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我试教了三次。反思三次风格与教法迥异的教学,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磨课——既要“磨透”教材,又要“摸透”学生。
初教——重“文”轻“法”
“磨透”教材首先从文本解读开始:文章的内容、写法、重点、难点、课后问题……文本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可供选择、延伸的教学点也越来越多:文中汤姆的内心变化和爸爸的态度变化,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交错前行。然而,引起人物内心变化的原因,正是由于爸爸的一句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同时也是课题。我反复推敲课题,发现本课课题有两大特色:一、题目上加了两种标点;二、它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转折点之前的部分可简化为“钓鱼”,情感集中表现为“惊喜”;转折点之后的部分可简化为“放鱼”,情感集中表现为“不情愿”。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初步确定为: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2. 联系生活实际,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
梳理好教学思路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课堂上,用了约3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从相关语句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而对于难点的处理——“为什么必须把大鲈鱼放掉”缺少有效的引导。对于全文中最关键的语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多数同学的理解还停留于最表层的——未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而解决难点部分的教学时间也显得十分仓促,学生的理解是被“催熟”的,缺少水到渠成的过程。课后,我与听课的教师交换了意见,大家再次把目光聚集到教材上,一起来解读文本。
我们确定以题目为线索,导读整篇文章。先把题目中的字眼儿和标点分别与文中的人物及情节挂钩,再用关键词“必须”引出难点句“不管……都……”,说明“必须”一词背后的含义,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将认识升华到“情感与法规的抉择”。大家的思维碰撞也引领我从理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不应总在故事情节里“绕圈子”,要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二教——以“法”导学
集体教研后,我将教学目标调整为:1.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的含义。2. 教给学生借助课题研读课文的方法。可是,如何把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浅出”为适用的教学预案?斟酌再三,始终觉得自己的设计零碎、不能凸显教学目标,最终,还是将教研时解读教材的三个层次“明指代——明内涵——明宗旨”演化为“联系课文读懂课题、借助课题研读课文、深化理解拓展迁移”三步预设。
二次试教时,整节课的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学生的思路更是始终被我牵着走。课后,听课的领导、教师们一同坐下来分析,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都认为不能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套化为教学的模式,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要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体验来发现题目背后的含义。通过再次教研,我更加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将原有设计中通过外力强加给学生的内容全部删去,把借助课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作为本课的重中之重。
之后,我又认真地将两次试教进行了对比和反思:第一次试教过于重视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体验,过细地挖掘文中的关键词句,使得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有些支离破碎;第二次试教又过于重视传授方法,急于把借助文题品读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由此,我联想到理想课堂的标准:既有对文本内容、情感的阅读体验,又有学法的指导及文法的渗透;不但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而且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概括说来,应该是“文法交融、言意相生”几个字吧。想着,心里一下子豁亮起来……
三教——“文”“法”兼得
前两次试教,我对“学情”缺少了解和关注。这次,我首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观察思考: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哪些环节需要“架梯子”,如何以课题为突破口统领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修改教学目标,分别从文本的感悟和方法的习得两个角度来设定:1. 借助课题,学习理解课文内容。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父亲话语的含义。
围绕第一项目标,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题中的字眼儿与标点分别代表哪些人和物,然后概括课文大意,拎出故事中的主要矛盾——汤姆与爸爸因为大鲈鱼产生意见分歧。接下来,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要达成第二步学习目标,我的预设仍然由课题入手,抓住关键词“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爸爸的话语“不管……都……”就是对“必须”的最好注解,然后由学生联系课文对“不管……,都应该遵守规定”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在文本语言中不断突破,体会“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进而将学生的认识概括提升——“不管有多少条理由,不管有多舍不得,但是当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情感与法规哪个更重要?”在层层深入的阅读体验中去突破教学难点。另外,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本课除了以题目为纲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以外,还教给学生借助不同的资源概括课文大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话和心理描写的文法渗透等等。
第三次试教在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结束,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读书、发言,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都很充分。下课以后,听课的教师们也对这节课给予了肯定,又建议我把布局稍作调整,巧妙地借助板书内容,以关联词“不管……都……”串接成一段排比,增强语势,形成情感与认知的高潮。
