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积极人格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本文希望通过对积极人格的探讨,阐明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积极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积极人格教育培养方法
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1998)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现象,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从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心理学新的分支。他指出,积极心理学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研究:第一是积极情绪;第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可见,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之一,积极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在教育领域,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人格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人格研究倾向即为积极人格研究。
目前,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还不尽完善,对积极人格的研究主要是对积极人格特质的探讨,而且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成人化趋向,对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研究较少,而教育对于积极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积极人格的探讨,阐明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积极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提出建议。
二、培养积极人格的重要意义
(一)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中学阶段是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是能力品质和忠诚品质的形成时期。但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生理的快速发育和心理缓慢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处于心理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因此,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完善人格,全面发展。
(二)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面对压力时,乐观的和高坚强的个体会更倾向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寻找社会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压力。
(三)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推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致力于建设健康而积极的社会机制系统的同时,更应致力于促使社会成员追求积极,并形成积极人格,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对积极人格培养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教师,他们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努力完善人格要素,优化人格结构,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极人格的形成得自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
四、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途径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的生理因素,但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就学校教育来说,积极人格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人格的培养等。
(一)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可以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兴趣、乐观等积极人格。
(二)教师应加强积极人格的培育。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在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依靠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影响,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加强教师积极人格的培育尤为重要。
(三)学校方面应加强心理健康机制的建设。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开设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相关课程,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另外,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组织集体户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力及合作性,这些都可以作为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积极人格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2]罗艳红,蔡太生,张斌.积极人格的研究进展[J].医学心理学,2011,1,(32):39-40.
[3]任俊,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動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67-71.
[4]张凯.教育在积极人格社会化形成过程中作用辨析[J].改革与创新,2001,4.
[5]王传旭.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3,4. (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积极人格教育培养方法
美国前任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1998)提出要研究积极的心理现象,帮助人们过更快乐、更积极健康的生活,从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个心理学新的分支。他指出,积极心理学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展研究:第一是积极情绪;第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可见,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之一,积极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在教育领域,希望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人格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了研究,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人格研究倾向即为积极人格研究。
目前,积极心理学人格理论还不尽完善,对积极人格的研究主要是对积极人格特质的探讨,而且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成人化趋向,对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青春期的研究较少,而教育对于积极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积极人格的探讨,阐明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积极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提出建议。
二、培养积极人格的重要意义
(一)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中学阶段是人格培养的重要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也是能力品质和忠诚品质的形成时期。但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生理的快速发育和心理缓慢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处于心理成熟与半成熟之间,因此,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有利于他们完善人格,全面发展。
(二)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面对压力时,乐观的和高坚强的个体会更倾向采用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寻找社会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压力。
(三)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推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致力于建设健康而积极的社会机制系统的同时,更应致力于促使社会成员追求积极,并形成积极人格,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对积极人格培养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教师,他们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帮助学生努力完善人格要素,优化人格结构,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教育的功能不仅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极人格的形成得自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更来源于知识积累、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
四、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途径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的生理因素,但主要还是依赖于后天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就学校教育来说,积极人格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人格的培养等。
(一)增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可以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兴趣、乐观等积极人格。
(二)教师应加强积极人格的培育。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在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依靠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影响,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加强教师积极人格的培育尤为重要。
(三)学校方面应加强心理健康机制的建设。
学校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可以开设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相关课程,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另外,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组织集体户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力及合作性,这些都可以作为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积极人格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2]罗艳红,蔡太生,张斌.积极人格的研究进展[J].医学心理学,2011,1,(32):39-40.
[3]任俊,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動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67-71.
[4]张凯.教育在积极人格社会化形成过程中作用辨析[J].改革与创新,2001,4.
[5]王传旭.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2003,4.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