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微信社交软件自发布以来,遍及千家万户,使广大用户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高校思政应紧跟形势,运用新科技,但微信的应用对思政教育带来挑战,冲击现有教育体制,加大舆情搜集和研判的难度,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并未形成正确完善的网络媒介素养。本文针对此现状,笔者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主体出发,为微信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出謀划策。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微信等新兴软件的逐步运用,改变高校现有的教育形式和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趋利避害,充分重视利用高科技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探索目前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微信工作模式的构建出谋划策。
一、微信概况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与2011年发布的一款即时社交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向好友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或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以便好友能够共同分享精彩内容。其具有沟通交流类、支付类、系统服务类、休闲娱乐类等几大功能,并向用户提供功能开发模式。
该软件发布十年来,几乎遍及到千家万户,迎合广大用户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其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通信成本低,对于需要向家长要求生活费的大学生,每月只需花费十几元的wifi或通用流量费用,就可实现实时与家人或同学联系的目的;二是沟通方式立体鲜活,视频通话、语音对讲等一改以往社交软件冷冰冰的交互方式,变得有血有肉、绘声绘色;三是交流具有私密性,变“弱关系”为“强关系”,微信“朋友圈”功能允许用户在封闭的熟人圈子中点赞评论,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四是消息推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微信公众号触达已有的订阅人群,将订阅人感兴趣的信息及时发送到手机上,提高信息投递的精准度和接收效率;五是聚合信息,微信通过QQ离线助手、微博阅读等插件,实现与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互通,使用微信就可接收关联软件的信息,拓展功能,方便用户。
二、微信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凝聚力量因势利导。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从日常学习到交友游玩,从行为习惯到价值观念,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的影响力都在这一群体中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增长,因此全面分析微信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对策,对高校来说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传统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思政课堂是高校为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念的主阵地,但当前的现状是,不少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为枯燥无聊的课程,仅是为满足大纲要求的学分而去上课报道,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育者因此也较少提问,课堂毫无生气,甚至有学生在课上打瞌睡。微信大量非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进一步阻碍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
微信平台具有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特点,在微信社交中,学生张扬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对事件发表言论,分享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在人际关系中塑造“理想”形象。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施教者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抵触情绪,思政工作者的权威遭到弱化。
(二)舆情搜集和研判难度加大
众所周知,真实全面有效的信息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时代,思政工作者搜集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发生变化,从面对面谈心到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等侧面了解,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加剧信息搜集的难度。
网络舆论表达自由化和多元化,舆论传播更加开放,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更加不可控制。部分学生更习惯于好友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认为熟人信源相较官方更可靠,这也就导致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和微博的病毒式传播对事件的舆论导向产生影响,这无疑对思政工作者的舆情研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谈天说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反差,不愿意走出去给昔日的朋友或老师打个电话,精神世界相对匮乏。以往的思政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学生信息,但大学生的活动局限在智能手机上,即使是相熟的同学也很难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个体的隐私被视为私密,进一步扩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鸿沟。
(三)学生群体微信的正确使用意识亟需增强
教育是伴随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微信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后,改变思想传播方式,但学生利用媒介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其对传媒的批判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学生使用微信,不仅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自主创造者和传播者。发行渠道多元化、信息种类各异的网络环境是对学生辨别能力的巨大考验,如若其对某事件不加思考,盲目跟风,便会陷入剑走偏锋的偏激漩涡中。
此外,近年来随着微信的爆发式普及,“微信犯罪”一词应运而生,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麻醉人的神经,致使学生放松对言论和行为的管控和约束,从而表现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形象。快餐式社交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焦虑和空虚,不正常的网恋甚至会促使其心态崩溃做出无可挽救的行为,甚至走向犯罪。因此,学生亟需增强正确使用微信的意识,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严加管控网络行为。
三、使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教育和引导
