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学习寓言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从故事中获取道理。寓言中的道理,往往不会直接告诉你,需要读者基于理解、读懂故事后,进行提取、加工、关联、内化。
从故事到道理,从表面到内核,从浅层到深层,学习寓言,学生经历的是典型的学习过程。寓言受到学生的喜爱,更多是因为其诱人的形式——故事。教科书中的寓言学习,最核心的要义、检验学习效果最明确的指标,就是道理的获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多篇寓言故事,获取道理的方法有所不同。結合教学实践,笔者与大家分享五种可操作的获取道理的方法。
其一,提取加工法
提取加工法是指从寓言故事中直接提取关键词句,再结合生活体验、具体事例对其进行加工理解的方法。以《鹿角和鹿腿》为例,课文的最后有一段话,接近直接表述寓言的道理——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
提取,并不代表着获取道理,这句话是“小鹿明白的道理”。读者既没有长角,也没有四条难看的腿,需要进一步加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事例进行加工。美丽的鹿角相当于自己所喜爱的外观好看的物品;难看的鹿腿则相反,是样子不好看但很实用的物品。学生结合阅读感受,在针对具体的“美感”与“实用”的价值判断中,将道理内化为适合自我的道理,获得自我认识的提升。
其二,词语扩展法
词语扩展法,即结合故事,得到一个与阅读体验最密切相关的词,之后对这个词进行加工,再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事例,得出道理,因为寓言故事的写作目的多为告诫、警示、批判等,所以加工的形式,最典型的就是使用否定式。例如,《守株待兔》这一则寓言,以文言文来讲故事。当学生读懂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理解说一说“读了这则故事,你感觉这个种田人怎么样”。学生从阅读体验中提炼的关键词是“懒惰”,加工后的词组结构就是“不能懒惰”。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就得出“人不能懒惰,应该勤奋工作”的道理。词语扩展法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关键词,得到不同的寓意,这样就不会把寓言教得太死板。显而易见,这种方法非常适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型操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看到学习正在发生,认知正在改变。
其三,事例分析法
事例分析法是指结合故事中呈现的事例理解、分析、总结道理的方法。例如,教学《扁鹊治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分析故事中蔡桓公的病是怎么发展的;扁鹊每次针对蔡桓公的病,提出的医疗方案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结合事例分析、总结出寓言中蕴藏的道理“面对变化,要及时应对;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而不应等到无可奈何之时再去解决”。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让道理向生活中迁移。
从故事中来,到生活中去,阅读寓言的意义不是静态的道理获得,而是在动态的运用中内化道理。优质的道理不应该停留在故事里,留在文字中,而应在生活里被运用。
其四,文化探究法
从寓言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探究其更深刻的道理。文化背景包含:故事的作者、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产生的时代特征等。例如,寓言《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学生读完故事后,教师可以介绍韩非子创作这则故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去探寻道理。韩非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同时推崇尧与舜产生的问题而创作。尧讲究的是明察秋毫,注重法治;而舜讲究的是以德化人,注重慈爱。韩非子借助这样的矛盾关系,鼓励人们破除对统治者的盲目崇拜、迷信,指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矣”。这样的文化背景植入,更能让学生明白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人在说话做事时,要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要前后抵触,要自圆其说。
相对而言,学生自由阅读故事时没有融合背景,将道理理解为:不要吹牛,不要夸夸其谈。这固然没有错,但停留在浅层。融入背景之后,学生的理解更深一步,学习迈向深度。
其五,成语简忆法
不少寓言故事到了今天,已经精简成了成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对成语的认识、记忆、运用入手,用自己擅长且简单的方法形成关联,获取寓言中的道理。例如,《亡羊补牢》这一则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不少成语相关,如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浪子回头、悬崖勒马等。这些成语学生不但耳熟能详,且在日常写作、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在学习时,学生可以结合成语获取道理。
理解成语时,还可以正反相配合。与《亡羊补牢》这一则寓言中道理相反的成语,有一错再错、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屡教不改等,学生可以及时积累,通过对比加深理解。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做好相关的拓展与积累。《守株待兔》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就提供了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这些成语,同样属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生在学习之后立刻关联、回顾、记忆,通过学习加深理解,形成积累,这样就能让寓言故事的学习得到增值。
我们介绍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的五种方法,前提是读。读,是学习寓言、获取道理的基础。学生的读,可以充分些。教师不要急着“一读就教”,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充分,获取道理越轻松、准确。寓言故事都很短小,适合读,还要注意在关键处精读。例如《亡羊补牢》中的“赶紧把羊圈修一修”中的“赶紧”一词,体现了放羊人的悔恨之情,读懂了,就有助于获取道理。
