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空巢》改编创作谈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话剧《空巢》根据重庆市2012年高层次文化人才成果转化类项目——全国首部留守少年长篇小说、十佳渝版图书《空巢》改编。该剧以三峡库区为大环境,以留守现象为大背景,全景式展现了当今三峡库区农村及高中校园的真实生活场景,透视了留守少年青春期成长的阵痛,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和在这场留守风暴中,三峡库区留守少年、农村留守人群、民工、教师、下岗工人、公务员等不同层面人物的命运,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空巢儿眼中的社会众生卷,敲响了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警钟。剧本刊发于2013年《重庆文化》剧本增刊。
  【关键词】:留守少年儿童;现状;话剧;创作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留守少年儿童5千多万。留守一代其实是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大量家庭主要劳力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独自生活,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诸多问题,比如亲情缺失,孤独忧郁,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放任自流甚至是未成年人犯罪等,亟需引起社会关注。正视并利用文学形式反映这一特殊现实,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笔者先后进行了留守题材长篇小说《空巢》》和话剧《空巢》的创作实践,现主要就《空巢》话剧剧本创作谈一些体会。
  近年来,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然而从文学这一角度来反映这一现实状况的力作鲜有出现。《空巢》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比较全面地表现了乡村社会的“空巢”现象及其由此带来的生活和心理的多重变化,反映了留守少年以及当下乡村社会的真实情状。
  可是,要把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剧本,既要真正高度浓缩小说原著精华,表现留守少年儿童在经济大潮来临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成長阵痛与命运变迁,又要具备话剧特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经历了研读小说原著、农村留守儿童调查、话剧剧本创作。修改。发表等环节。
  剧本创作期间,作者先后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万州三峡歌舞团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话剧演员交流,从剧本稿子本身和舞台表现力等各方面加以突破,反复修改,最终成稿。
  话剧《空巢》演出时间设定为大约两个半小时,剧本结构分为序幕、六场。采用新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突破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完全写实的传统,以写实结合写意,全景式展现了当今三峡库区农村高中校园的真实生活场景,透视了留守少年青春期成长的阵痛,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和在这场留守风暴中留守少年、下岗工人、公务员、教师等不同层面各色人物的命运。力图向观众展示一幅三峡库区原生态的留守众生相。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一)关注社会热点,主题积极健康。话剧《空巢》着力于当代中学生特别是留守少年心理和精神的深度挖掘,以男主人公——17岁的留守少年郝凯和留守少女梅的家庭及校园生活为主线,以郝凯与身边的男女同学间的友情为辅线,以郝凯爷爷奶奶统领下的大家庭及父亲分家后的小家庭兴衰变迁及学校生活为场景,全景展现了在这场空巢风暴中不同人物的命运,着重反映了农村及小镇中学环境下留守少年的真实生活、生存状态。
  (二) 作者对留守现象长期关注,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并不刻意去回避什么,而是纯粹地、真实地、毫无顾忌地向读者展示留守少年原生态的生活场景。面对一幕幕令人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个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性格,一次次使人震撼不安的行为,作者在《空巢》中一一为我们剥去外壳,为每一种现象寻找一个理智的原因,然后勇敢地站出来提醒每一个人: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
  (三)剧本贴近现实,故事扣人心弦。
  话剧《空巢》塑造了众多鲜活的留守少年儿童形象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物群像,艺术性地展现了留守少年儿童成长的烦恼和面临的诸多问题。话剧以触目惊心的悲情故事,刻画了经济大潮来临和社会转型时期,在这场留守风暴中各色人物的不同际遇和命运,敲响了留守少年的教育警钟。
  第三: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
  全国首部留守少年儿童长篇小说《空巢》[1]于2008年问世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作者先后接受了新浪、搜狐专访。
  重庆出版社为《空巢》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了新书首发式暨向奥运村建筑工人捐书仪式。
  《空巢》的出版,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重庆师范大学傅陈情在2010年第2期《当代小说》(下半月)发表论文“漫谈空巢” [2],对《空巢》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谢琳薇发表了 “从《空巢》与《留守》看留守儿童小说中的另类成长” [3]的论文,探讨了留守少年儿童的成长面临的诸多问题。继《空巢》之后,作家阮梅出版了《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4],这也是继《空巢》之后留守领域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可以说,《空巢》的问世和出版,为专家学者研究留守儿童课题和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提供了借鉴。
