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翻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见到如“IP卡”、“OPEC”、“WTO”等源语词语直接被拿来用在汉语语言当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给译者提出了一定挑战,另一方面又给翻译研究人员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零翻译 理论基础 意义 展望
一、“零翻译”的定义
2000年,杜争鸣教授第一个在中国提出零翻译这一概念。他认为零翻译就是不译,“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所以音译词就是不译。然而,不译还可以是源语形式完全照搬”。2001年,邱懋如教授在《可译性及零翻译》中提出:“所谓零翻译就是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语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2004年,张南峰教授在《中西译学批评》一书中也提及了零翻译:“零翻译是指源文中有文化专有项而译文没有了。”在以上三种定义中,笔者最认同邱懋如教授的观点。在笔者看来,零翻译是一种用来解决文化专有项带来的翻译问题的翻译技巧;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省略、音译和移译等。
二、零翻译产生的原因
首先,在双语翻译中,有时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的对应物。这主要是因为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和缺省的存在。其次,从心理方面来看,喜新厌旧和偷懒是人的天性。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第三,有时零翻译是译者的唯一选择。第四,译者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身兼二职:一方面他是源文的读者,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译文的创造者。他的主要职责是把源文所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到译文中,再进一步传达给译文的读者。译者在译文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翻译技巧。现在人们对译者的要求提高了,不仅要准而且要快。毫无疑问,如果零翻译并未防碍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译者
会更愿意采用零翻译。
三、零翻译的理论依据
零翻译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如功能对等理论、合作原则及省力原则。
奈达把对等分为了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注重译文与源文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语言之间的不同,是很达到形式对等的。如果强求形式对等,则很可能会导致译文难以理解。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译文读者是否从译文中最大化获取了源文所传达的信息,而不重视译文与源文形式上的一致。功能对等关注的是读者的反馈,也就是翻译的语际交流功能。奈达强调好的译文应避免“翻译腔”——形式上的忠诚,带来的却是意义上的不忠诚。笔者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首要关注的是源文信息的传递,其次才是译文与源文的形式一致;也就是说,只要译文成功准确地传递了源文的信息,它采用何种形式倒不是那么重要了。许多零翻译的词语现在已经被大众广泛地接受了。Grice的合作原则称,交际者根据会话发展所处阶段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自己说什么。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在此笔者只分析与本文相关的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数量准则要求充分提供所需的、不多不少的信息;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简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使用零翻译词语,如DVD(数字式光盘),而听者也能够准确地知道DVD指的是何物。零翻译词语可以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并且更简洁明了。这完全符合合作原则。省力原则包含两个相矛盾的原则:说者省力原则与听者省力原则。会话时,说者希望能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一个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而且发的音节越简单越好;而听者则希望说话人可以尽可能详细,一个概念只有一个词相对应。双方都希望对方可以多分担点。零翻译则满足了双方的要求。
四、总结
零翻译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1. 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在科技经济领域的交流。有许多技术方面的词语都是零翻译词语。掌握了这些词语可以使在同一领域工作的人们更好更快捷地进行交流;2. 零翻译为中文带了新的词汇,注入了新的血液。它的消极意义为:1. 滥用零翻译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了对中文的“语言污染”。2. 零翻译有时也被一些所谓的“翻译家”用作挡箭牌来掩盖他们自身的无能。面对零翻译这把双刃剑,译者应持谨慎的态度,既不可只看到其好的一面,也不可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不可不用,更重要的是不可滥用。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Zipf,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M].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7]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
[10]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辩正[A].上海翻译,2005,(6).
[11]赵明,王慧娟,吕淑文.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2]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
关键词:零翻译 理论基础 意义 展望
一、“零翻译”的定义
2000年,杜争鸣教授第一个在中国提出零翻译这一概念。他认为零翻译就是不译,“由于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而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所以音译词就是不译。然而,不译还可以是源语形式完全照搬”。2001年,邱懋如教授在《可译性及零翻译》中提出:“所谓零翻译就是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1)源语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2004年,张南峰教授在《中西译学批评》一书中也提及了零翻译:“零翻译是指源文中有文化专有项而译文没有了。”在以上三种定义中,笔者最认同邱懋如教授的观点。在笔者看来,零翻译是一种用来解决文化专有项带来的翻译问题的翻译技巧;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省略、音译和移译等。
二、零翻译产生的原因
首先,在双语翻译中,有时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源语的对应物。这主要是因为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平衡和缺省的存在。其次,从心理方面来看,喜新厌旧和偷懒是人的天性。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第三,有时零翻译是译者的唯一选择。第四,译者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身兼二职:一方面他是源文的读者,而另一方面他又是译文的创造者。他的主要职责是把源文所表达的内容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到译文中,再进一步传达给译文的读者。译者在译文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恰当的翻译技巧。现在人们对译者的要求提高了,不仅要准而且要快。毫无疑问,如果零翻译并未防碍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译者
会更愿意采用零翻译。
三、零翻译的理论依据
零翻译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如功能对等理论、合作原则及省力原则。
奈达把对等分为了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注重译文与源文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语言之间的不同,是很达到形式对等的。如果强求形式对等,则很可能会导致译文难以理解。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译文读者是否从译文中最大化获取了源文所传达的信息,而不重视译文与源文形式上的一致。功能对等关注的是读者的反馈,也就是翻译的语际交流功能。奈达强调好的译文应避免“翻译腔”——形式上的忠诚,带来的却是意义上的不忠诚。笔者认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首要关注的是源文信息的传递,其次才是译文与源文的形式一致;也就是说,只要译文成功准确地传递了源文的信息,它采用何种形式倒不是那么重要了。许多零翻译的词语现在已经被大众广泛地接受了。Grice的合作原则称,交际者根据会话发展所处阶段的要求和目标来决定自己说什么。合作原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及方式准则。在此笔者只分析与本文相关的数量准则与方式准则。数量准则要求充分提供所需的、不多不少的信息;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简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使用零翻译词语,如DVD(数字式光盘),而听者也能够准确地知道DVD指的是何物。零翻译词语可以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并且更简洁明了。这完全符合合作原则。省力原则包含两个相矛盾的原则:说者省力原则与听者省力原则。会话时,说者希望能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一个词可以表达多个概念而且发的音节越简单越好;而听者则希望说话人可以尽可能详细,一个概念只有一个词相对应。双方都希望对方可以多分担点。零翻译则满足了双方的要求。
四、总结
零翻译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1. 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在科技经济领域的交流。有许多技术方面的词语都是零翻译词语。掌握了这些词语可以使在同一领域工作的人们更好更快捷地进行交流;2. 零翻译为中文带了新的词汇,注入了新的血液。它的消极意义为:1. 滥用零翻译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造成了对中文的“语言污染”。2. 零翻译有时也被一些所谓的“翻译家”用作挡箭牌来掩盖他们自身的无能。面对零翻译这把双刃剑,译者应持谨慎的态度,既不可只看到其好的一面,也不可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不可不用,更重要的是不可滥用。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Eugene A. Nida,Charles R.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Zipf,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 [M].Cambridge,Mass:Addison-Wesley Press,INC,1949.
[7]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
[10]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辩正[A].上海翻译,2005,(6).
[11]赵明,王慧娟,吕淑文.关于零翻译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2]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