;中景是探春在屏息静聆,后景是宝玉与众姐妹在劝慰鸳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们都知道,影视二者比较起来,电影的艺术性更高一些。它需要拍摄、制作更加精良,尤其是大场景中的景深镜头,技术难度系数很高,不仅需要进行前景、中景和后景的精心布光和配色,更需要各景位的演员、道具和摄像的密切配合。而相同的场面,电视剧因为屏幕小,画面的信息总量不宜过大,只好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去逐个展示。影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纪录艺术,应该力求给人一种真实感,影视中事件的发生总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统一的空间便成了事件真实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1989版电影《红楼梦》中大量大景深镜头的使用,使它有着电视剧在塑造真实空间上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和舞台剧比较电影在蕴含信息量方面的优越性就更强了,舞台剧因为受到时空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够蕴含的信息量更小,难以真实全面的再现生活场景,更何况《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众多人物的大场面。
写实中彰显写意的风格。真实是电影的生命,诗意是电影的灵魂。谢铁骊是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他从创作剧本到拍摄影片都十分重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但《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它从立意到描写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而且小说本身还包含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在小说中的作用不仅是抒情,还有预示人物命运、象征人物性格等等。如何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来表达《红楼梦》中的诗词和诗词的意韵也是电影编导们始终注意的问题。首先,在影片一开始,就拿出一定的篇幅去描写一僧一道及太虚幻境的内容,在整体上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其次,编导和摄影用了很大气力拍摄了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镜头,如云雾飘渺的太虚幻境、大雪漫天的怡红院、清冷的树影月影等等。这些镜头在表达人物情感,提高影片的高雅性、抒情性和美感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在人物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很下功夫,多使用空镜头来“借景抒情”,还为了弥补画面在这方面的不足,运用了大量的画外音,特别是人物独白。 “银幕上是不能容忍假定性的,……幻想的东西总是用周围环境中逼真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加以充实的。”影片决不可能完全表现曹雪芹在小说中所展现的心理情感、性格内涵、思想精神、诗意韵味以及象征意蕴、虚幻特征等等,这似乎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但这种写意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为后世的“红楼”影视剧、戏剧改编树起了一面旗帜。
在细节中取胜。电影要在几个小时之内重构百二十回的长:篇小说,对原著中丰富的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是必然之举。而面对《红楼梦》这样一部经典的鸿篇巨制,还要增添情节、细节,虽是别具匠心,却可能有画蛇添足之嫌。该部电影的编导敢于以身犯险,事实证明,该版电影在细节的增设上确实有些过人之处。譬如:
第一、小说第三十二回王夫人为金钏跳井一事难过,宝钗前来劝慰:“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各处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电影中为宝钗增加了这样半句台词:“她是个‘丫头,一个丫头岂有这样大气的理?’”这个台词的小小变动不仅将宝钗冷酷无情的性格暴露无遗,还赋予了她极强的封建等级观念。
第二、小说第四十回里写到,大家在席间捉弄刘姥姥,偏给她用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夹鸽子蛋。好容易夹起一个才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了地上。电影在表现这一情节时加入了这样一个细节:宝玉忙另端了一碗给刘姥姥,说:“您吃这碗吧!”在增加了这样.一个小细节的基础上,又在叙述宝玉特意把妙玉嫌脏要扔掉的茶盅要来送给刘姥姥的情节时,加入了嘱咐她日子艰难时变卖了贴补家用的细节,虽与宝玉的身份不完全契合,却彰显了宝玉性格中敦厚善良的一面。
第三、小说第五十七回无意提到的一个物件—“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在影片中被设置成一件重要的道具。在第一集中它第一次出现:黛玉因宝玉喜欢将这艘船送给了宝玉。后来在紫鹃“情辞试莽玉”的情节中,宝玉又指着这艘船说它是接林黛玉回家的船,命人取来捂在被子里。在第八集中,宝玉在即将成婚之际又拿起这艘船,说道:“林妹妹她会坐船来的”。影片中,这个小道具承载了比小说中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宝黛青梅竹马爱情的见证,也是结构影片情节的重要物件。
这些细节的加入是贾母态度的一步步“明朗化”的依据,也为贾母支持金玉良缘的结局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D].武汉大学,2005.
