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策略在班集体建设中的意义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适时组织适当的活动,能够增强班集体生活的吸引力,同时能够为学生释放过剩精力找到正当途径,增强班集体的稳定。活动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集体的认可,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班集体显得更有吸引力,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凝心聚力,增强了集体的归属感。而活动策略还能帮助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二、实施活动策略的方式
1.组织竞赛类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对竞赛类活动情有独钟,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才艺竞赛等都可以。竞赛类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积极向上的风气的形成。笔者尝试过“歇后语接龙”、“古诗擂台赛”、“卫生知识知多少”、“奥运知识抢答”等比赛,争强好胜的天性使学生主动涉猎多方面的知识领域,比强调一百遍知识的重要性更有效。
2.组织节庆类活动,开发生活中的资源。
在每个节庆日到来的时候,开展相关的活动,是挖掘生活资源实施教育影响的可为之举。比如:9月可以开展“名人和他的老师”故事会、“假如我是老师”演讲、敬师卡制作比赛、“唱给老师的歌”演唱会等;10月可以开展“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我最喜欢的风景名胜手抄报展览、共和国建设者的风采、家长讲述自己的工作报告会等;中秋节前后,可以开展天文知识竞赛、“月亮的传说”故事会、家庭中秋联欢会……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愉悦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质,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激发其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组织社会实践类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可以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笔者实践过的活动有“校园文明督导队”、“学当一天家”、“低碳生活宣传员”等。我们还多次带学生去福利院给孩子、老人表演节目,为他们募捐、做好事。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习了劳动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增强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4.重视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传统教育、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确定多样的主题活动的选题。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故事式、展览式、竞赛式、表演式、演讲式、辩论式、游戏式、参观访问式、调查式,还可融入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
三、实施活动策略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不盲目追求活动规模。
活动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只有主题班队活动才是活动。在班主任的字典里,活动无处不在。活动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且是更受学生欢迎、活泼生动的形式和手段。
2.生本性原则,树立正确的活动观。
活动不是目的,不是成果,是过程,是手段,是契机。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刚开始尝试活动育人的时候,我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希望活动搞得热闹、漂亮,有时不惜亲自代劳,赤膊上阵,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我的第一次活动是“敬礼,五星红旗”,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为此,我找故事、做幻灯片、编舞蹈、排诗朗诵、写剧本,还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排练,学生教师都累得要死,最后,活动在全校观摩,热闹、漂亮。表面看来,这次活动很成功,其实,这样的活动和如今盛行的演课式的公开课作秀一样,只是表演,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作用不大。同专题的另一次活动就不同了,我把全班学生按照居住地分组,让学生通过寻找老照片、寻找家里的老古董、走访楼道各家的故事等途径展开调查,然后指导每组制作一份手抄报,准备一个演讲,集中汇报交流。这次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活动空间大,教师只是指导协调,轻松多了,还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有一组同学找到的老照片上,有爷爷住过的泥墙草顶的房子,有爸爸结婚时的简易平房,还有后来的套房,讲述了祖国的发展,在活动中孩子锻炼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样活动才达到了目的。
3.无痕性原则,避免生硬的教育印记。
活动的教育意义要能巧妙自然地渗透在活动中。当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明白地知道“我在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就已失去了一半成功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做时间的主人,笔者做过一次模拟拍卖活动。给每个孩子发24张小纸条,每张纸条代表一个小时,到生命商店购买以活动命名的商品,如睡眠、游戏、劳动、学习、饮食等,买好后请学生介绍购买的结果以及这样购买的原因,合理分配时间的教育就在游戏活动中完成了。
4.及时反思原则,活动要注意及时总结。