  《空巢》出版后,先后被评为十佳渝版图书、重庆市人口文化奖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入选奖,在社会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四:剧本存在的不足或欠缺,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当然,由于作者专事长篇小说创作,非职业剧作家,对于话剧的创作还处于学习探索的阶段,《空巢》话剧剧本中还存在着矛盾冲突不够激烈、场景转化稍显频繁、人物个性化有待加强等问题,整个剧本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现在,《空巢》话剧[5]剧本刊发于《重庆文化》2013年增刊,有理由相信,在作者的进一步打磨下,在众多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关爱《空巢》这部作品的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推动下,话剧《空巢》终将搬上舞台,从重庆走向全国,真正成为全社会关爱留守少年儿童的一部正能量大戏。
  参考文献:
  [1]《空巢》·牛车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傅陈情· “漫谈空巢” ·重庆师范大学·《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第2期。
  [3]谢琳薇 ·北京师范大学· “从《空巢》与《留守》看留守儿童小说中的另类成长” ·《山花》2012年02期
  [4]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年 5 月第 1 版
  [5]《空巢》话剧剧本·牛车·《重庆文化》2013年增刊
其他文献
【摘要】:阿瑟·米勒的现实主义剧作《推销员之死》因充斥着各类冲突而极富戏剧张力,然而,这些看似激烈而集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阶级冲突等实则是局部或似是而非的,由于对这些冲突的误读和忽视,受众很难认识到实际上冲突双方始终是犹太人社区和白人主流社会。其中,主人公威利所做的种种选择都是为打破隔离、超越歧视所作的努力。此种戏剧结构实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隐藏了双重结构,并借此表达了完全不同的主题
期刊
【摘要】:《青衣》是毕宇飞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围绕筱燕秋的“嫦娥梦”展开,讲述了筱燕秋极力追求成为“嫦娥”而不得的人生悲剧,并揭示了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青衣是戏剧中旦行里的一个重要剧角,主要扮演庄重高雅且命运悲惨的女性,毕宇飞以“青衣”作为小说题目,一开始就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筱燕秋作为戏剧演员,始终无法与“嫦娥”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这使她陷入疯狂的追寻,而无法反抗的命运更是让她梦想幻灭
期刊
【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反映了简·奥斯汀作为女性作家逐渐成熟和完整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作品不仅对女性命运做出了独特的思考和关注,而且从现实角度给女性指出了自我成长的道路。小说全方位、多层面体现了女作家觉醒的女性意识,为后来的女性文学起到启蒙作用。  【关键词】: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 女性意识  一、范妮形象中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意识  《曼斯菲尔德
期刊
心中有德,才能涵容万物。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便是以德为本。孟子在立德问题上,高标高举,不遗余力,多有建树。在孟子眼里,立德确实是个功夫活。  古人尚德源远流长。“德”之古字即为“悳”,意思是说“直心为德”。 我们的先贤远在周朝之始就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诗经》)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尚书》为此总结了一个真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周人不
期刊
【摘要】:结合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叶弥的部分小说,挖掘作家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政治认知和对政治价值的评价,分析作家作品中的文化反思。叶弥以冷漠而温情、俯视而亲近的姿态在文本中书写出对政治文化的理解,她冷酷的记录着“文革”时期政治对于人性的残害,批判着追逐权力者的丑恶嘴脸,隐含作者对于遭受政治迫害压者和被权力牵制者的批判和同情。  【关键词】:政治;文化;叶弥;权利  一、政治对人的迫害  叶弥作品笼罩着政
期刊
【摘要】:于连认为与西方文化所不同,中国文化示意方式的特征是“迂回”,这种方式体现在文化的不同领域。在中国诗歌及其理论中对含蓄、隐喻、言外之意极其看重,这也是中国文化意义发展中的一大智慧,它能够在西方文化高度发达的领域里带给我们重返源头的启示和回归本质的引领。中国古典诗歌中善用的“赋比兴”的手法是在现象的规定性的基础上的“迂回”的表达手法,“迂回”并非“表象”,而是用曲折婉转的方式引发无尽的体验和
期刊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以恬静平和的方式,散文化的优美笔调,如诗般的意境,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得到了极大的表现。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也是他上世纪3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自发表以来很多评论文章层出不穷。这篇小说不仅描绘了一个清新、自然、令人憧憬向往的边城世界,而且也描写了生活其中
期刊
你赠予我一片夏天,而我却带给你整个秋天。可是秋天总会过去,我愿与你度过漫长的冬天。我想告诉你,我们的春天将不再遥远。  ——题记  我曾经对别人说,如果有一天我思念一个人到哭,那一定是我最脆弱的时候,可是今天我哭了,但我很幸福,幸福的有些难过……  我感谢48年前的今天,因为在这一天,你出现在外婆的视线之中,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你顽强地活了下来,于是有了孕育我的载体。20年前,我并不是那么顺利的
期刊
【摘要】:皮革马力翁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学由此总结出“皮革马力翁效应”,指期待与暗示在人类行为中对于心理活动起到的积极作用。古希腊神话是人观照自身创造的故事,所以对于人类心理分析具有“原型”的启示意义,皮格马利翁的故事同样也包含了人类“自我”形成的密码。通过对故事中雕刻象牙少女,装扮象牙少女到象牙少女变活等一系列情节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其中自恋、理想化、升华和镜像等问题,揭示精神分析中“自
期刊
【Abstract】: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 written by Jonathan Charteris-Black is a valuable book to study speaking persuasively by using rhetoric, metaphors in particula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