[2]赵红妹.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D].山东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群: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2级。
【关键词】《红楼梦》;电影;戏剧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56-2
一、结构巧妙的27年复旦版电影
1927年,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将《红楼梦》搬上电影银幕。由任彭年、俞伯岩担任导演。这部影片的结构十分巧妙,以刘姥姥为全剧结构的主线,以刘姥姥的入梦出梦作起作结来笼罩全剧,这颇有点“后现代”的意味。它选取“刘姥姥一进贾府”、“黛玉进贾府”、“答宝玉”、“毒设相思局’夕、“刘姥姥二进贾府’,、“王熙凤与尤二姐”、“黛玉葬花”、“紫鹃情辞试莽玉”、“调包计”、“黛死钗嫁”、“查抄荣国府”、“宝玉出家”等情节连缀全剧,以“刘姥姥梦醒”作结尾。刘姥姥既是全剧结构的主线,又是揭示全剧主题的象征性人物。在片中我们通常所说的爱情悲剧主题、四大家族衰亡主题都被弱化了,改编者着意强调的是:“翰内昔日富贵,等于一场春梦”。
影片一开场,就打出了“春梦婆神游南柯”的字幕。影片结尾,刘姥姥又发出了“(字幕)我经历了这许多光怪陆离喜怒哀乐的境界,原来是一场春梦”的感慨,这一首一尾的照应、画龙点睛,使全剧主题更显豁。但刘姥姥并不是该片的主人公。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作为一条重要线索,主要是在结构上起作用。电影真正的主人公是贾宝玉。
有人说,“这种人生如梦的嘈叹,虽然也可以换取诸多观众的烯嘘甚至眼泪,但是与原著深厚含蓄的悲剧底蕴相比,与原著的多重内涵相比,还是浅俗直露了些”。我们应该考虑到,电影毕竟不象小说一样可以反复琢磨、品味。原著的结构太复杂了,即使长达36集的电视剧和13个小时的电影也难尽如人意,一部4个小时的无声片实在无法容纳。要原汁原味的再现原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夏衍曾在《杂谈改编》中谈到,要把《红楼梦》这样“浩瀚的篇幅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包括到一个节目中去,客观上似乎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作为第一部改变小说《红楼梦》结构的影片,复旦版《红楼梦》影片改编得还是较为成功的。范烟桥曾在《宽中寻仄法》说:该版电影所采用的改编方法是“文章中之宽中寻仄法矣。盖彼以刘老老为主人翁,而以《红楼梦》全书研成细末,然后筛汰其渣滓,取其精英,揉杂改作,而成一新局面”。他还对此作了更详细的解释:“宽中寻仄法”即因“材料丰富,虽千言万语不能尽,于是一齐抛开,别开蹊径,反觉曲折有趣”。这一方法类似于汪流教授所总结的浓缩、取意这两种改变方法的结合,包括在情节上删繁就简、在结构上重新架构这两部分。虽然这样做会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在主题上偏离原著一的精神,或许会在结构上弄巧成拙,不为观众所接受,但把类似《红楼梦》这样的“极伟大之说部”全本改编成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作品,“宽中寻仄法”是比较适合的改编方法。
由此看来,复旦版《红楼梦》在情节选择和创作思路上,都为后世改编全本《红楼梦》小说的编导们开辟了一条蹊径。
二、1989年谢铁骊版电影
夏衍认为,把《红楼梦》这样繁富的小说改编成电影还有另外的方法。他在《杂谈改编》中提到:“可行的方案是,以人物或者情节为中心,化整为零,改编为可以独立、而又是互相连系贯串的‘本戏’或者自成段落的电影。”这个方案采用了节选的方法,包括两种体制:一种是节选单个人物或情节而成的单部电影,如《黛玉葬花》、《红楼二尤》、《王熙凤》等,一种是几个单部电影连缀而成的系列电影。
1989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影片《红楼梦》即被称为“系列电影”。该片是中国最长的电影,共六部、八集,长达13个小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接近、最能把握原著精神的一次改编”,“展示了原著所特有的高雅、抒情、哲理化的艺术风格”,它能够充分运用声画语言来体现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是比较有价值的“红楼”电影。
运用景深镜头体现电影艺术的优越性。笔者发现,1989年版电影《红楼梦》充分利用了电影大屏幕的优越性,使用了大量的景深镜头,使一个画面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多,表现更真实,场面更宏大。如,宝玉的乳娘李奶奶来到怡红院,看到丫头们都在屋里玩乐,此时,画面的前景是一桌人在打牌,后景是5个丫鬟坐在炕上吃零食,中景是李奶奶在唠叨。随后,摄像机对李奶奶进行跟拍,直到李奶奶发现了酥酪。此时的画面是这样:前景中,李奶奶发现了酥酪;中景中,一桌人在打牌后景中,另一桌人在玩耍;再往后还是那5个丫鬟坐在炕上吃零食。又如,贾母闻听鸳鸯哭诉贾赦要娶她作妾后,勃然大怒,适逢邢夫人不在场,她便迁怒于王夫人,对其大加训斥。此时的画面中,前景是王夫人惴惴不安地站起身,薛姨妈正襟危坐;中景是探春在屏息静聆,后景是宝玉与众姐妹在劝慰鸳鸯。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
