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以课本歌曲的教唱为授课内容,而其考核形式也是与此此教学内容相对应的。针对班级个体情况,教师尝试扩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仅以教材中儿歌《小星星》做课堂案例分析。
【关键词】《标准不能只有一个》;《小星星》版本;内涵和外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标准不能只有一个》是《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的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初读时只对字面论据式引入的故事和直述的教育情感標尺较为赞同,而通读此书后加之个人应时应景的教育实践使我越发感受到对此文的发散式共鸣与思考。
一、“标准多维度”的扩展思考
“我们不应该以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生命个体,那是不公平的……”“标准是为孩子制定的,应该让标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向杆,而不是约束他们个性发展的镣铐……”以上是我认为论文中较为总述性的教育论点,虽然针对具体学科的教科研稍有抽象,但也贵在这种抽象,让我更大胆地对这“标准的维度”做音乐学科的扩展思考。“Standards,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共同协商,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辞海》),而在当下实际的教学中,这一词更多的意义是体现在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中的。我不禁思考:如何让“标准”的多元化和多维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具指导性和现实性意义呢?
二、“内容多维度”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我更多地是对“教学内容标准的多维度”较有感触。小学音乐课就只是几首歌曲的学唱吗?进一步说:音乐课就是学几首歌或乐曲吗?针对这种当下“普遍的、朴素的”小学音乐课程“传统基准”,我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中的《小星星》为课堂案例做分析: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一般以这首歌曲的学唱或表演唱为主要授课内容,故考核评价标准也是基于学生能否准确演唱歌曲为主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虽然对此经典旋律很喜欢,但如果只限于照本宣科地唱,学生不一会儿就觉得腻了,毕竟大家对这首歌太熟了!于是我开始尝试挖掘这首歌的教育内涵与外延,首先是扩展内容部分的五线谱版本乐谱。
我在教授学生识谱的环节中,是把这个谱例作为简单音程关系及节奏的典型教例施教的。一年级的孩子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较为熟识,可利用他们记忆中的旋律音高轻松辅助读谱和音名唱名的练习。同时,我把学生分为六组,分别对应着歌曲中的六个音符:do、re、mi、fa、sol、la,当唱到哪一个音符时哪组同学就拍一次手,经过不断分解视唱练习,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纯五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等简单的音程关系。同样,我也利用这首歌曲简单重复的节奏,让学生更准确地在五线谱中认识四分和二分音符,分别对应着拍一次手和拍一次加摊开一次手。在课后我还发现有学生用此曲改编做节拍拍手游戏,这着实让我慨叹有兴趣的音乐课堂也同样是有魅力的!虽然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于这些具体的音乐理论概念模糊,但我相信就是这些课堂点滴的、感性的听唱训练,会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大有裨益。
我教的班级里有不少初学乐器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对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期许也较高,普遍渴望教师可以给孩子课堂艺术展示的机会、通过课堂乐曲的互动增加琴童的学艺兴趣等等,更有家长鼓励学生主动自带乐器参与到音乐课堂展示中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小星星》适合低年级段学生理解的音乐谱例就增加出现了吉他版、钢琴版、打击乐版等。当然,以上版本的谱例都是我在课前深入学生了解后所斟酌增加的,这几个器乐版本我也会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学习乐器的种类、学习的程度,甚至是否有表演意愿等等做一定的演奏微调。这样在几个试点班级上下来后,我明显感到器乐表演孩子的课堂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对其他学生起到了良性互动感染的作用。
考虑到不同音乐基础的孩子和扩展性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强化了五线谱的相关乐理知识和一些较为浅显的曲式乐句分析,这着实也满足了班级中音乐基础较好学生的求知欲。而分析不同音乐教学体系的标准维度: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鼓励教学资源的整合和通过其他学科所进行的反哺。正是立足于这个视角,我尝试教授了《小星星》的英文版本和变奏下的肢体律动表演,并在课时安排上与一年级英语课基本相近,使单一的英文歌曲在音乐课堂上以更具美感和生动感的方式展现。
三、“考评多维度”的改革展望
前些年我国学院派颇为争议的话题: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中,视唱练耳的科目是否适用于我国所有民族的考生呢?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仍引起许多专家学者关于统一考评标准的反思。折射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否音乐课程考核的惟一标准就是教材歌曲的准确演唱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对不同音乐基础的孩子是否足够的公平?是否会抹杀了不同地区、民族的学生展示他们朴素的音乐地理学知识的能力?是否限制了音乐实践的课程内容也局限了成绩的真正含义?
