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波兰伟大的作曲家肖邦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被称作“钢琴诗人”。肖邦首创了钢琴谐谑曲这一音乐体裁形式,写有四首作品。最受欢迎的降b小调钢琴谐谑曲Op.31是肖邦谐谑曲中的第二首,这首大型乐曲作于1837年,具有浓郁的谐谑风格以及爱国的炙热情感。笔者通过实际演奏并结合自身演奏经验,使得笔者有兴趣进一步对该曲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对钢琴学者了解肖邦钢琴谐谑曲以及浪漫主义钢琴音乐音乐风格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钢琴谐谑曲及其发展历程
谐谑曲是一种活泼、轻快、音乐形象对比强烈的三拍子的器乐曲。原意指“诙谐”、“幽默”,谐谑在文学作品中作为表现喜剧的一部分早有体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谐谑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而出现。巴洛克时期的谐谑曲可以是器乐作品,也可以是声乐作品。古典主义时期谐谑曲经过发展与演变,谐谑曲逐渐成为了正式的音乐体裁。海顿创作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首次运用了“谐谑曲”这一体裁,也是钢琴奏鸣曲中仅有的谐谑曲乐章。海顿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谐谑曲体裁运用到套曲中,并确立及发展了这一体裁。而贝多芬则是真正将谐谑曲成为奏鸣曲套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较多地选用了谐谑曲这一体裁形式,其中有七首奏鸣曲为谐谑曲乐章。另外,在交响曲、奏鸣曲等套曲的体裁上,贝多芬同样地在大量使用谐谑曲这一体裁,实际上正是他个性化的体现,谐谑曲似乎是体现贝多芬精神面貌的最佳音乐体裁。同一时期作曲家舒伯特对谐谑曲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是真正将谐谑曲从套曲中的某一乐章中摆脱出来作为独立体裁的作曲家,1817年他创作了两首独立体裁的钢琴谐谑曲。舒伯特认为,谐谑曲代表的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此外,把谐谑曲作为独立音乐体裁的还有勃拉姆斯,其戏剧性与歌唱性相呼应。如果称其为谐谑曲发展与演变做出杰出贡献的作曲家,肖邦当之无愧。
二、关于本作品的音乐风格
(一)旋律的歌唱性
随着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复调音乐逐渐消失,主调音乐成为了西方音乐发展的主要形式。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就更为突出,大量的器乐音乐主题旋律具有歌唱性。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肖邦笔下的音乐具有的悠长如歌的抒情旋律,成为了他音乐创作的个性特点。例如在本首作品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65—117小节),这一主题的旋律悠长、一泻千里,如歌的抒情旋律,精心雕琢的织体,是该作品让人陶醉的部分,左手的伴奏像层层波浪衬托出旋律的悠长,右手旋律华丽,富有歌唱性。波兰民间音乐的生动感人、充满诗意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也正是肖邦音乐的独特之处。
(二)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次与朋友们谈话时说道:“真是难以理解,肖邦怎么会一个人有两种非凡的才能:最伟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有天才、最独特的和声家的才能……”。由此可见肖邦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在这首作品中,频繁出现精妙的和声织体和出人意料的转调进行。
肖邦的和声像他的旋律一样优美、抒情,同时他的和声语汇还带有强烈的民间特色,具有波兰民间音乐的纯朴和真挚,波兰民间舞曲中的和声织体很简洁,低音声部多为主、下属功能的进行。肖邦常运用简单质朴的和声织体来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例如第二首作品展开部的主题(265—284小节),中间段落在音乐形象的发展比呈示部的主题更加焦灼和紧张,平稳柔和的和弦进行,在轻声的力度下弹奏出,表达歌唱、抒情的形象,右手的旋律好像田园间传出的牧笛声。这纯朴的创作手法,使音乐仿佛一下就回到了故乡宁静的乡村。
肖邦的和声语汇新奇丰富,创作手法有革新性和独创性。他在传统和声的领域内又增添了鲜明的民族音调,这为他丰富和声功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和声语言开拓了思路,形成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庞大而复杂的曲式结构
肖邦把谐谑曲看作独立的单章大型体裁,在大型体裁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首谐谑曲规模庞大、复杂、灵活而又独特,实际上他赋予了谐谑曲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但肖邦依然遵从古典时期音乐所特有的方整、均衡和理性的乐思发展。他的谐谑曲仍然保留了复三部曲式结构原则,基本遵循古典时期音乐的曲式结构,打破了固有的曲式框架,主题材料之间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增添了乐曲的戏剧性,肖邦赋予了谐谑曲更深层的内涵,而其音乐却没有臃肿之感,可见大篇幅的音乐结构恰恰表达了肖邦的内在情感。
三、結论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繁盛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就是不断接受传统又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在他的音乐艺术中,浪漫主义的风格表现是丰富的,而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音乐中时刻显现的民族性、幻想性、强烈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肖邦在音乐创作领域中是大胆的革新者,他笔下的谐谑曲只保留了原有音乐形式的外壳,在此基础上,他处理得很自由,他把谐谑曲看作是单独的体裁类型。
参考文献
[1]白洁.浅谈肖邦谐谑曲[J].新西部(理论版),2013.
[2]于娜.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风格与演奏实践[J].通俗歌曲, 2014.