认真总结本身就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活动后没有总结不行,有总结不及时也不行,因为准备活动和总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保证了后续开展活动的连续性。所以总结不及时就失去了活动的教育时机,也就失去了活动教育性的影响作用。另外,认真总结是活动效果的升华,又是活动效果的发散。班主任既要帮助学生总结,也要做自我总结,有总结才有提高。活动要有记载,每次活动的总结也要做记载,记载既是总结认真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又可以为下次活动做积累。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适时组织适当的活动,能够增强班集体生活的吸引力,同时能够为学生释放过剩精力找到正当途径,增强班集体的稳定。活动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集体的认可,找到自己的位置,使班集体显得更有吸引力,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凝心聚力,增强了集体的归属感。而活动策略还能帮助班主任树立能力威信和情感威信,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二、实施活动策略的方式
1.组织竞赛类活动,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对竞赛类活动情有独钟,知识竞赛、体育竞赛、才艺竞赛等都可以。竞赛类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积极向上的风气的形成。笔者尝试过“歇后语接龙”、“古诗擂台赛”、“卫生知识知多少”、“奥运知识抢答”等比赛,争强好胜的天性使学生主动涉猎多方面的知识领域,比强调一百遍知识的重要性更有效。
2.组织节庆类活动,开发生活中的资源。
在每个节庆日到来的时候,开展相关的活动,是挖掘生活资源实施教育影响的可为之举。比如:9月可以开展“名人和他的老师”故事会、“假如我是老师”演讲、敬师卡制作比赛、“唱给老师的歌”演唱会等;10月可以开展“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我最喜欢的风景名胜手抄报展览、共和国建设者的风采、家长讲述自己的工作报告会等;中秋节前后,可以开展天文知识竞赛、“月亮的传说”故事会、家庭中秋联欢会……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愉悦其身心,陶冶其情操,提高其素质,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激发其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组织社会实践类活动,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可以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笔者实践过的活动有“校园文明督导队”、“学当一天家”、“低碳生活宣传员”等。我们还多次带学生去福利院给孩子、老人表演节目,为他们募捐、做好事。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学习了劳动技能,更有助于学生增进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增强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4.重视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传统教育、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确定多样的主题活动的选题。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故事式、展览式、竞赛式、表演式、演讲式、辩论式、游戏式、参观访问式、调查式,还可融入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
三、实施活动策略的原则
1.适宜性原则,不盲目追求活动规模。
活动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并不是只有主题班队活动才是活动。在班主任的字典里,活动无处不在。活动只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形式和手段,而且是更受学生欢迎、活泼生动的形式和手段。
2.生本性原则,树立正确的活动观。
活动不是目的,不是成果,是过程,是手段,是契机。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刚开始尝试活动育人的时候,我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希望活动搞得热闹、漂亮,有时不惜亲自代劳,赤膊上阵,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我的第一次活动是“敬礼,五星红旗”,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为此,我找故事、做幻灯片、编舞蹈、排诗朗诵、写剧本,还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排练,学生教师都累得要死,最后,活动在全校观摩,热闹、漂亮。表面看来,这次活动很成功,其实,这样的活动和如今盛行的演课式的公开课作秀一样,只是表演,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作用不大。同专题的另一次活动就不同了,我把全班学生按照居住地分组,让学生通过寻找老照片、寻找家里的老古董、走访楼道各家的故事等途径展开调查,然后指导每组制作一份手抄报,准备一个演讲,集中汇报交流。这次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活动空间大,教师只是指导协调,轻松多了,还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有一组同学找到的老照片上,有爷爷住过的泥墙草顶的房子,有爸爸结婚时的简易平房,还有后来的套房,讲述了祖国的发展,在活动中孩子锻炼了能力,受到了教育,这样活动才达到了目的。
3.无痕性原则,避免生硬的教育印记。
活动的教育意义要能巧妙自然地渗透在活动中。当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就明白地知道“我在受教育”,这样的教育就已失去了一半成功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做时间的主人,笔者做过一次模拟拍卖活动。给每个孩子发24张小纸条,每张纸条代表一个小时,到生命商店购买以活动命名的商品,如睡眠、游戏、劳动、学习、饮食等,买好后请学生介绍购买的结果以及这样购买的原因,合理分配时间的教育就在游戏活动中完成了。
4.及时反思原则,活动要注意及时总结。
认真总结本身就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活动后没有总结不行,有总结不及时也不行,因为准备活动和总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保证了后续开展活动的连续性。所以总结不及时就失去了活动的教育时机,也就失去了活动教育性的影响作用。另外,认真总结是活动效果的升华,又是活动效果的发散。班主任既要帮助学生总结,也要做自我总结,有总结才有提高。活动要有记载,每次活动的总结也要做记载,记载既是总结认真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又可以为下次活动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