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心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让语文学习充满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唤醒情感 教学艺术
一、直面现状,横看成岭侧成峰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新接一个班,我总想方设法地借助问卷调查、让学生自我介绍、以“语文”为话题写习作等方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及态度等。
2012年9月,我又一次新接一个班。
开学初,通过一系列调查了解,我有些心灰意冷,一个48人的班级,喜欢学语文的学生寥寥无几,一大半的学生所写的自我介绍存在这样的毛病: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很多,书写潦草……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开学初的几节语文课,上课十分安静,安静得让我几乎没有了激情;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每提出一个问题,只要有一个学生大声地说答案,不管是对是错,其余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跟着说出来。
我的心很痛,课余时间我反复地思考着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他们积累太少,不动脑思考问题,还是缺少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是他们不主动学习,还是缺乏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情绪的调动?抑或二者都有。
心痛之余,我隐约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他们那本真的天性,那无邪的心灵,那渴求知识的目光,那要求上进的思想。
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现状。一定要激发学生心中渴望学好语文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部驱力,营造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体验成功,无需扬鞭自奋蹄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来自于教师的调动。为了寻找最好的教育途径,改变本班现状,我细心地通过日记、谈心、家访等方式观察班中学生,发现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不少家长也常批评子女笨。我意识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班里开展“人人体验成功”的语文活动,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成功舞台,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1.上课铃响后,全班起立,面带笑容,背诵两首古诗或说口头作文;2.在课堂中开展一分钟书写、一分钟记生词、一分钟放声朗读、三分钟背诵课文段落比赛;3.结合课本中的积累运用,鼓励学生搜集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等,在活动课中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4.借助教室外的展示栏展示同学们的优秀作业、优秀习作、手抄报等;5.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经常在写得好的语句或段落标上记号,并请同学们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一个学生在习作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我写的文章,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声音有些颤抖,我偷偷地望了老师一眼,她正微笑地看着我,我鼓起勇气大声地读出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终于相信自己也能学好语文!”
“人人体验成功”的语文活动,如一股神奇的风,使我班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出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越来越喜爱语文。上课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人云亦云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朗读、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
三、熏陶情感,动人心者情为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每篇课文之前,我经常先反复地朗读课文,与文本“两情相动”,在课堂上用心地为学生创设情境,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领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带着学生用心灵读书,走进文本世界,与文本畅谈,与作者对话,获得独特体验。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课前,我伴着音乐反复读,读着、读着,我的心深深地被震撼了。上课时,我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聆听,听听作者在你耳边说什么?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朗读几次,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感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元感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使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飞扬。这样,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产生共鸣,无形的时间却让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对时间、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四、丰富积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部驱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丰富积累,我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几大本读书笔记,再设立课外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后感受。我常常不露声色地向同学们推荐好书。如上了《番茄太阳》,我讲了海轮·凯特的故事,并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学《燕子》后推荐《和时间赛跑》《荷塘月色》等散文;教学《第一次包母亲》时出示肖复兴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朱自清《背影》片断,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后再收集有关爱的文章。
我经常到学校图书馆借课外书,充实班级的图书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我还自设了一节的读书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书香飘进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学生的心灵就得到了陶冶,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顿悟了作文之道。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我除了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还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教学四上《春联》一课后,我让学生制订一个搜集与积累春联的计划,学生订出的计划主要有:了解我国过新年贴对联的原因;春节前跟家长到“春联街市”挑选一副或几副能表达家人愿望的春联;搜集自家及亲朋好友家的春联;学用毛笔书写春联,等等。由于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搜集与积累,因此思路开阔,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这时再让他们写一写“关于春联”的话题,学生笔下的事物就有生活气息。
事实证明,一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激起无比的兴趣和热情。
阳光总在风雨后,语文向我们展示了如此美妙的世界,语文学习,本来就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应成为学生生命中的源头活水。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钟爱语文,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世界,唤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让学生爱学语文,体验语文学习的神奇魅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唤醒情感 教学艺术
