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为载体,以人为本,通过选择简约的素材作为实践活动的内容,引领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享受活动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所谓核心素养即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只有做到更新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形成共识,才能敢于尝试与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睥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教学中,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独立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老师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偏见。一节课就四十分钟,用十来二十分钟的时间搞实践活动,时间会大大地浪费,倒不如把解题的技巧教给学生来得省心。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往往是走过场,做形式,发挥不到真正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思想形成束缚,思考问题难以达到多元化,知识掌握也不牢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引入新课要质朴
在过往的新课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导入新课非常重要,常常花大量时间讲故事,玩游戏,等等,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可是如果把握不准,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猜不透。因此,引入新课最快的方法就是开门见山。一上课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直奔主题,目标鲜明。
二、选择素材要简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面向少数优秀生的思维训练,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和发展。因此,实践活动素材(教学例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宜精宜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载体,构建一个平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在这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让学生乐于探索,享受成功。比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经典问题。学生经常会纠结在“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该减1”等的问题上。数学专家俞正强老师是这样选择素材的。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他只选用了两道应用题:例1.一条路长20米,每5米分一段,一共分几段?例2.一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一共种几棵树?这两道题是建立在学生二年级懂得平均分知识的基础上,数据简单、易懂,降低了探究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要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灵”体现在课堂教学要灵活、开放。教学过程应把课堂、社会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动方式可以是小研究、探索规律、调查统计、设计方案、小制作、数学日记等。善于在知识的根源处入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让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及开放的活动方式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动作出任何总结性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投入到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之中,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想上形成矛盾冲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体现在学生要“动”起来。教师要提供合适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量一量、玩一玩、做一做,而不能套用老办法或靠简单的模仿去解决问题。课堂中要提出学生听得懂的简单好玩的數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践与交流。在《植树问题》课例中,例1学生根据平均分,用除法解题。20÷5=4(段)。例2学生根据平均分,用除法解题。20÷5=4(段)4 1=5(棵),俞老师紧紧围绕为什么例2要加1?让学生画图并展开讨论。例1:有4段。 例1研究的是“段”,每5米代表1段,20米里面有几个5米,就有几段。例2:4 1=5(棵)例2研究树的位置,树种在点上,棵数=点数,延伸:段数与点数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不难发现点数比段数多1。段数 1=点数。发散:同学们,除了园林工人把树种在点上外,还有没有什么人也是把东西种在点上的?学生汇报整理:1.公交车站设在点上;2.电线杆设在路的点上;3.路灯设在点上;4.扭扣设在衣服的点上;5.古人的峰火台设在交通要道的点上……变析:(分组种树)A组:一条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树,在路的尽头有一座房子。要种几棵树?讨论:房子有了,树该怎么种?生1:树种在房子的旁边。生2:树种在房子里面。生3:树种不了,把树还给老师。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路的一端有房子,棵数20÷5=4(段)4 1=5(棵)5-1=4(棵)。B组:一条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树,在路的两端各有一座房子。要种几棵树?学生马上反应出来:棵数20÷5=4(段)4 1=5(棵)5-2=3(棵)。显然,水到渠成。在本节课例中,俞老师没有让学生建立“距离”“间距”“间隔数”“棵数”的概念,也没有建立公式:距离÷间距 1=棵数。却从最简便的“平均分”入手,带领学生轻松地、有效地掌握了《植树问题》。
四、教学评价要贴心
数学实践活动,应重在学生探索实践的过程,看重的是通过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集实践、探索、应用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于中下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适时抛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里话,关注学生的感受。说学生能听懂的话,做学生能看懂的事,陪伴学生的成长,并试图改变学生对未来的看法。一项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后,要适当安排时间在小组或全班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相互评价,畅谈收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展开想象、激活思考、拓宽知识的视野,共享活动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教学方法的启示[OL].http://doc.xuehai.net/befc02a11aafdd909bb146137.html.
