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停的摸索中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可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标新立异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往往出现“理论无法联系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指导、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这需要提升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完善立法措施等解决方法。
关键词: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意义
1.促使大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教育的关键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施展的路径之一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学习。而我们从最开始的学习中,最先接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理论学习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则是将学习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关键。在社会实践中,将习得的相关理论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表现。促使大学生再次认识到基础理论学习所起到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马恩在认识论中提到,实践是认识的根本,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在于实践多少,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等一系列观念正确形成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能否实现的必要手段。其中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法,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观点、人生的计划。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修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四有青年。
3.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指的是人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思想境界并且能到达一定的高度和水准。自我修养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实现进行个体改造的必经之路。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会自觉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完成自身修养的提升的同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偏失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双重脱节。首先当今各高校大学生的個人素质参差不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成员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的教育等等。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不好这一点,大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起到锻炼自己的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双重脱节。经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只知道皮毛,这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根本没有理论知识可用,更别说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了。最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注重形式,没有积极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双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困难。
2.实践规划指导缺乏专业性。大学生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筹划,以大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选择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本科期间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联系实际情况,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缺乏相关专业性的指导规划,往往在暑假来临之前才开始仓促的准备,对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想,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加上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大学生并不可以完美的完成布置的任务,就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相关高校忽视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其目的就应该是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作用。
3.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包括各类因素,其中,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参差不齐。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高校忽略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往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偏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选择,而非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匡正
1.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都是围绕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大学生实践的正确认识是促进“育人”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大学生实践活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在家庭、学校、当局的权力配合下下,大学生对实践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明显有所增加,不过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抱着无关紧要的看法,没有了解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程度,这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事前”没有积极筹划,“事中”敷衍了事,“事后”过眼云烟。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实践形同虚拟,效果甚微。这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目的。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这部分学生明白我们如此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领会其要点。社会实践活动是与个体成长联系紧密的大事。首先,“事前”学校、教师和个人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个长期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每到暑期社会实践之前临时抱佛脚,仓促的准备反而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反向效果。在准备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政府关于社会实践的文件、一起讨论社会实践的主题、对学生产生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其次,“事中”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全程监督,可以让参与社会实践的小组通过网络聊天工具随时汇报行程、上传照片等等。有了专门人员的引导,社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才能有效的、及时的、有效果的沟通和解决。最后,“事后”则需要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当今高校总是以单一标准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不能准确的评价社会实践的效果,学校需要制定一套系统性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的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联合。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否顺利开展的平台性措施,只有准确的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有效的实现。第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须要“以生为本”,当今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并没有切实思考到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政府、学校更注重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希望大学生进行生产劳动,为社区做贡献等等,而大学生自己则更希望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数大学生认为,生产劳动的锻炼更适合于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生产劳动能力方面的提高,而是全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这种主体需要的不一致导致在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的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该联合大学生的专业和自身需要。其次,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长期的连续性、系统性建设,而不是一次实践换一个地方,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学校的一个品牌性建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根本无法起到效果。
3.完善立法措施。我国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常常不愿意让大学生加入本公司,担心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做不好,在没有强制性的情况下,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将大学生社会体系看成本校的常规性事务之一。企业也不看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愿意启用大学生职员。这需要国家将社会实践活动自愿服务纳入到国家法律系统之中,使其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金祥.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高教研究[J].2010(04).
[2]高道才,林志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研究.高等农业教育[J].2014(08).
作者简介:孔希曼,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关键词: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育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意义
1.促使大学生了解到理论知识教育的关键性。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施展的路径之一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学习。而我们从最开始的学习中,最先接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理论学习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则是将学习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关键。在社会实践中,将习得的相关理论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表现。促使大学生再次认识到基础理论学习所起到的作用。
2.引导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马恩在认识论中提到,实践是认识的根本,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在于实践多少,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等一系列观念正确形成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能否实现的必要手段。其中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方法,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观点、人生的计划。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修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四有青年。
3.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指的是人们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道德思想境界并且能到达一定的高度和水准。自我修养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实现进行个体改造的必经之路。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能够取得实效性的关键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会自觉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完成自身修养的提升的同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偏失
1.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双重脱节。首先当今各高校大学生的個人素质参差不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家庭成员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的教育等等。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不好这一点,大学生并不能在实践中起到锻炼自己的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教育双重脱节。经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很多大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只知道皮毛,这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根本没有理论知识可用,更别说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了。最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只是走走过场、注重形式,没有积极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双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困难。
2.实践规划指导缺乏专业性。大学生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筹划,以大学生为主体,有目的、有选择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本科期间不可缺少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联系实际情况,高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缺乏相关专业性的指导规划,往往在暑假来临之前才开始仓促的准备,对学生提出许多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想,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加上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大学生并不可以完美的完成布置的任务,就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相关高校忽视了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其目的就应该是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作用。
3.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包括各类因素,其中,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参差不齐。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高校忽略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往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偏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选择,而非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匡正
1.提升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始终都是围绕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大学生实践的正确认识是促进“育人”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大学生实践活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特别是在家庭、学校、当局的权力配合下下,大学生对实践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明显有所增加,不过仍有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抱着无关紧要的看法,没有了解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程度,这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事前”没有积极筹划,“事中”敷衍了事,“事后”过眼云烟。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实践形同虚拟,效果甚微。这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目的。因此,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让这部分学生明白我们如此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因,领会其要点。社会实践活动是与个体成长联系紧密的大事。首先,“事前”学校、教师和个人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个长期的准备工作,而不是每到暑期社会实践之前临时抱佛脚,仓促的准备反而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反向效果。在准备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政府关于社会实践的文件、一起讨论社会实践的主题、对学生产生的疑惑及时进行解答。其次,“事中”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全程监督,可以让参与社会实践的小组通过网络聊天工具随时汇报行程、上传照片等等。有了专门人员的引导,社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才能有效的、及时的、有效果的沟通和解决。最后,“事后”则需要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当今高校总是以单一标准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不能准确的评价社会实践的效果,学校需要制定一套系统性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的对社会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估。
2.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联合。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否顺利开展的平台性措施,只有准确的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有效的实现。第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须要“以生为本”,当今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并没有切实思考到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政府、学校更注重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希望大学生进行生产劳动,为社区做贡献等等,而大学生自己则更希望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习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数大学生认为,生产劳动的锻炼更适合于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而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生产劳动能力方面的提高,而是全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这种主体需要的不一致导致在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的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该联合大学生的专业和自身需要。其次,一个优秀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长期的连续性、系统性建设,而不是一次实践换一个地方,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学校的一个品牌性建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根本无法起到效果。
3.完善立法措施。我国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常常不愿意让大学生加入本公司,担心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做不好,在没有强制性的情况下,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将大学生社会体系看成本校的常规性事务之一。企业也不看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愿意启用大学生职员。这需要国家将社会实践活动自愿服务纳入到国家法律系统之中,使其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袁金祥. 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高教研究[J].2010(04).
[2]高道才,林志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研究.高等农业教育[J].2014(08).
作者简介:孔希曼,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