微信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姿多彩,但也加速不良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价值判断的功利化、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偏离正确人生航道。高校思政课堂要创新形式,可以开展系列讲座,以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分析微信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将微信作为重要传播工具,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思政消息,以立体鲜活的形式争取学生的支持,以此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经过十年的酝酿和成熟发展,微信已经建立起强关系的社交模式。高校要针对部分陷入社交怪圈无法自拔的学生,开展专门教育课堂,分析“微信依赖症”形成的原因,告诫学生们微信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将其正确运用于生活服务和关系拓展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术更迭所带来的实惠。要向学生展示媒介信息的发布过程,帮助其明白如何辨别真假信息,有效控制假消息的传播,运用微信不仅是迎合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队伍
“微时代”的思政教育队伍要立足实际,在原有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由党委统一领导,班级辅导员、学生会干部、资历丰富的思政教师以及立足前沿的傳播学教师等组成的多位一体、多管齐下的师资队伍。要变教育者为参与者,通过微信为学生解决各类学习和生活难题,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做好观察员和解释员的工作。学生的思维敏锐,创新意识强,思政工作者对微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如学生,因此教师要掌握新技术,利用微信倾听心声,实现平等交流。 此外,教师要在“会用”的基础上“用好”,要结合微信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分析学生的微信使用习惯,对新闻的兴趣点,探索舆情研判的规律,并在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让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重新回归到自己手中。
(三)构建微信环境下思政教育平台支撑体系
高校在展开思政具体工作中,要以学生工作部为核心,向下辐射各学院基层党委、团委和学生组织。这种层级式向下延伸的组织架构能确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达和反馈。在已经建立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加设菜单功能,增加每天发布信息的数量,在日常运营中要集思广益,实施定期定时发布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规律和习惯,同时要整合发挥微信与其他手段的综合优势,统筹使用各类媒体平台,将线上潜移默化的信息传播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鲜活力和吸引力,贴近学生。
(四)深化微观层面的高校监管体制
微信的安全使用需要立法机关以及网络运营服务商的共同有效参与,但因法律手段具有相对滞后性,网络运营层面也具有利益目的性,一定程度上阻碍宏观层面监管体制的落实和完善,这就需要高校从微观层面出发,加强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建立高校与运营商的交流反馈制度,开展深度合作,向运营商传达学生的微信使用需求以及接收反馈,全面掌握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情况,以此挖掘其思想动态;高校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组建舆情监管和研判队伍,例如要建立专门辟谣的公告平台,转载或发布官方权威信息,还原真相,规范校内的微信传播秩序;此外,高校需主动运用微信互动,组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电子数据库,并发挥学生志愿者的能动力量,搜集各类舆情数据,掌握网络环境下的舆情监管主动权。
结束语
教育行业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高校的思政教学具有特殊性,要立足长远,加强学生对微信使用的引导,构建多元主体、多管齐下的教学队伍,并认清微信平台的局限性,在微观层面深化微信使用高校监管体制,整合其与其他平台的综合优势,统筹使用各类平台,贴近学生,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微信作为思政新媒体平台的生成机制与赋权价值探析[J].辽宁经济,2020(04):37-39.
[2]马海燕.基于微信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探讨[J].国际公关,2019(12):114.
[3]海莉花,张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简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34(02):92-96.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微信等新兴软件的逐步运用,改变高校现有的教育形式和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趋利避害,充分重视利用高科技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探索目前思政教育中应用微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微信工作模式的构建出谋划策。
一、微信概况简介
微信是腾讯公司与2011年发布的一款即时社交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向好友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或在朋友圈发布动态,以便好友能够共同分享精彩内容。其具有沟通交流类、支付类、系统服务类、休闲娱乐类等几大功能,并向用户提供功能开发模式。
该软件发布十年来,几乎遍及到千家万户,迎合广大用户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其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通信成本低,对于需要向家长要求生活费的大学生,每月只需花费十几元的wifi或通用流量费用,就可实现实时与家人或同学联系的目的;二是沟通方式立体鲜活,视频通话、语音对讲等一改以往社交软件冷冰冰的交互方式,变得有血有肉、绘声绘色;三是交流具有私密性,变“弱关系”为“强关系”,微信“朋友圈”功能允许用户在封闭的熟人圈子中点赞评论,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喜怒哀乐;四是消息推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微信公众号触达已有的订阅人群,将订阅人感兴趣的信息及时发送到手机上,提高信息投递的精准度和接收效率;五是聚合信息,微信通过QQ离线助手、微博阅读等插件,实现与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互通,使用微信就可接收关联软件的信息,拓展功能,方便用户。
二、微信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
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凝聚力量因势利导。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到,从日常学习到交友游玩,从行为习惯到价值观念,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的影响力都在这一群体中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增长,因此全面分析微信对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研究对策,对高校来说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传统教育方式面临挑战
思政课堂是高校为学生传播正确价值观念的主阵地,但当前的现状是,不少学生将这门课程视为枯燥无聊的课程,仅是为满足大纲要求的学分而去上课报道,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育者因此也较少提问,课堂毫无生气,甚至有学生在课上打瞌睡。微信大量非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进一步阻碍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
