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黄金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xu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韩献忠,金坛唐王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现任常州市作协副主席、金坛区作协主席。创作出版长篇传记文学《王彬彬传》《梅兰珍传》,作品先后获中国文联和省市戏剧文学奖、广播文艺奖以及五个一工程奖等。
  金坛黄金,一座小村,一座被人文历史浸润,一座让美德风尚簇拥的江南小村。
  黄金村,一个美丽的名字,是因为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抗战年代,这里是革命队伍打游击的地方。一天深夜,一支队伍跋涉经过这里,大家饥肠辘辘,又饿又困。在一块红薯地旁停了下来。月光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停在了队长身上。队长叫大家把田里红薯挖出来,就近洗洗,大口嚼了起来,等吃得差不多了,再望望空荡荡的红薯田,队长拿出一块黄金,用布包好,埋到田中间,又在上面载了一棵红薯苗,接着出发了……第二天,主人来到红薯田头,一下傻了眼,再看到田里最后一棵红薯,拔出来一个布小包,一块金灿灿的东西滑了出来。他一把抓住,原来是一块黄金……
  吃在黄金,留下黄金,从此,这个村子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黄金村。
  民以食为天,吃为头等大事。
  黄金村,其实并无黄金,因为穷,当地人想發财,便取了“黄金”村名。虽名不副实,却表达了黄金人对美好生活向往。如今黄金村路口高大的龙门架两边写着“一生能吃多少米,吃米就吃黄金米”,土得不能再土的广告语,透着黄金米土色土香的价值和魅力。
  今年9月22日,是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由民盟江苏省委员会、金坛区人民政府主办,以“庆丰收·迎小康·建设黄金大农场”为主题的2020中国·金坛农民丰收节暨江苏民盟现代农业专家行活动在该区朱林镇黄金村举行。江苏省政协副秘书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吴胜兴,常州市副市长、民盟常州市委主委许峥,民盟江苏省委秘书长唐双辰及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农业专家百余人出席活动。当日,中央电视台上午和下午在财经和新闻频道两次分别对黄金村农民丰收节活动进行了现场连线报道。
  黄金村从省级贫困村脱贫摘帽后,发展成全区首个全国文明村,“黄金村”牌有机稻米衍生出近20个系列产品,年生产总值达2.68亿元。
  黄金人有了黄金软米,到黄金村就想吃黄金软米。
  一粒米,改变了一个村
  省里有位到过黄金村的作家这样写道:黄金村,金坛一个偏僻的小村。黄金村产有机软米,取名“黄金米”,玻璃展柜里陈列的一个礼品盒,下面标有价格,二十五元一斤。也许这只是黄金米的起步价,文字资料上有用易拉罐包装的黄金米,每公斤八十元。这样天价的大米,我从来没想到过,也没有品尝过,当然更没有能力把它当日子过。关于黄金米,关于黄金村,视频上介绍得很详细,可我听了看了,什么也没记住,只记住了一个人,他叫严清华。
  严清华当过兵,退伍后在交通局工程处工作。干着干着,他就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金村,带领大家种植有机软米。他的这个人生转变,外人很是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议。那年月,黄金村还穷得叮当响,而他在城里有一份固定的铁饭碗工作,其收入远比田间地头牛一样拼命地高得多。显然,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转变,里面一定裹藏着什么。
  裹藏着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动因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在视频和文字介绍中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
  过去黄金村境内地势低凹,河沟纵横,经济薄弱、人心涣散,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1999年春天,严清华回到了黄金村担任村支书。由于历史原因,黄金村多年遗留问题接踵而至,矛盾错综复杂,听到“黄金”就头疼,“黄金”几乎成了唐王的“乡外乡”。当时党委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多方调查论证,果断决策,几顾茅庐,调严清华同志回村任职。事实证明:没有烂摊子,只有懒班子!
  凭着这句“只有懒班子,没有烂摊子”,严清华提出“宁可苦干,不可苦熬”的口号,他下定一个目标:和村民一起艰苦奋斗,踏出一条创业路!
