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社团的监督功能主要指社团对于学校公共决策制定及执行的监督,在高校生活当中,社团的监督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整合民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进行民主的参与。本文从学生监督的无效性及高校社团的特征出发,分析社团监督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社团 监督 公共产品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在校学生以共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在自愿的前提下自发组成,并按照国家对社团的指导思想和有关规定以及社团章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自主开展相关活动的学生组织。各大高校都有许多十分活跃的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高校的社团比作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近年来高校社团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这从CNK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从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19日,就有493篇关于高校社团的论文,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对这些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后,我们发现,现今的社团研究还存在值得上升和深入的空间。正如王能昌老师所言,学术界在讨论社团监督的时候,往往只涉及政府等职能机构对社团的监督,似乎社团是个怪物,不仅法律要监督、政府要监督、社会也要监督,或者只强调政治社团的对权力的监督。 忘记了社团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也有权力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是公民监督的很好替代。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社团监督并不是为了“对抗”学校,而是整合民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进行民主的参与。学生社团在与校方互动后达成共识,反馈学生的真实意愿,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一、高校社团的特征及监督的内容
(一)高校社团的特征。
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社团的特征,是研究校园社团最根本的问题。与高校的正式组织相比,社团有着它自身的特征。高校社团具有社团建立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人际交往的直接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社团监督可以克服学生直接监督的分散性、力量悬殊、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更好的聚合民意,促进学校有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高校社团监督的内容。
本文所论及的高校社团监督中的监督应取其广义的定义。即指高校团体依据法律所赋予并保障的各种学生权利和社团所拥有的权利和职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优化学校权力配置,对学校权力运行过程加以关注,支持其一切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举措,也对其中的不足乃至违法之处提出建议,通过与学校的互动与妥协,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学校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这一定义出发,社团监督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块,就是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分权是指社会团体从学校权力的外部对其过于集中或是事实上无力承担的权力进行分离,辅助学校为学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如我们学校的SAIN社团,承担了促进北师大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交流的职能。因为社团的自发性、直接性、灵活性等原因,相对于学校组织的比较正式的交流活动,SAIN可以更好促进不同国家学生之间自然、灵活、友好的交往,更加贴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律。
参与权就是指学生团体积极参与学校民主。民主学校的管理过程应体现管理主体的多样化,不能仅限于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单极主体模式;权力运行的方向应体现多维化,不应是学校权力单向的至上而下的运行,这也是如前面所言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是民主社会特有的标志。例如北师大在09年改革学校网络计费标准的时候,发挥学校社团的群众广泛性优势,有组织的征集学生意见,并召开了社团代表的听证会,整合了学校各方的意见和利益需求,最后制定了新的网络计费标准。新的计费标准自实施以来已经一年多了,从各个方面的反映来看,这种分层次、可变更的计费标准得到了学生、老师的一致好评。
监督权,主要是指高校社团集合学生运用其所掌握或控制的各种工具(手段抑或力量)行使权利,对学校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监察督促,施加压力,影响并优化国家决策。 如社团搜集学生对于食堂及菜品的的意见,并向学校后勤部门反映。
二、学生个体监督效用的不足原因分析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实践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对于学校监督效力的不足甚至是效力缺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校监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一) 学生监督的分散性导致学生监督效力不足。
普通学生对于学校权力监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方式进行,主要有校长信箱、听证、调查问卷、投诉、校内学生会权益部门及校内媒体,如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学生以个体形式参与公共权力的监督。但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监督的过程当中来,也能享受其他学生监督后所产生的公共产品——学校廉洁和高效。因为“消费者力图使他对公共产品的贡献小于他从公共物品中的获益;消费者力图隐藏他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这样就会挫败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监督的积极性。
(二) 学生权利的无保障性导致学生监督的消极。