一、直面现状,横看成岭侧成峰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新接一个班,我总想方设法地借助问卷调查、让学生自我介绍、以“语文”为话题写习作等方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及态度等。
2012年9月,我又一次新接一个班。
开学初,通过一系列调查了解,我有些心灰意冷,一个48人的班级,喜欢学语文的学生寥寥无几,一大半的学生所写的自我介绍存在这样的毛病: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很多,书写潦草……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开学初的几节语文课,上课十分安静,安静得让我几乎没有了激情;令我哭笑不得的是,每提出一个问题,只要有一个学生大声地说答案,不管是对是错,其余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地跟着说出来。
我的心很痛,课余时间我反复地思考着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他们积累太少,不动脑思考问题,还是缺少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是他们不主动学习,还是缺乏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情绪的调动?抑或二者都有。
心痛之余,我隐约看到了学生的另一面:他们那本真的天性,那无邪的心灵,那渴求知识的目光,那要求上进的思想。
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现状。一定要激发学生心中渴望学好语文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部驱力,营造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自己思考,学会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体验成功,无需扬鞭自奋蹄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来自于教师的调动。为了寻找最好的教育途径,改变本班现状,我细心地通过日记、谈心、家访等方式观察班中学生,发现许多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不少家长也常批评子女笨。我意识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班里开展“人人体验成功”的语文活动,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成功舞台,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中走进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1.上课铃响后,全班起立,面带笑容,背诵两首古诗或说口头作文;2.在课堂中开展一分钟书写、一分钟记生词、一分钟放声朗读、三分钟背诵课文段落比赛;3.结合课本中的积累运用,鼓励学生搜集名言警句、歇后语、对联等,在活动课中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4.借助教室外的展示栏展示同学们的优秀作业、优秀习作、手抄报等;5.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经常在写得好的语句或段落标上记号,并请同学们自己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一个学生在习作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我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读我写的文章,我的心跳得很厉害,声音有些颤抖,我偷偷地望了老师一眼,她正微笑地看着我,我鼓起勇气大声地读出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终于相信自己也能学好语文!”
“人人体验成功”的语文活动,如一股神奇的风,使我班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出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他们越来越喜爱语文。上课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了,人云亦云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朗读、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
三、熏陶情感,动人心者情为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每篇课文之前,我经常先反复地朗读课文,与文本“两情相动”,在课堂上用心地为学生创设情境,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领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带着学生用心灵读书,走进文本世界,与文本畅谈,与作者对话,获得独特体验。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很优美的文章,课前,我伴着音乐反复读,读着、读着,我的心深深地被震撼了。上课时,我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到文章的字里行间聆听,听听作者在你耳边说什么?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朗读几次,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感受,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元感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使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飞扬。这样,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产生共鸣,无形的时间却让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对时间、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四、丰富积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部驱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丰富积累,我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几大本读书笔记,再设立课外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后感受。我常常不露声色地向同学们推荐好书。如上了《番茄太阳》,我讲了海轮·凯特的故事,并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学《燕子》后推荐《和时间赛跑》《荷塘月色》等散文;教学《第一次包母亲》时出示肖复兴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朱自清《背影》片断,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后再收集有关爱的文章。
我经常到学校图书馆借课外书,充实班级的图书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我还自设了一节的读书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一周来的读书心得。书香飘进学生心灵的每个角落,学生的心灵就得到了陶冶,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顿悟了作文之道。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我除了引导学生读课外书,还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教学四上《春联》一课后,我让学生制订一个搜集与积累春联的计划,学生订出的计划主要有:了解我国过新年贴对联的原因;春节前跟家长到“春联街市”挑选一副或几副能表达家人愿望的春联;搜集自家及亲朋好友家的春联;学用毛笔书写春联,等等。由于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搜集与积累,因此思路开阔,情绪激昂、思维活跃,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欲望,这时再让他们写一写“关于春联”的话题,学生笔下的事物就有生活气息。
事实证明,一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激起无比的兴趣和热情。
阳光总在风雨后,语文向我们展示了如此美妙的世界,语文学习,本来就应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应成为学生生命中的源头活水。让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钟爱语文,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世界,唤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让学生爱学语文,体验语文学习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