  严清华为什么选择回乡?多少漂亮的话可以喊成口号,唯独严清华自己心里有一个情节。
  于是,他回来了……
  往事像风一样吹过,严清华目光投向了远方。
  他不畏困苦、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他领着群众迁并空心自然村5个,复垦整治土地3000亩。筹措资金兴办村级公共设施,新建桥梁,修通道路,实现“轿车通家门,机械到田头”,彻底改变了老区农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为村民致富打开通道。他和村民们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流转农户土地3000多亩,创办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两千余亩有机稻米、精养鱼池和蚕桑、畜禽种养殖基地,做到生产劳动在田间,产品加工在车间。他以自身的工作体会与销售经验,传授并辅导了一批农民经纪人。黄金人利用周边没有工厂,以优良的环境和土壤种植无公害生态软米,打造的“黄金村”牌有机软米,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村一品”,先后参加北京、深圳、南京等地名优农产品展销会,被评为海峡两岸重点推介产品、江苏省、常州市名优、名牌农产品。每年初秋,黄金村新米收获上市季节,从上海、南京、北京等来金土地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采购有机软米的车辆络绎不绝,每公斤45—60元,每天10吨的销售量,一个月销售1000吨有机米。合作社的有机米水稻限量生产,产量为300公斤,为提高品质,限定土地只种一茬,后熟作物是红花草,来年翻耕作有机肥,水稻从栽插到收割整个过程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次化学农药。看起来减产,实质上却增收。金土地有机稻米合作社的经理窦再荣算了一笔账:我们种一亩有机稻米的田块,平均按300公斤产量计算,加工成200公斤大米,每公斤50元,少说1万元的收入,去掉一半成本,还赚5000元。种植常规水稻,产量再高,也赚不到1000元。有机米生产打的是牌子,求的是附加值。黄金村与江苏农学院、安徽大学、上海交大中国彩色稻米协会合作,联合开发5个品种彩色稻米新品种。在产品的加工和包装上作了深层次研发,其中,米粉膏采用易拉罐包装成为经典馈赠品,填补了国内空白。黄金村的软米价格卖到这么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有一批研发人员和新的品种在支撑。每年,村里都要拿出20多万元作为研发经费和商标、防伪标识的开发,从生产、加工、销售,有16道烦琐的程序,而且种植过程中实施了全程质量监控。田中秸秆也被收储加工成颗粒原料,用作气化燃料。4台烘干机确保了入仓稻米无霉变隐患,在全省村级稻米加工企业中独树一帜。   黄金村以合作社为载体,扩宽了发展道路,加快了发展步伐。
  省里的作家说:其实,严清华完全可以把自己说得高尚一点,伟大一点,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证明他不是这样。譬如什么梦想啊,什么抱负啊,还有什么宏伟蓝图啊等等。可是,他没有这样说,而是發自一次父老乡亲为了营救自己父亲的行为,很简单,很感动,很符合人性的美好,同时也具备了文学的某种特质。
  满目春光,风清花正红。
  昔日贫穷落后的黄金村,经历了十多年的洗礼,如今气象万千,满目绚丽。这里花树缤纷,鸟雀翩翩,一个凝聚人心、创业立业的新黄金诞生了!
  在村金土地合作社有机米销售包装盒上,专门请人在正反两面都设计上一只金灿灿的饭碗,里面盛满晶莹剔透的米饭,看了特别诱人。
  一粒米,形成了一个产业,提升了粮食附加值,脱贫致富,改天换地。因为一个带头人,黄金人将祖祖辈辈手上的泥饭碗,换成耀眼的金饭碗。
  一顿饭,搞活了一个村
  黄金村有句顺口溜:穷黄金,富土山,吃饭要到大河南。意思是在黄金村没饭吃,只能饿肚皮离开。
  过去来黄金村,吃上一顿饭,难。如今,你若来黄金旅游,遇上饭点,无论在谁家,都会留你吃一碗饭。过了饭点,黄金人会为你泡上一杯软米粉充饥。这软米粉,原来就是以前百姓家常吃的“焦屑”。
  提起焦屑,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里这样描述:“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焦屑与汪曾祺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息息相关的。而苏南的许多饮食文化,与苏北也是一脉相承,异曲同工。黄金村有个姓比较冷僻,姓“树”。前几年有个记者来采访一个叫“树生根”的农民,问这个“树”错不错,是不是那个“苏”?大家说就是大树的“树”。那是“长毛”造反时留下的姓,这里的老人都称太平天国军为“长毛”。那一年“长毛”血洗金坛一路杀到黄金村,村上大部分人都被杀光,只有两户人家活了下来,因为这两户人家躲在河套里大杨树洞中几天几夜,逃过此劫。两户人家当家的都给大户人家做过伙夫,平日里大户人家的锅巴剩下来,就拿回家再烤一下,然后用石臼或石磨碾成焦屑,装进小口坛子里,方便充饥。那天听说“长毛”杀进村了,什么也没顾拿,抱起小孩,拎了焦屑坛子,就躲进大杨树洞子里。饿了,抓一把焦屑充饥,渴了,捧一口河水解渴。直到“长毛”退兵,两家人才心有余悸爬出树洞。当看到全村横尸遍野,两户人家买来高香,拖家带口返回大杨树下,磕拜两棵大杨树。为记大杨树救命之恩,第一户改姓为“杨”,另一户改姓为“树”,一直到今天,没有改变。而焦屑,从此也在寻常百姓家中流传下来。冬春农闲,家家户户把锅巴攒下来,磨成焦屑,装进坛子,到了夏收夏种季节,黄秧把子抓在手上,农民们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做饭。这时家中备下的焦屑派上了用场。早上将焦屑和水壶带到田头,吃时方便快捷,用开水一冲,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加些红糖、麻油等,均匀调和,最后调成面糊状的焦屑糊糊,即可食用。这个焦屑糊糊不仅会散发淡淡的锅巴香味,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有饱胀感。只要吃上半碗焦屑,就好像饱了。这样,农民们就可以省下回家做饭吃饭的时间,还可多在田头休息一会,养足精神,继续劳作。
