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平面设计中的生态观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6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007-01
  摘要:生态观念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在现今已经达到了完美的程度,它依然存在缺陷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生态设计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将生态设计运用到平面设计当中是现今设计方式的主流,并将长期主导着设计的方向,直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时,才会有其它设计方式代替其主导地位。
  关键词:生态观 自然 设计
  一、生态设计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生态设计逐渐的被人们所认识。李砚祖在它的《外国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中解释何谓设计时提到“设计即解决问题”。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设计:一种目标导向的问题解决活动”。也就是说看待设计也要从两个方面去看待把世界变的更有用或者把世界变的更无用。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当时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善环境,正式因为这种目标的导向“生态设计”逐渐的被人们所认识。
  生态设计是指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代谢过程和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生态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其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综合起来思考,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二、平面设计与生态观的融合与发展
  在过去,设计活动被看作是艺术与技术、文化与生产、经验表现与世纪探索等两方面的平衡发展。在《老子》一书中“道法自然”是关键词之一。在现在我们理解“道”的意思为:方法、途径、规律规则。它的意思是说不固执的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制性的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 “道法自然”在今天所讲的并不是方法、途径、规律规则,而是一种“必然”。不是逼不得已的“必然”,而是必须如此的“必然”。
  设计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它还包括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设计就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发言。设计师原本的责任是通过自己的所学去完善的这个物质世界甚至去帮助人们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的人与自然共处到人不断的征服自然到今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人作为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动物可以去征服自然,那么反过来想,自然作为人的一种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可以去限制人类的生命有机活动。这也就促使了设计与生态的结合,设计与生态的结合就是“对自然和人自身进行改造的计划和构思。它将自然物变成人为事物,人与自然就发生了关联这种关联无论是对立还是和谐,都将人置于自然之中。在人的设计活动中,设计总是指向它的对象,即自然和人自身。”生态观在平面设计中所必然的体现其实是生态危机刺激了人类的生态潜意识的一种结果,在人类看到自然环境日趋恶化以至自然环境开始威胁人类的生活时所发生的。
  现在许多资料中所说的生态观在设计中的体现大多数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方式,所以许多人都忽略了另一个设计层面中的生态观的体现方式——平面艺术设计。像是日本的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它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在它的理念中“平面”,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立体建筑物通过“平面”的合理组合,形成一种特别的气质。平面设计通常可指设计的过程,以及最后完成的结果。所以我们理解平面设计中的生态观是,可以理解为一个创意点或者是带来生态观体现的具体的物质产品。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各国的文化理念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当一个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问题上升到国际环境时,人们都会产生共鸣,以相同的结果考量方式去思索对该问题解决办法的对错。人们在逐渐的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时,便开始着手,去按照自然的条规改变自己的生产消费活动。二战以后,平面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海报作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另外一个阶段,商标因为得到有效地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些都证明了设计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去诉说着社会发展的条规与自然的条规,并引导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平面设计的发展不只是停留在海报与商标之上,而是逐渐的拓宽,现今可以说只要我们所看到的大多都有着平面设计的痕迹。所以,生态观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在海报、商标、创意、标识等等我们能看到、听到、触摸到的任何媒介。
  生态观在平面设计的发展是坎坎坷坷,虽然现今生态学的影响逐渐的扩大,人们响应生态的意识也越来越浓,但生态观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却因为人们的惰性依然发展缓慢。并不是所有的都要一票否定,必竟有好的设计师通过自身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去引导着我们。
  三、结论
  如果站在更为整体和全局的角度考虑以生态为本的主题,就会发现这个概念的外延之大,往往超出想象。因此仅仅在细节上体现生态观是不够的,而应把这种理念升华为不仅关怀人生存的环境和地球;不仅关怀人类的当下,而应该有一些未来的价值观。这样的设计才是有价值的设计,才能走的长远,永不落伍。
  参考文献:
  [1]席跃良.艺术设计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万军.当代设计批判[M].人民出版社.
  [3]翟墨.人类设计思潮[M].河北美术出版社.
其他文献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必要的,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摘要】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迅速,招生数量和规模都在逐年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中职教育状况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学前教育舞蹈专业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就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舞蹈;兴趣;积极性;多样性  众所周知,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舞蹈在学前教育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中职学前舞蹈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提高学生舞蹈
“乡愁”是对传统的怀念,是对过去岁月的思念。它不是城里人的专属,更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而应当属于所有人。
【摘要】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更应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实际,将作文教学溶汇于社会、生活当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燃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想写,会写,乐写,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 作文 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向是公认的难题。而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束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枷锁,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教
【摘要】教师角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先导,当前高等教育要超越“知识人”的培养,走向“整体人”的培养,唯有解构基于教育的科学主义理念支配的教师角色,建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师角色。高校教师要从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从机械的知识传承者走向知识意义的重建者,从速行的规约者走向德性的同构者、从僵化的依从者走向建设性的批判者.  【关键词】全人教育 教师角色 高校 教学改革  教
一、做足绪言课的功夫,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兴趣不同于有趣,是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