虽然法律和学校都认可学生监督的合法性,任何人都不得打击报复。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过程中,总是会担心各个方面的打击报复。(或许没有现实的打击报复,但学生的疑虑是存在的。)在和许多同学的聊天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疑虑是广泛存在的。许多同学认为在高校各式各样的竞选、评比当中学生权利有力保障的缺位是造成学生对于监督权采取消极态度重要原因。
(三) 过高监督成本导致学生对学校监督的“冷漠”和疏离。
在学生监督中,由于监督成本存在,“经济人”范式对学生和学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学校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处于强势的地位,并且常常形成对于特定信息的独占地位,有时还控制了许多的信息渠道。要形成有效的监督,学生必须要竭尽所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无疑增大了学生监督的成本。
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监督之外还有更多的追求,他们会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自己个人更有利、更有期待取得回报的事情上。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忙着出国考托福、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籍、外出旅游和谈恋爱等,相对于那些在较长时间内还不一定能取得收益的监督来说,学生更愿意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这些事情上来。
三、社团监督较于个体监督的有效性分析
学生监督无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监督的分散性,导致与有组织的公共权力相比而言是个弱者,是学校最弱势的群体,作为理性“经济人”而言,对权力监督的冷漠是理性的选择。因而学生监督应该另辟蹊径:学生社团的监督,利用团体的力量改变学生个人监督的分散性、个体性,提高权力监督的效用。“将分散的、自发的群众监督组织起来,可有效地解决专门监督人员不足和群众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 社团监督的主体是单个学生的聚合体,并以组织的形式发挥作用,从力量上说得到相应的增强。
并且,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加入了学生社团这道中间屏障,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由于参与监督而遭致不利的疑虑。
最后,因为社团章程的限制,由社团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参与监督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参与监督的时间成本。特别在当各种社团之间形成的良性竞争时,在互相竞争当中实际上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了综合、调和,促使学习决策能够比较全面而平衡地反映公众的利益。
社团监督能以组织的形式聚合个体、降低监督成本,克服个体监督的分散性、无保障性和过高监督成本等不足,形成对学校更有效的监督。社团监督定能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注释:
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王能昌,彭勇.社团监督: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的重要实现途径.求实.2005第10期,第42页.
参考郑芸.当代社团监督及其发展路径.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27页.
[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参考叶常林.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19~222页.
李兴中.社会主义监督机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关键词 高校社团 监督 公共产品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在校学生以共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在自愿的前提下自发组成,并按照国家对社团的指导思想和有关规定以及社团章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自主开展相关活动的学生组织。各大高校都有许多十分活跃的社团活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把高校的社团比作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近年来高校社团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这从CNK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从2000年1月到2010年12月19日,就有493篇关于高校社团的论文,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对这些论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后,我们发现,现今的社团研究还存在值得上升和深入的空间。正如王能昌老师所言,学术界在讨论社团监督的时候,往往只涉及政府等职能机构对社团的监督,似乎社团是个怪物,不仅法律要监督、政府要监督、社会也要监督,或者只强调政治社团的对权力的监督。 忘记了社团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也有权力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是公民监督的很好替代。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社团监督并不是为了“对抗”学校,而是整合民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等进行民主的参与。学生社团在与校方互动后达成共识,反馈学生的真实意愿,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一、高校社团的特征及监督的内容
(一)高校社团的特征。
正确认识和分析学生社团的特征,是研究校园社团最根本的问题。与高校的正式组织相比,社团有着它自身的特征。高校社团具有社团建立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的广泛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人际交往的直接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社团监督可以克服学生直接监督的分散性、力量悬殊、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更好的聚合民意,促进学校有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高校社团监督的内容。