  传说里的文化,勾起了远去的乡愁。黄金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拉长产业链,创办有机米粉公司,用自己产出的有机软米生产焦屑软米粉。注册“黄金村”牌商标,这样的有机软米粉,实在是一种保留营养成分的原生态焦屑。有机软米焦屑具有“黄金村”牌有机软米的营养特点,口感细腻,香软嫩滑,色泽纯正,冲调性好,易于消化吸收,不含任何防腐剂、香精香料色素等。制作有机米粉先将有机软米水磨成浆,采用3秒钟140度高温烘干工艺生产出即食型原味有机软米粉,装进特制的槽罐,不破坏软米各种营养元素,填补了国内有机软米米粉的空白。在“2011海峡两岸(江苏)名优农产品展销会暨产销对接洽谈会”上首次露面,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第一天便售罄。
  发展有机软米特色农业项目,既为农民增收打开了致富之门,也为集体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村集体资产从9万元发展壮大到三千八百余万元,农民收入从不足2000元提高到3.2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从2万元发展到420多万元。黄金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绿色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等150多项荣誉称号。时任村支书严清华也当选中国好人榜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2012年10月,他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黄金人做足吃的文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学习。
  黄金村,真的是一顿饭,搞活了一个村。
  一碗饭,健康了一个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有了生态软米,就是一碗安全放心的饭。健康了一个家,安全了一个家,家家户户保平安,老老少少得健康。黄金人深知创业难,创新更难。在有机稻米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选用天然无污染、经国家专业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种植基地。其稻米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由国家权威机构跟踪检查,品质保证。
  创业之美带来了物质的富有,也带来了黄金人更高的精神向往。黄金人说,实物口粮解决了,精神食粮不能贫乏。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悄然变化。
  走进黄金村道德讲堂,“人无德不安,家无德不兴,村无德不强”几句家训样的文字跳入眼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黄金人确立了“生态立村、品牌强村、文化兴村”的思路。黄金村注重用身边平凡人的道德故事及产生的道德力量,感化自己,也感动他人。
  而作为金坛区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之一的“金坛都市田园·黄金软米生态大农场”建设又正式启动。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系统性、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可持续;大农场建设突出黄金软米主导产业,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养殖、高效园艺等产业,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以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融合化为特色的金坛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红线范围约15395亩,西临规划中的物流大道,北接常合高速,东至扬溧高速,南到金箦路。初步形成实施方案,规划范围共涉及朱林镇的龙溪村、黄金村、唐王村,薛埠镇的花山村、薛埠村、连山村、长山村和方麓村等8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农户1407户,户籍人口4153人,土地利用现状村庄建设用地面积1107.8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黄金软米这碗饭,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美丽。黄金村的道德讲堂是常州市试点单位。黄金村的道德讲堂的建设,折射出人们对新形势下提高社会道德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也体现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境界和组织协调能力。为此,黄金村专门成立了道德讲堂建设工作小组,党总支书记严清华担任组长,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村两委成员、优秀党员、创业模范、村民代表担任小组成员。工作小组制定道德讲堂活动方案,注重对宣讲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宣讲能力,增强宣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公民道德建设载体,黄金村的道德讲堂,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自我教育和大众化方式,以群众为主体,“讲前大家选,讲后大家评”。这种形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百姓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平台。道德讲堂不仅在室内,还有室外;不仅在村委会,还在田头场头;不仅请专职演讲员,还让普通群众走上讲台,讲身边的故事,树身边的典型,谈内心的感想,聊喜欢的话题,扬温暖的正气。
