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幸福摸得着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sl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媒体采访
  答/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是什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的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且听他如何解读幸福。本文系根据泰勒博士2011年10月8日在珠海作专题讲座时的访谈,以及他在“2011中国EAP与PCA年度论坛”上的精彩对答汇编而成。
  要学会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数量影响质量,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尝试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压缩在尽量小的时间里,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等于对你自己说“是”
  有高尚道德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问:首先,您能否给“幸福”下个定义?
  答:一个幸福的人,会在人生中着重感知和享受生命中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所以我将“幸福”定义为一种综合了愉悦和意义的体验。这种幸福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一个人的总体经验的概况:一个幸福的人,他可以时不时忍受一些情感上的伤痛,但总体来说,仍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仍能对生命感觉到快乐。他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并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问: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
  答:伦理道德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幸福感更高,他的道德情操也更高;对于组织来说,如果它是诚信的组织,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长期而来,他们会更加成功.因为其他人愿意跟他们做生意,客户对他们有信心,这样的组织能够吸引、招募到最好的人。我的研究层面表明,如果我们过着高尚有道德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能预测我们的幸福,就能更加提高我们的幸福感。所以说你的价值观、你的道德和你的幸福感是紧密联系的。就像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都说到过,有高尚道德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也许短期你看不出来,如果长期回顾你一定有这样感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如此。
  问:您是一个幸福的人吗?为什么?
  答:我实在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幸福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在我之前经历过不幸福之后,我才能够了解什么是幸福。我的幸福是:是的,我今天很幸福,我希望20年后我会更幸福。这是很长的历程,而且是通过找到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东西,通过更多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定期的锻炼,通过花一些时间去跟我们的亲人进行沟通,通过花一些时间去尊重大自然……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我们就会容易拥有积极的情感
  问:您选择研究和传播“幸福学”的原因是什么?
  答: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16岁那年就获得了全国壁球赛冠军,在哈佛读书时成绩也很好,在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这一切,在外人看来真是太棒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快乐。那时我常常感到空虚,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于是在哈佛时我从计算机科学专业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不自知;原来每天可以体验幸福,却常常被视而不见;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
  问:“幸福学”为何如此受欢迎?
  答:在美国,抑郁症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在英国,1957年时,52%的人感到非常幸福;到2005年时,这一比例降到了36%;而在同一时期,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很多人痛苦地发现,他们事业成功,金钱富足,但却越来越不幸福。为此,幸福学的议题这种会提高我们人生质量的科学成为了流行心理学。
  问:在人们认为自己不幸福时怎样调节自己?能否告诉人们一些获得幸福的方法?
  答:承认你是一个人,接受全然的自己。不要拒绝表露情感,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把它们隐藏起来会让我们心理崩溃或不开心。我们应推崇快乐,相信幸福的生活是没有不舒服存在的。当我们悲伤时,要想到这一定是你自身出了什么问题。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我们就会容易拥有积极的情感。这看似矛盾,但是真的。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尝试新事物的脚步。要慷慨。“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
  问:怎么充实城市的幸福内涵?
  答: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而人们如何感受幸福呢?幸福应在快乐和意义的交叉点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的目标都是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有研究显示,一两个小时的有意义以及愉快的经历,可以影响一整天的生活质量,甚至一周。要记得幸福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而不是由地位或银行数字决定。举个例子,一个装了水的杯子,幸福的人关注的是装了水的部分,悲观的人关注的是杯子空着的部分;同是失败,幸福的人将其作为学习的机会,悲观的人将其看作灾难。要学会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数量影响质量,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尝试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压缩在尽量小的时间里,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等于对你自己说“是”。记得思想与身体的关系。我们对自己身体做什么,不做什么,直接影响我们的思想。规律性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习惯让我们的身体跟思想都健康。一有机会就要表达感激。我们经常将生活视之当然,这是不对的。学习赞赏、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包括对人、对食物、对自然、对一个笑容……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回味无穷的礼物。花最多的时间与我们关心及关心我们的人相处。坐在身边的人,是我们幸福的最重要的来源。赞美他们,细细品味、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刻。   另外,在幸福的推广上,应从教育系统介入,为老师、家长还有学生开设幸福学教程,让幸福从教育系统开始传授。
