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心雕龙》之风骨篇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置《风骨》篇置于《神思》和《体性》篇之后,事实上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即文学创作在构思成熟,并且有了足以体现自己气质才性的文章表达样式之后,风骨的讲求就是最重要的了。
  (一)题解:“风骨”的含义
  对于“风骨”的含义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各家竞相讨论的焦点所在:黄侃、范文澜等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意”“辞”两分之说。“风”,即文意—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全篇;“骨”,即文辞—文之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此家认为刘勰将“情”“辞”并举,“风”“骨”双说,因此这种观点很容易地形成“风”与“骨”,“情”与“辞”以及“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说。但我们看最后的赞语:“情与气偕,辞共体并。”这一派的人将“气”与“体”解为意义相近的“风”与“骨”。但是事实上真的可以就此进行等同吗?非也。原文第一段中便有“始乎”、“先于”这些字眼所以情与风、辞与骨是有其先后顺序的,而且最后赞语当中“偕”“并”二字,“偕”在《说文》中:“从人皆声,俱也。”“并”在《说文》中:“并,相从也。”可以见得两个字都表示的是相伴同行但并非是相统一的关系。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意”与“辞”“风”与“骨”相统一的话,那么所有的文章便都会有“风骨”的意蕴了,如若“风骨”在文人创作中真的运用可以达到这般得心应手,那刘勰此篇最终追寻的“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文学价值意义何在?以徐复观、刘永济等人,以“情思”“事义”分别解释“风”与“骨”。刘永济:“风”者,文之情思也。情思者,发于作者之心,形而为事义。就其所以运事义以成篇章者言之为“风。”“骨”者,树立结构之物,喻文之事义也。事义者,情思待发,托之以见者也。就其所以建立篇章而表情思者言之为“骨。”这一派的主要观点认为的是“风”是情志,是发自身心的,所表达的内容是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骨”也是和内容有关的事义、事理。所以他们将“风骨”都归于内容方面的事情了,但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所彰显出来的一般都是情理交融的体现,所以这样的分类方式也是有其弊端所在的。还有以周振甫、王运熙为代表的理论家认为:“风”“骨”并非“情”“辞”本身,而是情辞的标准。即“风”与“骨”是美学上的一种要求,一种艺术上的表现方式。周振甫:“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情志)气(才气)的,跟内容有关,其讲求的是一种气韵生动之美,对于内容方面的一种美学要求;“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练才有骨,这里强调的是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提出的是对引事引言的美学要求。总体来说,以周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风”为生动的气韵,“骨”为思想感情。
  除却以上三家的言说观点,还有诸多流派的纷争。以我个人对风骨的理解看来,不论是前人将风骨看作文意与文辞的分别、情思与事义的区分、还是风格和审美规范的划分,亦或是都归类于内容的范畴之中都是有其自身理论的合理之处的。因此,我们对于风骨的认知需融合各家学说之长,以让我们得以对风骨的含义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综观风骨全篇,我们可以看出刘勰写作此篇的目的在于,论说文章的美学要求,对于风与骨的论说一直都是与“美”紧密相连的概念,至于这份美产生于何处,就是刘勰对于情与辞的美学要求所在。也正是这份美学要求为文学批评、人物品鉴以及欣赏书画等各方面都具有实用的理论价值。
  (二)主要理论观点:
  “风骨”的构成是刘勰在此篇中讨论的重中之重,综合看来,我将风骨的构成大致划分为其内质美与外形美相统一的结果。
  首先,内质美指的是“风骨”与“气”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其深刻的内在关系主要表现于作为产生风骨内在之本源的“气”之所在,与外化风骨之“力”的显现所在。亦即刘勰认为风骨的产生之源在于气与力的交互,在此篇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典论论文》当中的“文气说”,已经重点说明了气对于风骨形成的内在决定性作用。“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文气,写作主体气质在文章当中的表现;“气之清浊有体”的气是体气,指的是主体吸收万物之气的体现,因此“气”为“风骨”源之所在。而后作者列举实例,“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论刘祯,则云有逸气。”不论其引用曹丕“气有清浊之分”的观点还是刘祯论气的理论都是为了说明气于风骨产生的重要性。就像刘勰所列,作家自身的主体气质有刚有柔,而主体在创作文章之时便自然而然地将自身的气质显露与作品之中。因气是由主体内心而生,所以具有柔气的主体跃然于外的便是“文风”的形成,相对的刚气便是“文骨”的生成。刘勰最终言说的“风清骨峻”便是柔气与刚气相融,刚柔并济而幻化成的高境界之作。
  而这里气的作用是离不开力的相辅相成的,其内在关系大致可概括为“气乃力的产生之根源,力是气的外化与外显。”在此篇中:“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在这里,作者将力与气相对举,表明气即力,力即气的关系。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气猛力便强,力沉气便弱。之后“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正如司马相如《大人赋》中所蕴含的喷薄而出的生命之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力量之所在。因此,气与力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气旺则力强,气衰则力弱。”所以由气而发的力即是风骨的外在表现。风能动人在其有力,故为“风力”,力生于骨,有骨才有力,所以亦称“骨力”,其“风清骨峻,方可篇体光华。”
  我们讨论了风骨之内质美即气与力后,再来看风骨的外形美。刘勰虽尤为注重文章本色之所在,但他并未完全否定“采”对于文章的重要之所在。不难发现,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外在表现即是文采的体现,刘勰亦是用大篇幅来论证了要体现风骨之所在,不可忽略的便是它与文采的密切关系。本篇第三段中,刘勰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风骨”与“文采”作为一对范畴提了出来,如果仅有文采的修饰而缺乏风骨的气力,就像五色的野鸡毫无方向地乱窜;而如果只有气力的风骨毫无文采可言的话,那么文章便如色调单一的猛禽盤旋于高空,枯燥而乏味。因而,他对于这两方面的统一理想状态是:把富含气与力的风骨与“藻耀”相结合,完成内质美与外形美相统筹的文坛最高境界。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途中,刘勰还不忘“采”对于“风骨”的修饰应讲求“圆”与“练”的要求。“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规,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虽然论作文需遵循旧的规范,但是在处理风骨的气力方面还需文采加以润饰,而且“圆”与“练”的提出便可知这种润饰程度要达到不露痕迹的境界。所以,刘勰认为只有做到如此境地之时,便可将“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才峰峻立,符采克炳”内质美与外在美达于统一。
  (三)审美特征
  1.刚健勇武,中正端直的儒家精神