微信平台具有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特点,在微信社交中,学生张扬个性,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对事件发表言论,分享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在人际关系中塑造“理想”形象。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施教者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抵触情绪,思政工作者的权威遭到弱化。
(二)舆情搜集和研判难度加大
众所周知,真实全面有效的信息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保障。网络时代,思政工作者搜集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发生变化,从面对面谈心到通过网络社交软件等侧面了解,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加剧信息搜集的难度。
网络舆论表达自由化和多元化,舆论传播更加开放,舆情的形成和传播速度更加不可控制。部分学生更习惯于好友在朋友圈中发布的信息,认为熟人信源相较官方更可靠,这也就导致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和微博的病毒式传播对事件的舆论导向产生影响,这无疑对思政工作者的舆情研判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谈天说地,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反差,不愿意走出去给昔日的朋友或老师打个电话,精神世界相对匮乏。以往的思政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学生信息,但大学生的活动局限在智能手机上,即使是相熟的同学也很难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个体的隐私被视为私密,进一步扩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鸿沟。
(三)学生群体微信的正确使用意识亟需增强
教育是伴随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微信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后,改变思想传播方式,但学生利用媒介的方法和态度,以及其对传媒的批判能力,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颇。学生使用微信,不仅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自主创造者和传播者。发行渠道多元化、信息种类各异的网络环境是对学生辨别能力的巨大考验,如若其对某事件不加思考,盲目跟风,便会陷入剑走偏锋的偏激漩涡中。
此外,近年来随着微信的爆发式普及,“微信犯罪”一词应运而生,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麻醉人的神经,致使学生放松对言论和行为的管控和约束,从而表现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形象。快餐式社交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焦虑和空虚,不正常的网恋甚至会促使其心态崩溃做出无可挽救的行为,甚至走向犯罪。因此,学生亟需增强正确使用微信的意识,经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严加管控网络行为。
三、使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教育和引导
微信的出现,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姿多彩,但也加速不良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蔓延,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价值判断的功利化、价值目标的短期化,偏离正确人生航道。高校思政课堂要创新形式,可以开展系列讲座,以专题报告会的形式分析微信的挑战和机遇;也可以将微信作为重要传播工具,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思政消息,以立体鲜活的形式争取学生的支持,以此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经过十年的酝酿和成熟发展,微信已经建立起强关系的社交模式。高校要针对部分陷入社交怪圈无法自拔的学生,开展专门教育课堂,分析“微信依赖症”形成的原因,告诫学生们微信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将其正确运用于生活服务和关系拓展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技术更迭所带来的实惠。要向学生展示媒介信息的发布过程,帮助其明白如何辨别真假信息,有效控制假消息的传播,运用微信不仅是迎合自己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优化高校思政教育队伍
“微时代”的思政教育队伍要立足实际,在原有队伍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由党委统一领导,班级辅导员、学生会干部、资历丰富的思政教师以及立足前沿的傳播学教师等组成的多位一体、多管齐下的师资队伍。要变教育者为参与者,通过微信为学生解决各类学习和生活难题,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做好观察员和解释员的工作。学生的思维敏锐,创新意识强,思政工作者对微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不如学生,因此教师要掌握新技术,利用微信倾听心声,实现平等交流。 此外,教师要在“会用”的基础上“用好”,要结合微信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分析学生的微信使用习惯,对新闻的兴趣点,探索舆情研判的规律,并在课堂上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让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重新回归到自己手中。
(三)构建微信环境下思政教育平台支撑体系
高校在展开思政具体工作中,要以学生工作部为核心,向下辐射各学院基层党委、团委和学生组织。这种层级式向下延伸的组织架构能确保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达和反馈。在已经建立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加设菜单功能,增加每天发布信息的数量,在日常运营中要集思广益,实施定期定时发布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规律和习惯,同时要整合发挥微信与其他手段的综合优势,统筹使用各类媒体平台,将线上潜移默化的信息传播和线下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的鲜活力和吸引力,贴近学生。
(四)深化微观层面的高校监管体制
微信的安全使用需要立法机关以及网络运营服务商的共同有效参与,但因法律手段具有相对滞后性,网络运营层面也具有利益目的性,一定程度上阻碍宏观层面监管体制的落实和完善,这就需要高校从微观层面出发,加强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建立高校与运营商的交流反馈制度,开展深度合作,向运营商传达学生的微信使用需求以及接收反馈,全面掌握学生对微信的使用情况,以此挖掘其思想动态;高校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组建舆情监管和研判队伍,例如要建立专门辟谣的公告平台,转载或发布官方权威信息,还原真相,规范校内的微信传播秩序;此外,高校需主动运用微信互动,组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电子数据库,并发挥学生志愿者的能动力量,搜集各类舆情数据,掌握网络环境下的舆情监管主动权。
结束语
教育行业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高校的思政教学具有特殊性,要立足长远,加强学生对微信使用的引导,构建多元主体、多管齐下的教学队伍,并认清微信平台的局限性,在微观层面深化微信使用高校监管体制,整合其与其他平台的综合优势,统筹使用各类平台,贴近学生,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玮.微信作为思政新媒体平台的生成机制与赋权价值探析[J].辽宁经济,2020(04):37-39.
[2]马海燕.基于微信进行大学思政教育的探讨[J].国际公关,2019(12):114.
[3]海莉花,张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简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34(0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