[3]祝小菊.肖邦谐谑曲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6.
[4]李晓明.肖邦的玛祖卡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韩婧(1994—),女,汉族,天津,硕士在读,钢琴演奏、教学与文化研究。
【关键词】肖邦;谐谑曲;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钢琴谐谑曲及其发展历程
谐谑曲是一种活泼、轻快、音乐形象对比强烈的三拍子的器乐曲。原意指“诙谐”、“幽默”,谐谑在文学作品中作为表现喜剧的一部分早有体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谐谑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而出现。巴洛克时期的谐谑曲可以是器乐作品,也可以是声乐作品。古典主义时期谐谑曲经过发展与演变,谐谑曲逐渐成为了正式的音乐体裁。海顿创作的F大调钢琴奏鸣曲首次运用了“谐谑曲”这一体裁,也是钢琴奏鸣曲中仅有的谐谑曲乐章。海顿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谐谑曲体裁运用到套曲中,并确立及发展了这一体裁。而贝多芬则是真正将谐谑曲成为奏鸣曲套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较多地选用了谐谑曲这一体裁形式,其中有七首奏鸣曲为谐谑曲乐章。另外,在交响曲、奏鸣曲等套曲的体裁上,贝多芬同样地在大量使用谐谑曲这一体裁,实际上正是他个性化的体现,谐谑曲似乎是体现贝多芬精神面貌的最佳音乐体裁。同一时期作曲家舒伯特对谐谑曲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是真正将谐谑曲从套曲中的某一乐章中摆脱出来作为独立体裁的作曲家,1817年他创作了两首独立体裁的钢琴谐谑曲。舒伯特认为,谐谑曲代表的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此外,把谐谑曲作为独立音乐体裁的还有勃拉姆斯,其戏剧性与歌唱性相呼应。如果称其为谐谑曲发展与演变做出杰出贡献的作曲家,肖邦当之无愧。
二、关于本作品的音乐风格
(一)旋律的歌唱性
随着中世纪时期的结束,复调音乐逐渐消失,主调音乐成为了西方音乐发展的主要形式。巴洛克时期是复调音乐过渡到主调,古典主义时期主调音乐已经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就更为突出,大量的器乐音乐主题旋律具有歌唱性。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肖邦笔下的音乐具有的悠长如歌的抒情旋律,成为了他音乐创作的个性特点。例如在本首作品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65—117小节),这一主题的旋律悠长、一泻千里,如歌的抒情旋律,精心雕琢的织体,是该作品让人陶醉的部分,左手的伴奏像层层波浪衬托出旋律的悠长,右手旋律华丽,富有歌唱性。波兰民间音乐的生动感人、充满诗意的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也正是肖邦音乐的独特之处。
(二)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一次与朋友们谈话时说道:“真是难以理解,肖邦怎么会一个人有两种非凡的才能:最伟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有天才、最独特的和声家的才能……”。由此可见肖邦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在这首作品中,频繁出现精妙的和声织体和出人意料的转调进行。
肖邦的和声像他的旋律一样优美、抒情,同时他的和声语汇还带有强烈的民间特色,具有波兰民间音乐的纯朴和真挚,波兰民间舞曲中的和声织体很简洁,低音声部多为主、下属功能的进行。肖邦常运用简单质朴的和声织体来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例如第二首作品展开部的主题(265—284小节),中间段落在音乐形象的发展比呈示部的主题更加焦灼和紧张,平稳柔和的和弦进行,在轻声的力度下弹奏出,表达歌唱、抒情的形象,右手的旋律好像田园间传出的牧笛声。这纯朴的创作手法,使音乐仿佛一下就回到了故乡宁静的乡村。
肖邦的和声语汇新奇丰富,创作手法有革新性和独创性。他在传统和声的领域内又增添了鲜明的民族音调,这为他丰富和声功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和声语言开拓了思路,形成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庞大而复杂的曲式结构
肖邦把谐谑曲看作独立的单章大型体裁,在大型体裁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首谐谑曲规模庞大、复杂、灵活而又独特,实际上他赋予了谐谑曲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但肖邦依然遵从古典时期音乐所特有的方整、均衡和理性的乐思发展。他的谐谑曲仍然保留了复三部曲式结构原则,基本遵循古典时期音乐的曲式结构,打破了固有的曲式框架,主题材料之间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增添了乐曲的戏剧性,肖邦赋予了谐谑曲更深层的内涵,而其音乐却没有臃肿之感,可见大篇幅的音乐结构恰恰表达了肖邦的内在情感。
三、結论
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繁盛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就是不断接受传统又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在他的音乐艺术中,浪漫主义的风格表现是丰富的,而其中最为显著地就是音乐中时刻显现的民族性、幻想性、强烈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肖邦在音乐创作领域中是大胆的革新者,他笔下的谐谑曲只保留了原有音乐形式的外壳,在此基础上,他处理得很自由,他把谐谑曲看作是单独的体裁类型。
参考文献
[1]白洁.浅谈肖邦谐谑曲[J].新西部(理论版),2013.
[2]于娜.肖邦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风格与演奏实践[J].通俗歌曲, 2014.
[3]祝小菊.肖邦谐谑曲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6.
[4]李晓明.肖邦的玛祖卡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韩婧(1994—),女,汉族,天津,硕士在读,钢琴演奏、教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