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武陵地区民族高校翻译教学实际,简要分析其翻译教学现状,指出翻译教学改革需面向现实经济、文化交流语境,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为归依,探索教学专业化的有效途径,逐步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83-02
一、引言
译者,言易也。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一直在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入世,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发展,现实的经贸文化交流等活动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翻译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是一种立体的、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活动,对学生的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武陵地区民族高校地处偏远地区,翻译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相对滞后,使得翻译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交际语境,而学生因缺乏较多的实际锻炼机会,缺乏一定的目标和自我评估体系,造成笔译和口译实践能力不高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因而如何在武陵地区民族高校利用有限资源展开翻译教学探讨也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二、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对课程合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000:1)。就其翻译能力而言,大纲规定,学生在毕业时,“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2000:10)。但在翻译教学日益走向专业化的时代,翻译专业人才有着不同于一般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1、翻译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两门语言,同时还需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2、翻译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的翻译实操,内化为译者/译员的自觉行为;3、翻译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清醒的译者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等(仲伟合、穆雷,2008:5)”。唯有目标明确,才能进行卓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否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陷于“各自为政”、“自行其道”的尴尬局面,从而使课程质量大打折扣。
(二)在翻译教学的整体规划方面还有所欠缺
翻译课程一般集中在大三、大四开设,而由于学生在大四要毕业实习、求职就业等客观原因,其实际学习时间大为缩短,基本上主要是在大三学年的两个学期。这两个学期开设的翻译课程主要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翻译、口译等,但问题是如何使所开设的翻译课程达到预期目的,优化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且,在教学内容安排、课程特色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规划、明确,尽量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上避免知识点、翻译技巧及相关练习内容等不必要的重复。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统一的规划,一方面既可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促成翻译课程改革,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翻译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由于地域差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武陵地区民族院校学生比较缺乏实际的锻炼机会,因而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真实语境中的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显得相对空泛,缺乏活力,不能对使学生对翻译课程有效移情。加之所选教材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学生相对基础薄弱,一些学生只能“望书兴叹”。此外,因部分教材特色不够鲜明,使用上也较为随意,导致教材的利用率不是很高。穆雷教授曾指出,“虽然市场上出版的翻译教材数量增长极快,表面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一派‘繁荣’景象,可教师们依然抱怨难以选到合用的教材”(2004:26)。教材数量众多,而质量又参差不齐,要有效落实翻译教学,无疑要加强翻译教材的研究和建设。
“是生存还是发展,这是大学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罗选民,2002:58),这于民族地区高校尤甚如此。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翻译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毫无疑问要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这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
三、思路及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要培养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民族地区高校就要在翻译教学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积极探索翻译教学规律,以翻译课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这才能使其名实相符。
(一)明确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
“21世纪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绝不仅限于文艺领域。加强非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保证”(骆贤凤,2006:90)。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文学翻译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现实的经贸、文化交流语境对译者有着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需求。因此,需要“对症下药”,明确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教学重点,翻译课程才可能不至于徒有其名,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翻译课程的整体规划,从而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组建教学团队,借助课程建设契机定期展开教研教改活动,探索实践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加强对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制定课程总体规划,及时修订各门课程大纲和阶段计划,注重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互动互构,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全球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译者从事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而传统的外语翻译教学则忽略乃至无视市场的需求,翻译练习所选取的材料往往是多少年来一直沿用的陈旧材料,大多以文学题材为主,与职场的需求几乎完全脱节,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渐适应工作”(郑庆珠,2011:46)。这些年来,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师资教学水平也稳步提高,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国内翻译教学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课程改革相比之下反而进展缓慢,这主要与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整个师资队伍的构成、学历、接受的学术训练和实际翻译经验等有莫大关系。
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就需通晓业内行情,了解这些年来翻译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与时代脱节,自然就不会做到更新教学理念。进行口笔译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归依,建构一种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交际性的课堂,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实践性体现在学生所进行的操练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而非孤立的词句。自主性体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启发和有效指导学生。
(四)口笔译教学材料的选择也需考虑到现实性和广泛性
鉴于学生较少有参与翻译工作,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素材的选取便显得极其重要。教学材料的选择尽可能涉及不同文体和体裁的文本,并能涉及经贸、法律、科技等各领域内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选取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体现真实的交际环境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走向专业化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实践步骤。
四、结语
翻译教学涉及到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材选取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民族地区高校,需要不断夯实专业建设,探索更为有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喜的是国内一大批院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改革以及翻译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骆贤凤.如何培养21世纪需要的翻译人才[J].成人教育,2006,(12).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4]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25(5).
[5]郑庆珠.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J].上海翻译,2011,(1).
[6]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5(6).