[2]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究[OL].https://wenku.baidu.com/view/ce625c6f1eb91a37f1115c26.html.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所谓核心素养即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综合体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要素。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只有做到更新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形成共识,才能敢于尝试与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睥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教学中,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尝试独立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重大。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老师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存在偏见。一节课就四十分钟,用十来二十分钟的时间搞实践活动,时间会大大地浪费,倒不如把解题的技巧教给学生来得省心。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往往是走过场,做形式,发挥不到真正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思想形成束缚,思考问题难以达到多元化,知识掌握也不牢固。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引入新课要质朴
在过往的新课教学中,不少老师认为导入新课非常重要,常常花大量时间讲故事,玩游戏,等等,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可是如果把握不准,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猜不透。因此,引入新课最快的方法就是开门见山。一上课就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直奔主题,目标鲜明。
二、选择素材要简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面向少数优秀生的思维训练,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和发展。因此,实践活动素材(教学例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宜精宜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载体,构建一个平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在这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让学生乐于探索,享受成功。比如,《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的经典问题。学生经常会纠结在“什么时候加1”“什么时候该减1”等的问题上。数学专家俞正强老师是这样选择素材的。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他只选用了两道应用题:例1.一条路长20米,每5米分一段,一共分几段?例2.一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一共种几棵树?这两道题是建立在学生二年级懂得平均分知识的基础上,数据简单、易懂,降低了探究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要灵动
数学实践活动是实践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类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特点。“灵”体现在课堂教学要灵活、开放。教学过程应把课堂、社会及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活动方式可以是小研究、探索规律、调查统计、设计方案、小制作、数学日记等。善于在知识的根源处入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让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及开放的活动方式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动作出任何总结性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投入到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之中,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想上形成矛盾冲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体现在学生要“动”起来。教师要提供合适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量一量、玩一玩、做一做,而不能套用老办法或靠简单的模仿去解决问题。课堂中要提出学生听得懂的简单好玩的數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通过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实践与交流。在《植树问题》课例中,例1学生根据平均分,用除法解题。20÷5=4(段)。例2学生根据平均分,用除法解题。20÷5=4(段)4 1=5(棵),俞老师紧紧围绕为什么例2要加1?让学生画图并展开讨论。例1:有4段。 例1研究的是“段”,每5米代表1段,20米里面有几个5米,就有几段。例2:4 1=5(棵)例2研究树的位置,树种在点上,棵数=点数,延伸:段数与点数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不难发现点数比段数多1。段数 1=点数。发散:同学们,除了园林工人把树种在点上外,还有没有什么人也是把东西种在点上的?学生汇报整理:1.公交车站设在点上;2.电线杆设在路的点上;3.路灯设在点上;4.扭扣设在衣服的点上;5.古人的峰火台设在交通要道的点上……变析:(分组种树)A组:一条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树,在路的尽头有一座房子。要种几棵树?讨论:房子有了,树该怎么种?生1:树种在房子的旁边。生2:树种在房子里面。生3:树种不了,把树还给老师。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路的一端有房子,棵数20÷5=4(段)4 1=5(棵)5-1=4(棵)。B组:一条路长20米,每5米种一棵树,在路的两端各有一座房子。要种几棵树?学生马上反应出来:棵数20÷5=4(段)4 1=5(棵)5-2=3(棵)。显然,水到渠成。在本节课例中,俞老师没有让学生建立“距离”“间距”“间隔数”“棵数”的概念,也没有建立公式:距离÷间距 1=棵数。却从最简便的“平均分”入手,带领学生轻松地、有效地掌握了《植树问题》。
四、教学评价要贴心
数学实践活动,应重在学生探索实践的过程,看重的是通过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集实践、探索、应用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于中下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适时抛出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里话,关注学生的感受。说学生能听懂的话,做学生能看懂的事,陪伴学生的成长,并试图改变学生对未来的看法。一项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后,要适当安排时间在小组或全班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相互评价,畅谈收获。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展开想象、激活思考、拓宽知识的视野,共享活动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教学方法的启示[OL].http://doc.xuehai.net/befc02a11aafdd909bb146137.html.
[2]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究[OL].https://wenku.baidu.com/view/ce625c6f1eb91a37f1115c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