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教辅工具等的可变性以及课堂的不可预见性,难免会出现一些令老师尴尬的意外场面。那么,面对这样的场面,教师该怎样因势利导,来化解尴尬呢?
一、意外出错时,借势发力,化尴尬为神奇
有时候,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影响正常授课,反而会成为这节课的亮点,使师生有意外收获。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富有童趣。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我在上这节课时,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板书设计采用图片(自制简笔画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见右上图)。
这样的板书设计,本来是为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课文。可等我贴完图片、写好板书后,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了:“老师,小蝌蚪找妈妈时,是没有腿的,向前游的,可是你的图片是向后退的。还有,小青蛙找到妈妈时,是看着青蛙妈妈的,你贴的不对!”我一看自己的板书和贴图,果然如这个学生所言,犯了不小的错误。这时候,其他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他们也都发现了!怎么办?
我当时灵机一动,说:“大家的眼真尖,能发现老师的错误。那么请你们根据黑板上的图片和文字,自己或者和同伴一起,设计出一个既符合课文内容又美观的板书好不好呀?”只听得全班一声“好!”学生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很快,学生陆陆续续举手要展示自己的设计。
学生甲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乙是这样设计的:
學生丙是这样设计的: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板书,课堂变成了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学生们用图片、文字设计青蛙的生长过程,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简洁直观,一目了然。学生在体验、感受中,达到了情感的共鸣,自然而然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学生答非所问时,巧妙引导,让糟糕变精彩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不满意而使用不当的言行,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来化解,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收获别人的尊重,他们会由此感悟到自己碰到类似情况时也要想到尊重别人、不伤害别人。
一次上公开课,我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学完全文后,我想根据板书“求生的飞蛾,生长的瓜苗,律动的心跳”来总结全文,我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杏林子《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是什么?”接着,就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甲回答:“生命是感动。”
学生乙回答:“生命是坚强。”
学生丙回答:“生命是存在。”
…………
学生的回答内容都与教案预设的内容不符。眼看就要下课了,为了不拖堂,我干脆指着板书代劳了:“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杏林子《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就是飞蛾极力鼓动双翅,挣扎逃生的身影;生命还是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决心和勇气……”
后来,我进行了反思,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切不可只注重预设答案要求,而一概否定学生的回答。假如当时我能说:“多好呀!同学们,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课文说一说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又引导学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三、及时道歉最可贵,使师生共渡难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由于一时的疏忽或是对教学辅助工具的操作不熟练等,导致课堂出现失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是故弄玄虚、极力掩饰,还是表里如一、待人以诚。小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是有分辨能力的,如果发现老师欺骗了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轻视的感觉。这样,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受损。反之,如果老师开诚布公,坦然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不足之处,学生反而会觉得老师是一个诚实之人,会更加敬重老师。
有一位在村小工作的青年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她在全镇语文优质课比赛时,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临时学习了多媒体的操作。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导入新课时,老师介绍时代背景说:“1950年10月,为了帮助朝鲜人民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战场抗击侵略者。在此期间,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结下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原本接着是播放PPT的,可是老师连续几次操作失败,无法播放画面。这时,上课老师果断地转过身来,满带歉意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操作技术不过关。对不起大家!咱们接着上课……”想不到全班学生竟然自发地鼓起掌来。他们是敬重老师的诚实,也是在为老师的淡定喝彩,更是在以最朴实的方式鼓励老师继续好好上课。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期待的,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这位教师这节课越上越顺利,后面的精彩完全弥补了前面的小失误,使这节课获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课堂出现失误不可怕,关键是教师要能理性看待,从容应对,用真诚和智慧来化解。
一、意外出错时,借势发力,化尴尬为神奇
有时候,课堂上的意外事件处理得当,不但不会影响正常授课,反而会成为这节课的亮点,使师生有意外收获。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富有童趣。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我在上这节课时,针对低年级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板书设计采用图片(自制简笔画图片)的形式,再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见右上图)。
这样的板书设计,本来是为了以图引趣、以趣学文,让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课文。可等我贴完图片、写好板书后,有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了:“老师,小蝌蚪找妈妈时,是没有腿的,向前游的,可是你的图片是向后退的。还有,小青蛙找到妈妈时,是看着青蛙妈妈的,你贴的不对!”我一看自己的板书和贴图,果然如这个学生所言,犯了不小的错误。这时候,其他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他们也都发现了!怎么办?
我当时灵机一动,说:“大家的眼真尖,能发现老师的错误。那么请你们根据黑板上的图片和文字,自己或者和同伴一起,设计出一个既符合课文内容又美观的板书好不好呀?”只听得全班一声“好!”学生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很快,学生陆陆续续举手要展示自己的设计。
学生甲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乙是这样设计的:
學生丙是这样设计的:
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板书,课堂变成了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学生们用图片、文字设计青蛙的生长过程,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简洁直观,一目了然。学生在体验、感受中,达到了情感的共鸣,自然而然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二、学生答非所问时,巧妙引导,让糟糕变精彩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不满意而使用不当的言行,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来化解,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收获别人的尊重,他们会由此感悟到自己碰到类似情况时也要想到尊重别人、不伤害别人。
一次上公开课,我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学完全文后,我想根据板书“求生的飞蛾,生长的瓜苗,律动的心跳”来总结全文,我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杏林子《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是什么?”接着,就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甲回答:“生命是感动。”
学生乙回答:“生命是坚强。”
学生丙回答:“生命是存在。”
…………
学生的回答内容都与教案预设的内容不符。眼看就要下课了,为了不拖堂,我干脆指着板书代劳了:“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杏林子《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就是飞蛾极力鼓动双翅,挣扎逃生的身影;生命还是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决心和勇气……”
后来,我进行了反思,每个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都有自己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教师切不可只注重预设答案要求,而一概否定学生的回答。假如当时我能说:“多好呀!同学们,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课文说一说在杏林子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和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又引导学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
三、及时道歉最可贵,使师生共渡难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由于一时的疏忽或是对教学辅助工具的操作不熟练等,导致课堂出现失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是故弄玄虚、极力掩饰,还是表里如一、待人以诚。小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是有分辨能力的,如果发现老师欺骗了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轻视的感觉。这样,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受损。反之,如果老师开诚布公,坦然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不足之处,学生反而会觉得老师是一个诚实之人,会更加敬重老师。
有一位在村小工作的青年教师,所在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她在全镇语文优质课比赛时,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临时学习了多媒体的操作。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第14课《再见了,亲人》。导入新课时,老师介绍时代背景说:“1950年10月,为了帮助朝鲜人民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到朝鲜战场抗击侵略者。在此期间,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结下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下面请大家看大屏幕。”原本接着是播放PPT的,可是老师连续几次操作失败,无法播放画面。这时,上课老师果断地转过身来,满带歉意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操作技术不过关。对不起大家!咱们接着上课……”想不到全班学生竟然自发地鼓起掌来。他们是敬重老师的诚实,也是在为老师的淡定喝彩,更是在以最朴实的方式鼓励老师继续好好上课。
结果也正如大家所期待的,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这位教师这节课越上越顺利,后面的精彩完全弥补了前面的小失误,使这节课获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以上三个案例,充分说明了课堂出现失误不可怕,关键是教师要能理性看待,从容应对,用真诚和智慧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