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背景下“电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角度出发,在工程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电路”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创新思维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重要的方面融入到“电路”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科学思维层面的教学改革,形成“电路”课程的创新思维模式的典型案例,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新情况勇于挑战的信心,初步改革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改革;电路;工程背景
  作者简介:张蛟龙(1977-),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实验师;张伟(1978-),女,辽宁鞍山人,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批准号:教高函[2009]18号)、“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2009年河南省教学团队”(批准号:教高[2009]48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49-02
  中国工程教育的任务是大量培养工程师,少量培养工程学家,以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要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全面的社会认知和积极的创新追求精神。[1]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思维能力,它主要指科学思维中的非逻辑思维。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科学思维基本上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且以阐述理论为主,自成课程体系。如何用创新思维去指导课程教学是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研究课程中的创新思维教育是实施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统计:大学教育中工科学生占45%,而其中电气类学生占工科学生总数的50%。在电类专业中,“电路”是其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理论性强,集数学、物理、电学和工程于一体,理论精辟,分析方法灵活多样,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在国家级“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包括“电路”、“电子技术”和“电机学”的“三电”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在“电路”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改革、大胆推进,探索工程背景下该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活动,改革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一、“电路”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背景下的“电路”课程教学内容无论在理论上的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工程背景,同时教学设计中创新思维培养的考虑体现不够到位。如课程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工程实际联系很少,具有工程背景内容的引入比较少,学生即便学会了知识,也不知道怎么用;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学生认为所学内容没有实用性的氛围下,对课程的兴趣逐渐降低。电路理论来源于电路的实践,而理论知识的运用最后也是应该为实践服务的。现有课程内容在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上也没有更多地考虑与设计。比如学生做电路实验,做完后还是只停留在“认知”阶段,综合能力很难提高,难以解决实际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师在授课时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阐述理论-证明-举例应用-阶段性总结,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一些科学思维中的逻辑思维方法,但是应用不够深入,对于非逻辑思维中的发散式思维、灵感思维等几乎没有涉及,从而导致学生知识不成系统,工程意识淡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等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和培养目标明显不相适应。
  二、“电路”教学的改革探索
  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的统一是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互动过程中关键的方面。根据“电路”课程的特点,主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创新思维方法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主要围绕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应用水平,有计划地结合教学内容,并恰如其分地将创新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对理论内容、实践内容进行改革;选用具有工程性的问题引导教学内容;把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1.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中首先要重视“电路”课程中的工程应用背景,需要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将更多相关的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介绍电阻元件时,引入超导、热敏电阻、光敏电阻、降低设备温升措施的内容;学习动态电路时,引入电力系统过电压、过电流问题的讨论;学习电容元件时,引入雷电冲击实验;学习交流电路部分,引入交直流输电争论,我国当代的高压输电工程等。[2]教师也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总结后做为实际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实际联系,注意工程问题的探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为何学、学何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工程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而对传统的经典内容,应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让学生能够抓住内容的主线脉络。
  教学内容上的创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而“电路”中的创新需要老师善于发现、用脑思考,用“创新思想和方法”去讲授教学内容,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经典的基尔霍夫定律揭示了科学真理的有界性;相量法(变换法)是转移经验和侧向思维的好例子等。同时也应注意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在教学上有思想上的转变。孔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教师要教的内容越来越多,知识量又不断增加,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不一定都学会,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的能力和素养。此外,在“电路”理论的传统内容基础上,注重反映现代网络理论的内容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的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3]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以解决怎么教,在教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工程性和以创新思维为中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体现创新性,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4]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设计和提出能体现工程背景又涵盖重要理论内容,与先进的科技发展同步的小项目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请学生设计宿舍楼的供电电路,讨论动态电路在家电中的应用,布置超导体的特性与应用等项目。学生在收集资料、完成项目过程中,积极参与、优势互补、主动思考,并且锻炼了团队协作意识,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更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多提一些有深度的提问,提炼有一定挑战性的现实问题,通过合理设计载体,配合教学方案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更为培养他们学习、探索、参与的积极性开了个好头,也有助于提高培养对象的智力、创造力和实用能力。
  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在保证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的实验,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并做实验,掌握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如利用电桥原理设计电阻温度计,感性负载断路保护的研究等此类具有意义的、有应用背景的实验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能力。在课外作业中增加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大作业和项目设计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对给定的一个项目,同学分组讨论方案,分析和设计,验证仿真或实物制作,最后学生陈述总结、教师验收点评等都可作为培养创新能力且具有工程背景的较好的教学方式。
  三、结论
  “电路”是电类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较为深远的影响。[5]在国家级“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着力进行了“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在面向工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教育大环境下,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角度出发进行课程改革,将创新性教育结合工程应用融入电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通过教学相关环节配合,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来斌.大工程观视野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8):8-10.
  [2]罗先觉.电路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思考[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3]张霞,宋淑然,许利霞,等.电类基础课平台——电路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6):36-37.
  [4]王义遵.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R].首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2008.
  [5]邱关源.电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资集约化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作为电力物资集约管理的实施主体——电力物资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员工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着重结合电力物资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创新电力物资企业培训方式,加强全员培训管理,塑造新的培训方法和理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明确了此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针对目前此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此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及思路;提出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一种结构,并对其中的各类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李全意(1967-),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
期刊
摘要:为了贯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武汉科技大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实施办法。金工实习作为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作用。因此以此传统的实践环节为基础,提出了“模块+层次”的课程体系,并健全和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使金工实习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
期刊
摘要:调查了汕头大学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结果发现住宿学院的大学生与非住宿学院的大学生在自我揭示、情感支持和总分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居住年限、学科和性别的住宿学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住宿学院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住宿学院;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作者简介:杨秋嘉(1988-),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蔡映辉
期刊
摘要:针对现代电源变频调幅的要求,提出了利用PIC16F873产生SPWM波控制IR2136触发IGBT产生PWM波作用于逆变器产生标准的正弦波形,从而实现变频调幅。同时利用AD模块对逆变桥输出进行采样并进行滤波处理,实现对系统的PI闭环控制。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组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案输出电压动态响应速度快,具有良好的精度控制及实时性、波形失真小、可靠性高。  关键词:P
期刊
摘要:从基层培训组织者的视角,透视了现存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体系,列举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改进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监管就是服务,许可就是责任”的管理理念,为培养一支懂业务、守安全、会操作的进网电工队伍献计献策。  关键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管理  作者简介:薛红(1965-),女,河南修武人,安徽省电力公司马鞍山供电公司,高级经济师;费香国(1966-),男,安徽马
期刊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任务,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公益性和合理利润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学科建设在整个学校构建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唯有坚持有效的构建机制方能使学校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效机制  作者简介:李艳萍(19
期刊
摘要: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教学团队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如何实现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基于对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内涵及其类型的探讨,从教学研讨会、学校支持、团队互动、教学规范和团队构成五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的模式,这将有助于对我国高校开展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
期刊
摘要:保证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每一个电力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规程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试验等工作内容都做出了严谨的安全措施规定和操作规程。与此同时,对于系统中的电力设备,还通过配置保护、监控设备等技术手段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提出了不同的保护配置要求。但是,任何管理规范和设备都需要人来执行和操作。所以,电力工作者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才是系统安全的根本保证。
期刊
摘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了大连高等院校的概况和特点,提出了以大连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利用大连高等院校密集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引领辐射作用和大连市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在高校“一校一园”规划、大学与城市互动等方面促进大连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关键词:大连;大学精神;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朱宝春(1968-),女,辽宁清原人,大连交通大学动车运用与维护工程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