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师只有高效准备三个环节,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环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课前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二、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1、学生学生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
2、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3、 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4、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课后
1、注重对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以往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2、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终身的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学生语文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环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课前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⑴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⑵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⑶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这样几种方法可供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点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多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缺补漏,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二、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高效的课堂,是探究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的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地讲,从教师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学生获得显著发展的教学,这里的“发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的发展;从投入的角度讲,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投入少但教学产出高的教学。
1、学生学生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就想探究其奥秘,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
2、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3、 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
4、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总之,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课后
1、注重对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以往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2、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终身的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学生语文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