  (摘编自珠海视听网、腾讯财经)
  延伸阅读
  莫被“幸福假象”蒙蔽 董月玲 张开平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样做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本·沙哈尔为学生简化出10条幸福小贴士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
  泰勒·本·沙哈尔,拥有心理学、哲学双学士,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是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导师”,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每学期选课人数最多的教授。他的课程被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
其他文献
我对幸福的看法就是,你不但自己要感觉幸福,而且能够使和你一起共事的人都感觉幸福,这是更大的幸福。由于我年龄越来越大,所以还有一点对老年人的特殊感觉,就是有你惦记着的人,有真正惦记着你的人,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追求的过程和达到目标后的愉快,都会让我感到幸福  我们每个人由于年龄、性格、阅历、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后来变成了一个企业家,那么什么事儿能让
期刊
这是1965年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演讲期间回答一名听者的提问时即兴发表的演讲,全文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把能量消耗在自我中心的活动里,这些自我中心的能量从根本上阻碍了所有能量的流动,这就是孤独。当我感觉孤独的时候,我就把能量用在各种各样的逃避上——用在琐碎的、荒谬的、残忍的行动中,用在所谓的精神活动中。当能量不被用来逃避,能量就能够聚集。当你不再逃避,你就有了热情,真正的热
期刊
1940年6月14日,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攻陷。16日晚,法国投降派人物贝当上台,组织政府。6月18日,流亡到伦敦的戴高乐将军发表了这篇《告法国人民书》。  担任了多年军队领导职务的将领们已经组成了一个政府。  这个政府借口军队打了败仗,便同敌人接触,谋取停战。  我们确实打了败仗,我们已经被敌人陆、空军的机械化部队所困。我们之所以落败,不仅因德军的人数众多,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飞机、坦克和作战战略。正
期刊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2010年在南卡罗来纳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生活满意度最终不仅仅包括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每个人都需要有这样一种准则。在短时间内,做有道德的事情可能会使你感觉不快乐,但长远来看,只有这样做才能过上和谐、满意的生活。  人类本质上具有高度适应性,即使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也能生活得心满意足  我们应当认真地想一想在实践中追求幸福的含义。研究人员认为“幸福感”是
期刊
2013年1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授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明亮而柔和的灯光中,我国爆炸力学的开创者一一两院院士郑哲敏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里接过鲜红烫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  热烈的掌声中,这位老科学家笑了,笑得那么欣慰,那么灿烂。  “当时钱学森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钱伟长先生也是从那里来的,所以我就选择了那所学校。”  郑哲敏院士1924年出生于济南,1938年以
期刊
问:杨逸淇  答:黄仁伟  以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更替为标志,2013年,世界站上了全新的起点。未来10年,世界与中国又将会呈现怎样的格局?著名学者黄仁伟就此回答媒体专访。  我们可能高估了美国“战略再平衡”的负面后果  Q:未来10年,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崛起进程会不真正被扭转?  A:以10年为期,我们尚不能得出这个问题的结论。  因为西方在世界舞台上的优势已经有三四百年了,新兴国家真正的快速成
期刊
2012年7月4日,崔永元、孟非、钱文忠、黄菡相聚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54届文化讲坛,共论“幸福生活的人文精神”,四位嘉宾在演讲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针对主题展开讨论。  人怎么能幸福一点?我觉得有时候要出走一下,离开一下。或者我们很多的苦闷,其实不一定有足够的理由。我觉得我们现在有些太过执著,现在我们把幸福定得太狭隘了以后,就变成只有一条路,其实条条大路通幸福。  我现在可以跟你们分享的就是,有时候
期刊
中国人民的胜利日,日本右翼的猖狂时  2005年是二战结束60周年,对中日关系来讲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一年。  事实证明,这一年果然非常不平静。  年初,日本就开始加大“入常”力度。鉴于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没有任何改变,中国民众情绪受到严重刺激,出现百万网民联合签名反对日本“入常“的事态。到4月初,发展为全国数个城市发生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个别地方还发生了过激行为。  日方对此反应强烈。
期刊
1月12日,周有光先生108岁华诞座谈会于北京举行。周有光身有不适未能到会,视频里,他依然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六七十岁的“少老”模样。他和大家打招呼:“上帝太忙,把我忘掉了。”  他说人愈老,愈要追求真理,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醍醐灌顶  1989年,周有光离休。83岁高龄,许多人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周老却开始了事业的又一春。他连续出版了《百岁新稿》《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朝闻道集》《拾贝集》《文化学
期刊
2013年1月13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凝思与变革”新年文化论坛上,吴晓明就“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重建”这一命题发表演讲。演讲篇幅较长,本文为节选。  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我们的文化仍具有创造性的活力,正如尼采说的“一个民族要有希望,无论它多么不成熟,无论它有多少毛病,但最重要的是它依然保有活力,有了活力什么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没有活力你文明程度再高也已经进入中低阶段。”  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