  一个典型,是一个标杆;一个好人,是一面旗帜。黄金大地,红旗飘扬。
  吃在黄金,美在黄金。多少滋味,多少想象,而在你面前飘溢的,除了当年那些有滋有味的焦屑记忆,还有田野上那悠悠的稻花香。
其他文献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又响亮地发出了“堅定走生产发展的、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近年来,常州,作为长三角发展的中轴,在新农村的建设的更高起点上,在43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  笔墨当随时代,文学讴歌生活。常州市作家协会、翠苑杂志社联袂组织、积极筹划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题材创
期刊
听 弦  月光从窗缝里挤进来,把三奶奶斑驳的身影推倒在青灰色的地上,同时推倒的还有她手里正缝补着的那件青灰色的夹袄。  风刮得慢条斯理,伴着断断续续地传来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弦声,三奶奶半眯着眼睛,分辨着弦声、风声、院子里母猪梦呓的哼哼声。  忽然,一道清亮亮的叫板被弦音托着在村子的上空盘旋环绕,然后和月光一起从窗缝挤进来,又顺着耳朵滑到三奶奶的心口上,三奶奶的手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哎哟”一声,
期刊
一辆黑色奥迪车靠街边缓缓停住。  车门打开,一陣窸窸窣窣后,从车上下来了一男一女,男的戴金丝边眼镜,很气派,伸手扶着女人下车。那同样气度非常的女人却步履不稳,吃力地挪动脚步,一边举目四下寻找,终于,向男人说了声:“就在这里。”  这条算不上繁华的街,对面新近开张了一家茶楼,楼下的肯德基老头塑胶立像,浑然不知日夜疲劳,一直都在招手微笑。玻璃门在仲夏阳光里频频开合,缕缕香气诱来一个个吮指吃货。相形下,
期刊
水路称王的日子,运河就是一把权杖。  两千五百年前,吴王夫差凿出了邗沟,他挥舞着这把权杖去攻城略地,与齐国争霸。而彼时于常州入江的邗沟,正是襁褓里的京杭大运河,一笑一颦都在常州眼里。千年之后,邗沟长成了京杭大运河,以千里通波征服华夏,而常州则用大运河载来的樯林帆雨构筑一座城市的风流。  那些年,光阴积下的雪太深,不只湮灭了太多运河衍生出的物事,甚至掩住了水波的光芒。星空依然,喑哑的河流却只能咀嚼沧
期刊
很早以前,我就有了一个无法释怀的发现:我们家和小爷爷的关系,有点乱。  小爷爷,就是我父亲的小叔。这层关系其实很简单,不绕人。然而长期以来,父亲在对小爷爷的称谓上,总是破绽百出,令人匪夷所思。早先,他一直突兀地称小爷爷为“我爸”;换一个时间段,又改称了“爸爸”;后来,不知从哪一天起,他再次改变称呼,竟呼小爷爷为“小叔”了。后一种称谓与前面两种当然是不能混同的,“父亲”无法取代“叔叔”,“叔叔”更不
期刊
一  德胜河,是我故乡村子西边的一条大河。这不是一般的农村河道,它与孟河、澡港河一起,被并称为常武地区大运河通江航行的三大河道,是常州古运河的重要一脉。德胜河渊源流长,它始浚于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咸淳《毗陵志》上名烈塘河,又名“得胜新河”。据1928年《武进年鉴》第二回载:“南新河亦邑西北济运渠也。在郡西十五里,旧名烈塘。宋章冲知常州奏冶本洲湖港,始见于宋绍熙五年(1194年)李嘉言浚河置
期刊
有一天,住在屯东头的四太爷,坐在屯南口大柳树下的一块石头上,一手摸着已经被人坐得很是光滑的石头,一手捋着颌下的胡须,神情十分专注地说:“哎,这些石头啊,真是个好东西,就是它们垒起了我们山屯人的日子。”  其实,四太爷已经不止一次提起石头,不止一次说石头是个好东西。  四太爷说,他的爷爷是闯关东时,从齐鲁大地挑着挑子過来的。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有树木、有石头,便心存留恋地落了脚,找一个“两边有抱、后
期刊
在溧阳天目湖镇南部的大山深处,有个大名鼎鼎的山村叫三胜村。为什么会赫赫有名呢?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个山村是由七八个农民发起创办的三胜合作社,他们在社内实行按劳分配、定量分益制的做法,被县委生产合作部通讯组写成文章发表在《新华日报》后,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老人家将此文收进了他亲自选编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一书中向全国推广,所以这个山村的名气一下子就大了。但由于我们三胜村地处
期刊
作者简介:  卞优文,江苏常州人,中国作协会员。201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钟山》《雨花》《四川文学》《青春》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在《钟山》发表长篇小说2部。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兰红娟像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一样,也同步收看了会议实况直播。但是,她事前不可能想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会带给她那么大的惊喜。总书记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
期刊
谁是真的英雄  ——非常的爱给非常的你  平凡世界 无名英雄  2020年庚子初春,真是一个非常时期,非常的印记,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间。  我的老爸以前是军人,转业后在核工业部下属的地质勘探队找铀矿。因为辐射,他得了严重的职业病——心脏病。十几年来,他凭着军人的坚强意志同病魔抗争,1月5日,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惊闻噩耗,我失声痛哭。儿子懂事地安慰我说:“妈妈不哭,外公是大英雄,他打败了病魔,很累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