我们都知道,影视二者比较起来,电影的艺术性更高一些。它需要拍摄、制作更加精良,尤其是大场景中的景深镜头,技术难度系数很高,不仅需要进行前景、中景和后景的精心布光和配色,更需要各景位的演员、道具和摄像的密切配合。而相同的场面,电视剧因为屏幕小,画面的信息总量不宜过大,只好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去逐个展示。影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纪录艺术,应该力求给人一种真实感,影视中事件的发生总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统一的空间便成了事件真实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1989版电影《红楼梦》中大量大景深镜头的使用,使它有着电视剧在塑造真实空间上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和舞台剧比较电影在蕴含信息量方面的优越性就更强了,舞台剧因为受到时空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够蕴含的信息量更小,难以真实全面的再现生活场景,更何况《红楼梦》中所展现的众多人物的大场面。
写实中彰显写意的风格。真实是电影的生命,诗意是电影的灵魂。谢铁骊是现实主义的电影大师,他从创作剧本到拍摄影片都十分重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但《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首长诗,它从立意到描写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而且小说本身还包含有许多优美的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在小说中的作用不仅是抒情,还有预示人物命运、象征人物性格等等。如何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来表达《红楼梦》中的诗词和诗词的意韵也是电影编导们始终注意的问题。首先,在影片一开始,就拿出一定的篇幅去描写一僧一道及太虚幻境的内容,在整体上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其次,编导和摄影用了很大气力拍摄了不少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镜头,如云雾飘渺的太虚幻境、大雪漫天的怡红院、清冷的树影月影等等。这些镜头在表达人物情感,提高影片的高雅性、抒情性和美感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在人物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很下功夫,多使用空镜头来“借景抒情”,还为了弥补画面在这方面的不足,运用了大量的画外音,特别是人物独白。 “银幕上是不能容忍假定性的,……幻想的东西总是用周围环境中逼真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加以充实的。”影片决不可能完全表现曹雪芹在小说中所展现的心理情感、性格内涵、思想精神、诗意韵味以及象征意蕴、虚幻特征等等,这似乎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但这种写意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为后世的“红楼”影视剧、戏剧改编树起了一面旗帜。
在细节中取胜。电影要在几个小时之内重构百二十回的长:篇小说,对原著中丰富的情节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是必然之举。而面对《红楼梦》这样一部经典的鸿篇巨制,还要增添情节、细节,虽是别具匠心,却可能有画蛇添足之嫌。该部电影的编导敢于以身犯险,事实证明,该版电影在细节的增设上确实有些过人之处。譬如:
第一、小说第三十二回王夫人为金钏跳井一事难过,宝钗前来劝慰:“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各处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电影中为宝钗增加了这样半句台词:“她是个‘丫头,一个丫头岂有这样大气的理?’”这个台词的小小变动不仅将宝钗冷酷无情的性格暴露无遗,还赋予了她极强的封建等级观念。
第二、小说第四十回里写到,大家在席间捉弄刘姥姥,偏给她用一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夹鸽子蛋。好容易夹起一个才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了地上。电影在表现这一情节时加入了这样一个细节:宝玉忙另端了一碗给刘姥姥,说:“您吃这碗吧!”在增加了这样.一个小细节的基础上,又在叙述宝玉特意把妙玉嫌脏要扔掉的茶盅要来送给刘姥姥的情节时,加入了嘱咐她日子艰难时变卖了贴补家用的细节,虽与宝玉的身份不完全契合,却彰显了宝玉性格中敦厚善良的一面。
第三、小说第五十七回无意提到的一个物件—“十锦格子上陈设的一只金西洋自行船”,在影片中被设置成一件重要的道具。在第一集中它第一次出现:黛玉因宝玉喜欢将这艘船送给了宝玉。后来在紫鹃“情辞试莽玉”的情节中,宝玉又指着这艘船说它是接林黛玉回家的船,命人取来捂在被子里。在第八集中,宝玉在即将成婚之际又拿起这艘船,说道:“林妹妹她会坐船来的”。影片中,这个小道具承载了比小说中更为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宝黛青梅竹马爱情的见证,也是结构影片情节的重要物件。
这些细节的加入是贾母态度的一步步“明朗化”的依据,也为贾母支持金玉良缘的结局准备了充足的理由。
【参考文献】
[1]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D].武汉大学,2005.
[2]赵红妹.论《红楼梦》的影视改编[D].山东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群: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2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