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花时最多的重要板块。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作业设计; 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85-001
阅读教学应该包括课内、课外两个领域,阅读课的课后作业正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纽带。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对课内教学的有效性比较重视,相比之下,课后作业(包括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缺乏研究,这使阅读教学出现课内长,课外短的跛脚状况,大大影响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对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表层化”趋向的解读
先姑且不提无课后作业呈现的不合理状况,单说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的“表层化”。“表层化”是作业设计无价值、无系统、无践行的形象化比喻。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乱花迷眼”式“娱乐型作业”设计,学科本位丢失
新课程重视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提倡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体验,鼓励学生以看、听、说、读、写、演、唱、画、触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完成作业。这是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的一大进步。但因矫枉过正产生的偏颇也由此而生,有的作业设计过分追求趣味性,使语文本位丢失殆尽。
2.“信手拈来”式“散点型作业”设计,“优化”成空话
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一年级下学期就有了的关于“……像……”的比喻句的句式练习形式,直到即将毕业的六年级依然会成为作业设计的重点,再纵观另外的几个年级,不难发现都有不断重复的这个句型的练习,老师们似乎对这项练习情有独钟,而对于各年段学生千篇一律、不见提升的“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也并不感冒。此“不约而同”的训练设计恰恰暴露了作业设计上的随意性。很多时候,阅读课后的作业设计单单来自“这一课”,对这个单元、这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重点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视而不见,作业设计“信手拈来”,忽视语文训练整体性的特点。
3.“石沉大海”式“不归型作业”设计,“名”犹在,“实”无存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捷径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依据阅读课课文主题、作家等进行阅读推荐的作业设计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同,也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语文实践的天地。但由此而生的问题是,课外阅读推荐的后续指导和评价跟不上,往往推荐之后学生是否真正阅读或阅读的状况怎样,教师就不管不顾了。长此以往,一次次课外阅读作业如“石沉大海”,必然带来学生对这一类作业的忽视,“重设计,轻过程,疏评价”的状况使课外阅读失去了课内教学补充、延伸与提升的价值和意义。
二、阅读课课后作业“表层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趋于“表层化”的现状?首先是教师对学生作业兴趣的理解肤浅化,其次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训练的根本目的,狭隘地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包括做作业,其目的就只是为了掌握好每一册书上的二十多篇课文,从而缺乏系统有序的语文能力训练的意识,三是教师对于新型作业缺少实践操作经验,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积极的语文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作为课后语文训练的作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应该不是肤浅细碎、趋于表面化的“作秀”,应该关注到学生对语文真正的感情、语文能力和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教育。告别玄学,还以简单;告别浮躁,还以精心,这才是语文课后训练的“金脉矿”。
1.展语文魅力,激发一种语文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语文作业设计的学科本位不可丢失,语文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才是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可持续兴趣。听名人朗诵,听故事,听曲艺评书;讲故事,做演讲;读童话,读诗歌,读小说;写日记,写评论,写书信……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遵目标为先,培养一种语文的能力
作业设计的随意性是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缺少结构和整体的“散点”设计必然是功夫深、成果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在课堂教学中需遵循外,作业设计同样适用。以年段训练重点为指南,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每次作业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重难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次作业与上次及下次作业之间又有连续性、过渡性,每次作业不孤立存在,结合教材内容,把各种练习设计成一个体系,使知识能上下衔接,前后呼应。有了这样的全盘意识,就可以使整个小学语文作业成为一个训练系统、一盘活棋,统一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3.务夯实训练,养成一种语文的习惯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是传统语文训练的经验。语文最重要的作业是读书,读大量的书。一读古典诗文,积累文化素养;二读经典名著,提高文学素养;三读无字之书,关注社会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作为平时语文作业的重要内容分散加以落实。如何组织好课外阅读推荐类的作业过程和评价,使它不至于“石沉大海”?以下美国教育专家的读书笔记方案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日记。
2.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
3.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你认为这本书是有趣还是无趣,都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你会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
4.为这本书设计一套试题。
……
如此,学生阅读的过程有“读书笔记”为伴,实现了教师的“无形督促”。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肌肉”。总而言之,作业设计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增强目标意识,克服作业设计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作业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作业设计; 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85-001