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随着两天后的公开课展示结束,这段“痛苦”的磨课经历也告一段落。回顾这段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收获颇丰。我想,唯有深入浅出地把握教材,引领学生自主习得,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感受“高效”二字的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初教——重“文”轻“法”
“磨透”教材首先从文本解读开始:文章的内容、写法、重点、难点、课后问题……文本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可供选择、延伸的教学点也越来越多:文中汤姆的内心变化和爸爸的态度变化,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交错前行。然而,引起人物内心变化的原因,正是由于爸爸的一句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同时也是课题。我反复推敲课题,发现本课课题有两大特色:一、题目上加了两种标点;二、它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转折点之前的部分可简化为“钓鱼”,情感集中表现为“惊喜”;转折点之后的部分可简化为“放鱼”,情感集中表现为“不情愿”。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初步确定为: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2. 联系生活实际,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
梳理好教学思路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课堂上,用了约3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从相关语句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而对于难点的处理——“为什么必须把大鲈鱼放掉”缺少有效的引导。对于全文中最关键的语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多数同学的理解还停留于最表层的——未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而解决难点部分的教学时间也显得十分仓促,学生的理解是被“催熟”的,缺少水到渠成的过程。课后,我与听课的教师交换了意见,大家再次把目光聚集到教材上,一起来解读文本。
我们确定以题目为线索,导读整篇文章。先把题目中的字眼儿和标点分别与文中的人物及情节挂钩,再用关键词“必须”引出难点句“不管……都……”,说明“必须”一词背后的含义,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将认识升华到“情感与法规的抉择”。大家的思维碰撞也引领我从理性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课堂上,不应总在故事情节里“绕圈子”,要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二教——以“法”导学
集体教研后,我将教学目标调整为:1.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的含义。2. 教给学生借助课题研读课文的方法。可是,如何把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浅出”为适用的教学预案?斟酌再三,始终觉得自己的设计零碎、不能凸显教学目标,最终,还是将教研时解读教材的三个层次“明指代——明内涵——明宗旨”演化为“联系课文读懂课题、借助课题研读课文、深化理解拓展迁移”三步预设。
二次试教时,整节课的气氛显得非常沉闷,学生的思路更是始终被我牵着走。课后,听课的领导、教师们一同坐下来分析,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都认为不能把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套化为教学的模式,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要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体验来发现题目背后的含义。通过再次教研,我更加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将原有设计中通过外力强加给学生的内容全部删去,把借助课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作为本课的重中之重。
之后,我又认真地将两次试教进行了对比和反思:第一次试教过于重视学生对于人物情感的体验,过细地挖掘文中的关键词句,使得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有些支离破碎;第二次试教又过于重视传授方法,急于把借助文题品读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由此,我联想到理想课堂的标准:既有对文本内容、情感的阅读体验,又有学法的指导及文法的渗透;不但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而且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概括说来,应该是“文法交融、言意相生”几个字吧。想着,心里一下子豁亮起来……
三教——“文”“法”兼得
前两次试教,我对“学情”缺少了解和关注。这次,我首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观察思考: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哪些环节需要“架梯子”,如何以课题为突破口统领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修改教学目标,分别从文本的感悟和方法的习得两个角度来设定:1. 借助课题,学习理解课文内容。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父亲话语的含义。
围绕第一项目标,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题中的字眼儿与标点分别代表哪些人和物,然后概括课文大意,拎出故事中的主要矛盾——汤姆与爸爸因为大鲈鱼产生意见分歧。接下来,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要达成第二步学习目标,我的预设仍然由课题入手,抓住关键词“必须”,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爸爸的话语“不管……都……”就是对“必须”的最好注解,然后由学生联系课文对“不管……,都应该遵守规定”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在文本语言中不断突破,体会“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进而将学生的认识概括提升——“不管有多少条理由,不管有多舍不得,但是当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情感与法规哪个更重要?”在层层深入的阅读体验中去突破教学难点。另外,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本课除了以题目为纲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以外,还教给学生借助不同的资源概括课文大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话和心理描写的文法渗透等等。
第三次试教在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结束,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读书、发言,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都很充分。下课以后,听课的教师们也对这节课给予了肯定,又建议我把布局稍作调整,巧妙地借助板书内容,以关联词“不管……都……”串接成一段排比,增强语势,形成情感与认知的高潮。
我终于长舒了一口气,随着两天后的公开课展示结束,这段“痛苦”的磨课经历也告一段落。回顾这段历程,虽然充满艰辛,但也收获颇丰。我想,唯有深入浅出地把握教材,引领学生自主习得,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感受“高效”二字的实际意义。
(作者单位:徐州市民主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