本文所论及的高校社团监督中的监督应取其广义的定义。即指高校团体依据法律所赋予并保障的各种学生权利和社团所拥有的权利和职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优化学校权力配置,对学校权力运行过程加以关注,支持其一切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举措,也对其中的不足乃至违法之处提出建议,通过与学校的互动与妥协,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学校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这一定义出发,社团监督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块,就是分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分权是指社会团体从学校权力的外部对其过于集中或是事实上无力承担的权力进行分离,辅助学校为学生更好的提供公共产品。如我们学校的SAIN社团,承担了促进北师大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交流的职能。因为社团的自发性、直接性、灵活性等原因,相对于学校组织的比较正式的交流活动,SAIN可以更好促进不同国家学生之间自然、灵活、友好的交往,更加贴近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律。
参与权就是指学生团体积极参与学校民主。民主学校的管理过程应体现管理主体的多样化,不能仅限于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管理的单极主体模式;权力运行的方向应体现多维化,不应是学校权力单向的至上而下的运行,这也是如前面所言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是民主社会特有的标志。例如北师大在09年改革学校网络计费标准的时候,发挥学校社团的群众广泛性优势,有组织的征集学生意见,并召开了社团代表的听证会,整合了学校各方的意见和利益需求,最后制定了新的网络计费标准。新的计费标准自实施以来已经一年多了,从各个方面的反映来看,这种分层次、可变更的计费标准得到了学生、老师的一致好评。
监督权,主要是指高校社团集合学生运用其所掌握或控制的各种工具(手段抑或力量)行使权利,对学校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监察督促,施加压力,影响并优化国家决策。 如社团搜集学生对于食堂及菜品的的意见,并向学校后勤部门反映。
二、学生个体监督效用的不足原因分析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实践中,我们充分的感受到对于学校监督效力的不足甚至是效力缺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校监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一) 学生监督的分散性导致学生监督效力不足。
普通学生对于学校权力监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方式进行,主要有校长信箱、听证、调查问卷、投诉、校内学生会权益部门及校内媒体,如校广播台、校电视台等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学生以个体形式参与公共权力的监督。但学校提供的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监督的过程当中来,也能享受其他学生监督后所产生的公共产品——学校廉洁和高效。因为“消费者力图使他对公共产品的贡献小于他从公共物品中的获益;消费者力图隐藏他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 这样就会挫败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监督的积极性。
(二) 学生权利的无保障性导致学生监督的消极。
虽然法律和学校都认可学生监督的合法性,任何人都不得打击报复。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过程中,总是会担心各个方面的打击报复。(或许没有现实的打击报复,但学生的疑虑是存在的。)在和许多同学的聊天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疑虑是广泛存在的。许多同学认为在高校各式各样的竞选、评比当中学生权利有力保障的缺位是造成学生对于监督权采取消极态度重要原因。
(三) 过高监督成本导致学生对学校监督的“冷漠”和疏离。
在学生监督中,由于监督成本存在,“经济人”范式对学生和学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学校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处于强势的地位,并且常常形成对于特定信息的独占地位,有时还控制了许多的信息渠道。要形成有效的监督,学生必须要竭尽所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无疑增大了学生监督的成本。
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监督之外还有更多的追求,他们会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自己个人更有利、更有期待取得回报的事情上。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忙着出国考托福、阅读更多的专业书籍、外出旅游和谈恋爱等,相对于那些在较长时间内还不一定能取得收益的监督来说,学生更愿意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这些事情上来。
三、社团监督较于个体监督的有效性分析
学生监督无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监督的分散性,导致与有组织的公共权力相比而言是个弱者,是学校最弱势的群体,作为理性“经济人”而言,对权力监督的冷漠是理性的选择。因而学生监督应该另辟蹊径:学生社团的监督,利用团体的力量改变学生个人监督的分散性、个体性,提高权力监督的效用。“将分散的、自发的群众监督组织起来,可有效地解决专门监督人员不足和群众监督软弱无力的问题。” 社团监督的主体是单个学生的聚合体,并以组织的形式发挥作用,从力量上说得到相应的增强。
并且,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加入了学生社团这道中间屏障,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由于参与监督而遭致不利的疑虑。
最后,因为社团章程的限制,由社团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参与监督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参与监督的时间成本。特别在当各种社团之间形成的良性竞争时,在互相竞争当中实际上是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到了综合、调和,促使学习决策能够比较全面而平衡地反映公众的利益。
社团监督能以组织的形式聚合个体、降低监督成本,克服个体监督的分散性、无保障性和过高监督成本等不足,形成对学校更有效的监督。社团监督定能在今后的校园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注释:
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2页.
王能昌,彭勇.社团监督:毛泽东人民监督思想的重要实现途径.求实.2005第10期,第42页.
参考郑芸.当代社团监督及其发展路径.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第27页.
[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参考叶常林.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19~222页.
李兴中.社会主义监督机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