阅读教学应该包括课内、课外两个领域,阅读课的课后作业正是连接课内与课外的纽带。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对课内教学的有效性比较重视,相比之下,课后作业(包括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缺乏研究,这使阅读教学出现课内长,课外短的跛脚状况,大大影响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一、对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表层化”趋向的解读
先姑且不提无课后作业呈现的不合理状况,单说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的“表层化”。“表层化”是作业设计无价值、无系统、无践行的形象化比喻。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乱花迷眼”式“娱乐型作业”设计,学科本位丢失
新课程重视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提倡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种感官得到体验,鼓励学生以看、听、说、读、写、演、唱、画、触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完成作业。这是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的一大进步。但因矫枉过正产生的偏颇也由此而生,有的作业设计过分追求趣味性,使语文本位丢失殆尽。
2.“信手拈来”式“散点型作业”设计,“优化”成空话
笔者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一年级下学期就有了的关于“……像……”的比喻句的句式练习形式,直到即将毕业的六年级依然会成为作业设计的重点,再纵观另外的几个年级,不难发现都有不断重复的这个句型的练习,老师们似乎对这项练习情有独钟,而对于各年段学生千篇一律、不见提升的“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也并不感冒。此“不约而同”的训练设计恰恰暴露了作业设计上的随意性。很多时候,阅读课后的作业设计单单来自“这一课”,对这个单元、这个年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训练重点模糊不清,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视而不见,作业设计“信手拈来”,忽视语文训练整体性的特点。
3.“石沉大海”式“不归型作业”设计,“名”犹在,“实”无存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捷径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依据阅读课课文主题、作家等进行阅读推荐的作业设计越来越得到教师的认同,也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语文实践的天地。但由此而生的问题是,课外阅读推荐的后续指导和评价跟不上,往往推荐之后学生是否真正阅读或阅读的状况怎样,教师就不管不顾了。长此以往,一次次课外阅读作业如“石沉大海”,必然带来学生对这一类作业的忽视,“重设计,轻过程,疏评价”的状况使课外阅读失去了课内教学补充、延伸与提升的价值和意义。
二、阅读课课后作业“表层化”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为什么会出现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趋于“表层化”的现状?首先是教师对学生作业兴趣的理解肤浅化,其次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训练的根本目的,狭隘地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包括做作业,其目的就只是为了掌握好每一册书上的二十多篇课文,从而缺乏系统有序的语文能力训练的意识,三是教师对于新型作业缺少实践操作经验,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积极的语文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作为课后语文训练的作业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应该不是肤浅细碎、趋于表面化的“作秀”,应该关注到学生对语文真正的感情、语文能力和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教育。告别玄学,还以简单;告别浮躁,还以精心,这才是语文课后训练的“金脉矿”。
1.展语文魅力,激发一种语文的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语文作业设计的学科本位不可丢失,语文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才是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可持续兴趣。听名人朗诵,听故事,听曲艺评书;讲故事,做演讲;读童话,读诗歌,读小说;写日记,写评论,写书信……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遵目标为先,培养一种语文的能力
作业设计的随意性是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缺少结构和整体的“散点”设计必然是功夫深、成果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在课堂教学中需遵循外,作业设计同样适用。以年段训练重点为指南,以课堂教学为依托,每次作业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重难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次作业与上次及下次作业之间又有连续性、过渡性,每次作业不孤立存在,结合教材内容,把各种练习设计成一个体系,使知识能上下衔接,前后呼应。有了这样的全盘意识,就可以使整个小学语文作业成为一个训练系统、一盘活棋,统一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3.务夯实训练,养成一种语文的习惯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是传统语文训练的经验。语文最重要的作业是读书,读大量的书。一读古典诗文,积累文化素养;二读经典名著,提高文学素养;三读无字之书,关注社会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作为平时语文作业的重要内容分散加以落实。如何组织好课外阅读推荐类的作业过程和评价,使它不至于“石沉大海”?以下美国教育专家的读书笔记方案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1.想象你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根据“你”的经历和感受写日记。
2.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给他提提你的建议。
3.回顾整本书的内容,给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无论你认为这本书是有趣还是无趣,都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证明。你会向你的朋友推荐这本书吗?为什么?
4.为这本书设计一套试题。
……
如此,学生阅读的过程有“读书笔记”为伴,实现了教师的“无形督促”。
“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肌肉”。总而言之,作业设计应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增强目标意识,克服作业设计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作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