关键词:翻译教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83-02
一、引言
译者,言易也。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一直在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入世,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发展,现实的经贸文化交流等活动对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翻译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是一种立体的、交叉型的信息传播活动,对学生的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武陵地区民族高校地处偏远地区,翻译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相对滞后,使得翻译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交际语境,而学生因缺乏较多的实际锻炼机会,缺乏一定的目标和自我评估体系,造成笔译和口译实践能力不高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胜任实际工作。因而如何在武陵地区民族高校利用有限资源展开翻译教学探讨也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二、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对课程合理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000:1)。就其翻译能力而言,大纲规定,学生在毕业时,“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2000:10)。但在翻译教学日益走向专业化的时代,翻译专业人才有着不同于一般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1、翻译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两门语言,同时还需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2、翻译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的翻译实操,内化为译者/译员的自觉行为;3、翻译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清醒的译者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等(仲伟合、穆雷,2008:5)”。唯有目标明确,才能进行卓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否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陷于“各自为政”、“自行其道”的尴尬局面,从而使课程质量大打折扣。
(二)在翻译教学的整体规划方面还有所欠缺
翻译课程一般集中在大三、大四开设,而由于学生在大四要毕业实习、求职就业等客观原因,其实际学习时间大为缩短,基本上主要是在大三学年的两个学期。这两个学期开设的翻译课程主要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实用翻译、口译等,但问题是如何使所开设的翻译课程达到预期目的,优化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且,在教学内容安排、课程特色等方面也需要进行规划、明确,尽量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上避免知识点、翻译技巧及相关练习内容等不必要的重复。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统一的规划,一方面既可以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又可以促成翻译课程改革,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三)翻译教材建设力度不够
由于地域差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武陵地区民族院校学生比较缺乏实际的锻炼机会,因而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真实语境中的翻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教学显得相对空泛,缺乏活力,不能对使学生对翻译课程有效移情。加之所选教材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学生相对基础薄弱,一些学生只能“望书兴叹”。此外,因部分教材特色不够鲜明,使用上也较为随意,导致教材的利用率不是很高。穆雷教授曾指出,“虽然市场上出版的翻译教材数量增长极快,表面看去令人眼花缭乱,一派‘繁荣’景象,可教师们依然抱怨难以选到合用的教材”(2004:26)。教材数量众多,而质量又参差不齐,要有效落实翻译教学,无疑要加强翻译教材的研究和建设。
“是生存还是发展,这是大学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罗选民,2002:58),这于民族地区高校尤甚如此。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地区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翻译人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作为民族地区高校,毫无疑问要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这是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
三、思路及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要培养大量合格的翻译人才,民族地区高校就要在翻译教学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积极探索翻译教学规律,以翻译课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这才能使其名实相符。
(一)明确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
“21世纪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绝不仅限于文艺领域。加强非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保证”(骆贤凤,2006:90)。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文学翻译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现实的经贸、文化交流语境对译者有着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专业需求。因此,需要“对症下药”,明确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教学重点,翻译课程才可能不至于徒有其名,培养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翻译课程的整体规划,从而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组建教学团队,借助课程建设契机定期展开教研教改活动,探索实践翻译教学的有效途径。在加强对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制定课程总体规划,及时修订各门课程大纲和阶段计划,注重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互动互构,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全球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译者从事经济、贸易、金融、法律、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而传统的外语翻译教学则忽略乃至无视市场的需求,翻译练习所选取的材料往往是多少年来一直沿用的陈旧材料,大多以文学题材为主,与职场的需求几乎完全脱节,学生毕业后,需要较长的过程才能逐渐适应工作”(郑庆珠,2011:46)。这些年来,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师资教学水平也稳步提高,逐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国内翻译教学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课程改革相比之下反而进展缓慢,这主要与地域经济发展状况、整个师资队伍的构成、学历、接受的学术训练和实际翻译经验等有莫大关系。
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就需通晓业内行情,了解这些年来翻译教学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与时代脱节,自然就不会做到更新教学理念。进行口笔译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归依,建构一种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和交际性的课堂,应成为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实践性体现在学生所进行的操练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而非孤立的词句。自主性体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启发和有效指导学生。
(四)口笔译教学材料的选择也需考虑到现实性和广泛性
鉴于学生较少有参与翻译工作,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素材的选取便显得极其重要。教学材料的选择尽可能涉及不同文体和体裁的文本,并能涉及经贸、法律、科技等各领域内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选取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这样不仅体现真实的交际环境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是走向专业化和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实践步骤。
四、结语
翻译教学涉及到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材选取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民族地区高校,需要不断夯实专业建设,探索更为有效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可喜的是国内一大批院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民族地区高校翻译教学改革以及翻译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骆贤凤.如何培养21世纪需要的翻译人才[J].成人教育,2006,(12).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4]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25(5).
[5]郑庆珠.本科翻译专业(BTI)教学探微[J].上海翻译,2011,(1).
[6]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