学习寓言故事,获取道理可以借助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获取了概念性的知识,学生自身的元认知水平也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从故事到道理,从表面到内核,从浅层到深层,学习寓言,学生经历的是典型的学习过程。寓言受到学生的喜爱,更多是因为其诱人的形式——故事。教科书中的寓言学习,最核心的要义、检验学习效果最明确的指标,就是道理的获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多篇寓言故事,获取道理的方法有所不同。結合教学实践,笔者与大家分享五种可操作的获取道理的方法。
其一,提取加工法
提取加工法是指从寓言故事中直接提取关键词句,再结合生活体验、具体事例对其进行加工理解的方法。以《鹿角和鹿腿》为例,课文的最后有一段话,接近直接表述寓言的道理——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
提取,并不代表着获取道理,这句话是“小鹿明白的道理”。读者既没有长角,也没有四条难看的腿,需要进一步加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事例进行加工。美丽的鹿角相当于自己所喜爱的外观好看的物品;难看的鹿腿则相反,是样子不好看但很实用的物品。学生结合阅读感受,在针对具体的“美感”与“实用”的价值判断中,将道理内化为适合自我的道理,获得自我认识的提升。
其二,词语扩展法
词语扩展法,即结合故事,得到一个与阅读体验最密切相关的词,之后对这个词进行加工,再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事例,得出道理,因为寓言故事的写作目的多为告诫、警示、批判等,所以加工的形式,最典型的就是使用否定式。例如,《守株待兔》这一则寓言,以文言文来讲故事。当学生读懂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理解说一说“读了这则故事,你感觉这个种田人怎么样”。学生从阅读体验中提炼的关键词是“懒惰”,加工后的词组结构就是“不能懒惰”。学生结合生活感受,就得出“人不能懒惰,应该勤奋工作”的道理。词语扩展法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关键词,得到不同的寓意,这样就不会把寓言教得太死板。显而易见,这种方法非常适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型操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操作过程中看到学习正在发生,认知正在改变。
其三,事例分析法
事例分析法是指结合故事中呈现的事例理解、分析、总结道理的方法。例如,教学《扁鹊治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分析故事中蔡桓公的病是怎么发展的;扁鹊每次针对蔡桓公的病,提出的医疗方案是什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结合事例分析、总结出寓言中蕴藏的道理“面对变化,要及时应对;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而不应等到无可奈何之时再去解决”。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让道理向生活中迁移。
从故事中来,到生活中去,阅读寓言的意义不是静态的道理获得,而是在动态的运用中内化道理。优质的道理不应该停留在故事里,留在文字中,而应在生活里被运用。
其四,文化探究法
从寓言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探究其更深刻的道理。文化背景包含:故事的作者、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产生的时代特征等。例如,寓言《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学生读完故事后,教师可以介绍韩非子创作这则故事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背景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去探寻道理。韩非子针对当时的统治者同时推崇尧与舜产生的问题而创作。尧讲究的是明察秋毫,注重法治;而舜讲究的是以德化人,注重慈爱。韩非子借助这样的矛盾关系,鼓励人们破除对统治者的盲目崇拜、迷信,指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矣”。这样的文化背景植入,更能让学生明白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人在说话做事时,要弄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要前后抵触,要自圆其说。
相对而言,学生自由阅读故事时没有融合背景,将道理理解为:不要吹牛,不要夸夸其谈。这固然没有错,但停留在浅层。融入背景之后,学生的理解更深一步,学习迈向深度。
其五,成语简忆法
不少寓言故事到了今天,已经精简成了成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对成语的认识、记忆、运用入手,用自己擅长且简单的方法形成关联,获取寓言中的道理。例如,《亡羊补牢》这一则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不少成语相关,如迷途知返、回头是岸、浪子回头、悬崖勒马等。这些成语学生不但耳熟能详,且在日常写作、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在学习时,学生可以结合成语获取道理。
理解成语时,还可以正反相配合。与《亡羊补牢》这一则寓言中道理相反的成语,有一错再错、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屡教不改等,学生可以及时积累,通过对比加深理解。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做好相关的拓展与积累。《守株待兔》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就提供了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这些成语,同样属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学生在学习之后立刻关联、回顾、记忆,通过学习加深理解,形成积累,这样就能让寓言故事的学习得到增值。
我们介绍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的五种方法,前提是读。读,是学习寓言、获取道理的基础。学生的读,可以充分些。教师不要急着“一读就教”,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充分,获取道理越轻松、准确。寓言故事都很短小,适合读,还要注意在关键处精读。例如《亡羊补牢》中的“赶紧把羊圈修一修”中的“赶紧”一词,体现了放羊人的悔恨之情,读懂了,就有助于获取道理。
学习寓言故事,获取道理可以借助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获取了概念性的知识,学生自身的元认知水平也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