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难 难亦“换”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换位思考”、“感同身受”、“设身处地”,诸如此类的词语,在为师者的教育生涯里并不陌生。几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同“换位思考”对孩子主动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在繁琐而具体的日常工作中,不少教师也在积极尝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和理解受教育者经历着的困惑。“儿童立场”、“同感”甚至“蹲下来和学生对话”等等,都是这些概念的衍生品,伴随“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些理念一定会在教育世界里愈加时髦和流行。
  然而,“换位”毕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绝对的“换位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决不存在。否则,教师的教育生命中哪里还会存在抱怨与愤怒?真正实现了“换位”,我们会更加理解与同情孩子,会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与孩子一起面对成长的烦恼,而非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那,怎样理解“同感”呢?
  比如,我手中拿着一块手表,手表在我视网膜中的成像与在另一位观察者眼中的成像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所站的位置与角度存在差异,手表在我们每个人眼中会有不尽相同的影像。如果我渴望知道这块手表在你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样子,那我唯有靠近你,让我与你看手表的角度和方位尽可能相同。除非我和你完全重合在一起,我才能真正感受到手表在你眼中的真正影像。但是,我不是你,我不可能成为你,我只能无限贴近你。因此,同感其实就是一种无限接近对方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世间不存在绝对的同感,即使你愿意放下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取向,愿意暂时搁置自己的即时情感与体验,渴望无条件地接近对方,但由于两颗心灵的轨迹永远不可能重合,因此,你仍然只能是孩子问题的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之人。况且,“经验性”理解呢?
  一个学生对着老师大发脾气,嘴里不干不净,有多少当事教师能够把这些侮辱与不敬束之高阁呢?即使个别教师做到了冷静,难道他还能平静客观而又细致耐心地了解孩子如此“反叛”的因由吗?所谓的“同感”,首先就是心情上的认同——假设你是对方,你也会这样想、这样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之前,先体认孩子如此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完全合理”与“非常正常”的,难度似乎很大很大。
  不要说绝对的“换位”,即使是基本的“设身处地”,在彼时彼境中都会遇到强烈的来自内心的阻抗。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挂在嘴边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只不过是美丽高贵遥不可及的谎言罢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通过一个形象的“洞穴”比喻,早就解释过换一种方式看问题的难度了。
  有一群囚犯被关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以及身后从洞口映射进来的外部世界的影像,由于他们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自己和世界的真相。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看到了阳光下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如果他适于做个有思想的卫国者,他就会感觉到自己肩负重任,必须返回洞穴,把事情的“真相”解释给其他人。他绘声绘色地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嘲弄式地告诉囚犯们看到的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在这里的隐喻我们可以暂时不管,但从这个经典比喻中,我们至少可以领悟到“同感”是多么的困难。有幸逃出的“哲学家”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告诉同伴,却遭到了他们的嘲弄。人观察事物的习惯以及思维的定势很难改变,即使那些囚犯们愿意听闻哲学家的解释,他们也永远不能真正明白外面世界的原形。很多观念和认识,只有实实在在体验和经历过,才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换位思考”的障碍,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我们很难放弃自己固有的观念,不可能让自己如同一张思维的白板一样靠近对方;其二,我们不可能经历对方的成长历程,也就不可能真正准确把握到对方当时当地的独特感受。一不小心成为“哲学家”,满怀发现真相的激动,带着阳光照耀后的眩晕,观察白墙上的影像,反而没有“囚犯们”看得真切和清晰。因此,他已经与之前的同伴们划清了界限,他已经很难再回归从前,感受曾经理解和坚持的“影像世界”了。
  同样,我们没有经历过孩子独特的成长历程,没有直面过孩子遭遇的挫折与情感的孤寂,也就很难用孩子的眼睛审视另外一个苍白而单调的世界;相反,我们更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去“规范”和“引导”孩子,稍遇阻抗,不少教师很快就会重拾师道尊严与霸道,去训导和惩罚孩子。
  时时秉持“儿童立场”,对于教师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一个教育者往往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当然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真正走入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要求教师做到同感和换位思考,无疑于让老师在四五十个人格中漫步,也无疑于让老师步入人格分裂的悲惨境地。如果有人把教育解读为咨询与辅导,显然是浅陋无知。教师没有这么伟大,他们只能面对整体,给更多孩子以指导和引领而已。孩子的父母尚难做到“儿童立场”,更何况教师呢?
  但面对班里特殊的学生,我们还是要尝试“换位思考”;虽然充满挑战,我们仍然要积极面对。教育面向全体,所谓的全体,自然包含班级里极个别问题孩子。了解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就要做到尽可能地放下自己的情绪情感价值观念,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感受孩子内在的需要,把孩子视为一个受害者,一个问题环境的承载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尊重,也唯有如此,你才能慢慢捡起自己业已放下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才能送给孩子成长路途中应该获得的温暖和幸福。
  唯有努力跨越上帝为人类设定的“换位思考”的障碍,我们才能真正发现生命的魅力,也才能真正认识和超越自我。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目前教学提问现状并不乐观。有效的教学提问应该确立有效教学观念;在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寻找有效的支点;把握引导文本价值观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变更提问方式,追寻立体式的有效提问。  【关键词】教学提问;有效
【摘 要】 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既是教学反思提升的需要,又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息息相关,于是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质性的研究成为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围绕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找准研究方向,采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思路,从而形成符合规范的课题申报书,成为课题研究的常规步骤.本文试图从数学学科的课题研究过程入手,阐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关注申报过程中的切入点和关键点的把握,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和流程
【摘 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的目标,新大纲提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识字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通过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爱学,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文;识字;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
【摘 要】小学阶段对新授课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练习讲评研究的比较少。近年来,笔者结合《基于学情分析提高小学数学习题讲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从习题讲评的方法、流程、策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总结并归纳出了“三读、三导、三变”习题讲评基本方法,探索出了基于不同学习背景下习题讲评基本流程,总结并提炼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习题讲评策略,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激发并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
妈妈和儿子一起去买烧饼。  老板:要香葱的还是霉干菜的?  妈妈:霉干菜的。   儿子:妈妈,我要有干菜的,不是沒干菜的!  记录人:郑龙英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很多农村小学生没有形成稳定的课外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课外阅读课堂的推进是课外阅读兴趣稳定性的推手,家校联合是发展孩子阅读兴趣稳定性的关键。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可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决定人生未来发展的高度。  【关键词】阅读兴趣;稳定性;兴趣;策略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为构建“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培育了法治文化氛围,具有重大意义,应当适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自觉融入法治中国的建设当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肩负起培育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法治中
【摘 要】重视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有效使用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学具使用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学具使用步骤来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通过适时使用学具、自制学具和动手记录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学具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研学后教;数学学具;实物操作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壁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从这三句话可以看出,
【摘 要】雷蒙德·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故它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然而,在学生的众多课程中,数学对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关系密切,故提高学生的晶体智力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倡导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可以教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让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懂得相互合作学习,可以引导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不仅是小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评定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人们在从事工作、事业、生活时离不开习作;人们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交流思想,传播经验,表达情感时,也需要通过习作。越是进入信息时代,习作就越重要。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课堂实效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