以小学阶段现有的知识构架和能力,或许学生在理解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欣赏音乐的素养水平上暂时还有些局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整合和探究把握的能力或许有待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环境的软、硬件条件或许还需改善,但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在改革的路上,也庆幸我们都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关键词】《标准不能只有一个》;《小星星》版本;内涵和外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标准不能只有一个》是《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的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初读时只对字面论据式引入的故事和直述的教育情感標尺较为赞同,而通读此书后加之个人应时应景的教育实践使我越发感受到对此文的发散式共鸣与思考。
一、“标准多维度”的扩展思考
“我们不应该以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生命个体,那是不公平的……”“标准是为孩子制定的,应该让标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方向杆,而不是约束他们个性发展的镣铐……”以上是我认为论文中较为总述性的教育论点,虽然针对具体学科的教科研稍有抽象,但也贵在这种抽象,让我更大胆地对这“标准的维度”做音乐学科的扩展思考。“Standards,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共同协商,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辞海》),而在当下实际的教学中,这一词更多的意义是体现在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中的。我不禁思考:如何让“标准”的多元化和多维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具指导性和现实性意义呢?
二、“内容多维度”的教学尝试
在教学中我更多地是对“教学内容标准的多维度”较有感触。小学音乐课就只是几首歌曲的学唱吗?进一步说:音乐课就是学几首歌或乐曲吗?针对这种当下“普遍的、朴素的”小学音乐课程“传统基准”,我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中的《小星星》为课堂案例做分析: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一般以这首歌曲的学唱或表演唱为主要授课内容,故考核评价标准也是基于学生能否准确演唱歌曲为主的。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虽然对此经典旋律很喜欢,但如果只限于照本宣科地唱,学生不一会儿就觉得腻了,毕竟大家对这首歌太熟了!于是我开始尝试挖掘这首歌的教育内涵与外延,首先是扩展内容部分的五线谱版本乐谱。
我在教授学生识谱的环节中,是把这个谱例作为简单音程关系及节奏的典型教例施教的。一年级的孩子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较为熟识,可利用他们记忆中的旋律音高轻松辅助读谱和音名唱名的练习。同时,我把学生分为六组,分别对应着歌曲中的六个音符:do、re、mi、fa、sol、la,当唱到哪一个音符时哪组同学就拍一次手,经过不断分解视唱练习,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纯五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三度等简单的音程关系。同样,我也利用这首歌曲简单重复的节奏,让学生更准确地在五线谱中认识四分和二分音符,分别对应着拍一次手和拍一次加摊开一次手。在课后我还发现有学生用此曲改编做节拍拍手游戏,这着实让我慨叹有兴趣的音乐课堂也同样是有魅力的!虽然一年级的孩子们对于这些具体的音乐理论概念模糊,但我相信就是这些课堂点滴的、感性的听唱训练,会对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大有裨益。
我教的班级里有不少初学乐器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家长对他们在音乐课上的表现期许也较高,普遍渴望教师可以给孩子课堂艺术展示的机会、通过课堂乐曲的互动增加琴童的学艺兴趣等等,更有家长鼓励学生主动自带乐器参与到音乐课堂展示中来。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小星星》适合低年级段学生理解的音乐谱例就增加出现了吉他版、钢琴版、打击乐版等。当然,以上版本的谱例都是我在课前深入学生了解后所斟酌增加的,这几个器乐版本我也会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学习乐器的种类、学习的程度,甚至是否有表演意愿等等做一定的演奏微调。这样在几个试点班级上下来后,我明显感到器乐表演孩子的课堂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对其他学生起到了良性互动感染的作用。
考虑到不同音乐基础的孩子和扩展性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强化了五线谱的相关乐理知识和一些较为浅显的曲式乐句分析,这着实也满足了班级中音乐基础较好学生的求知欲。而分析不同音乐教学体系的标准维度: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强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鼓励教学资源的整合和通过其他学科所进行的反哺。正是立足于这个视角,我尝试教授了《小星星》的英文版本和变奏下的肢体律动表演,并在课时安排上与一年级英语课基本相近,使单一的英文歌曲在音乐课堂上以更具美感和生动感的方式展现。
三、“考评多维度”的改革展望
前些年我国学院派颇为争议的话题:中国音乐学院本科招生考试中,视唱练耳的科目是否适用于我国所有民族的考生呢?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仍引起许多专家学者关于统一考评标准的反思。折射到小学音乐教育:是否音乐课程考核的惟一标准就是教材歌曲的准确演唱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对不同音乐基础的孩子是否足够的公平?是否会抹杀了不同地区、民族的学生展示他们朴素的音乐地理学知识的能力?是否限制了音乐实践的课程内容也局限了成绩的真正含义?
以小学阶段现有的知识构架和能力,或许学生在理解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欣赏音乐的素养水平上暂时还有些局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整合和探究把握的能力或许有待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环境的软、硬件条件或许还需改善,但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在改革的路上,也庆幸我们都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