  刘勰对儒家文化精神的追求,他提出“风骨”的理论与儒家经典对刚健中正人格的推崇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风骨”包含了对作家理想人格的要求,“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等等,都表明了儒家理想人格是刚健勇武,中正端直。刘勰由此提出风骨理想人格追求也不难理解。
  2.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感受
  在文学创作和审美批评上,“风骨”具体表现为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审美感受。刘勰一直反对文学创作中的“为文造情”和“采滥忽真”,忽视情感去追求文辞形式是不可能取得文学创作的真正成就。而作家的“风骨”和个性气质都是因人而异不可强求的,有独特精神气质的作家,他的作品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具有“风骨”之气的作家作品所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必然是“刚健清峻,遒劲有力”的。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陈耀南.《文心》“风骨”群说辨疑[J].求索,1988(3).
  [3]郁沅.《文心雕龙》“风骨”诸家说辩正[J].文艺理论研究,1998(6).
  作者简介:朱彦昭(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的人生感触。而诗人借却用外部的事物叙述是自己的悲欢离别之情。而在月下独酌这一片诗歌中,表现了诗人孤独月又不干孤独的处境和诗人虽然都饮美酒,但却不因孤独而孤独心境。诗歌也表现出来诗人极具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意象;李白;月下独酌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留下每一首诗歌的字里行间里流露
期刊
很多多情的花  在我的夢里忽东忽西  我在夕阳下寻找莫愁女  桃花一夜绽放  每一朵沦陷的花开在我心田  都是春天  打马而过的女子穿过花丛  送我一葉微笑  我把削尖的耳朵  对着每一朵花聆听  她来自何方  我把积攒了一生的风  穿过花丛中她的眼睛  把爱由北 伸向南  每一朵花开 都是春天  雪花和大雁告诉我应该把  绝境中的一束细小的花  献给一个穿红衫的美丽女子
期刊
【摘要】: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内容丰富的文本集合,是后世西方人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宝库。对于大多数非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西方文学作品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圣经典故及话语,阻碍了对作品的理解。如果读者对圣经内容和精神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西方文学的重要精神脉络和文本结构特点。本文运用加拿大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圣经在文本结构和精神内核上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 
期刊
【摘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余华用十个词汇描写出了中国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记忆、情感、欲望、隐私等等诸多方面的状况与问题。本文试图以十个词汇为切入点,分析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词汇背后隐含的历史内容及相互关联。  【关键词】:疼痛;怀旧;底层;十个词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
期刊
【摘要】: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华语流行歌曲中所含的古典文学元素进行整理与研究,成果如下:1.收集了近三十年含有古典文学元素的华语流行歌曲,大致数量为70首;2. 对所收集的作品进行整理归纳与分类,并将其汇编成歌词集;利用网络平台开创微信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上发送、推广关于这方面的内容;3.古代文学在流行歌曲中的作用与意义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歌词的内涵,使其不再空洞无味;有利于提升歌词的意境,也是歌曲所要
期刊
【摘要】:卢梭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其在《爱弥儿》中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其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尊重,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提出了教育阶段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等方面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为中心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爱弥儿》一书充分反映了他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当今思想文化大激荡背景下意識形态工作主导权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本文从为什么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底气何来?如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展开阐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以
期刊
【摘要】:在现代VI设计中,色彩是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成功的VI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在VI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色彩的魅力,丰富色彩传递的内容,关注色彩给公众带来的反应,使得VI设计作品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VI设计;色彩运用;色彩心理  VI(Visual Identity)是企业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系统的简称,是将CI 的非可视内容转化
期刊
【摘要】:中国绘画构图与平面设计之间存在的微妙的联系,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之“意”和当今平面设计的构图之“意”,阐述两者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当代的平面设计不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的简单应用,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新技术绘制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韵永远不会过时,它根植于我们的历史文化之中,彰显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  【关键词】:中国绘画结构;平面设计;绘画六法
期刊
和我一样教书育人的老师  是现实主义的鸟  把翅膀安放在风暴之上  一次一次用滚烫的心  把那些稚嫩的小鸟  扶摇直上飞翔  老师坐在冰冷的画室  用粉笔  给这些鸟们画出翅膀  老师们  可真有耐心  夜深了 窗外雪花隔窗飞舞  在苍茫的岁月里  浇灌了一棵棵青葱的幼树  把他们培养成虬髯飘扬的孔丘  大河泱泱 随物赋形  把那些思考的程序  变成小鸟对金字塔的攀登  道德的威力  使孩子们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