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媒体采访
答/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是什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的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且听他如何解读幸福。本文系根据泰勒博士2011年10月8日在珠海作专题讲座时的访谈,以及他在“2011中国EAP与PCA年度论坛”上的精彩对答汇编而成。
要学会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数量影响质量,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尝试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压缩在尽量小的时间里,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等于对你自己说“是”
有高尚道德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问:首先,您能否给“幸福”下个定义?
答:一个幸福的人,会在人生中着重感知和享受生命中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所以我将“幸福”定义为一种综合了愉悦和意义的体验。这种幸福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一个人的总体经验的概况:一个幸福的人,他可以时不时忍受一些情感上的伤痛,但总体来说,仍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仍能对生命感觉到快乐。他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并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问: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
答:伦理道德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幸福感更高,他的道德情操也更高;对于组织来说,如果它是诚信的组织,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长期而来,他们会更加成功.因为其他人愿意跟他们做生意,客户对他们有信心,这样的组织能够吸引、招募到最好的人。我的研究层面表明,如果我们过着高尚有道德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能预测我们的幸福,就能更加提高我们的幸福感。所以说你的价值观、你的道德和你的幸福感是紧密联系的。就像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都说到过,有高尚道德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也许短期你看不出来,如果长期回顾你一定有这样感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如此。
问:您是一个幸福的人吗?为什么?
答:我实在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幸福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在我之前经历过不幸福之后,我才能够了解什么是幸福。我的幸福是:是的,我今天很幸福,我希望20年后我会更幸福。这是很长的历程,而且是通过找到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东西,通过更多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定期的锻炼,通过花一些时间去跟我们的亲人进行沟通,通过花一些时间去尊重大自然……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我们就会容易拥有积极的情感
问:您选择研究和传播“幸福学”的原因是什么?
答: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16岁那年就获得了全国壁球赛冠军,在哈佛读书时成绩也很好,在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这一切,在外人看来真是太棒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快乐。那时我常常感到空虚,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于是在哈佛时我从计算机科学专业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不自知;原来每天可以体验幸福,却常常被视而不见;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
问:“幸福学”为何如此受欢迎?
答:在美国,抑郁症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在英国,1957年时,52%的人感到非常幸福;到2005年时,这一比例降到了36%;而在同一时期,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很多人痛苦地发现,他们事业成功,金钱富足,但却越来越不幸福。为此,幸福学的议题这种会提高我们人生质量的科学成为了流行心理学。
问:在人们认为自己不幸福时怎样调节自己?能否告诉人们一些获得幸福的方法?
答:承认你是一个人,接受全然的自己。不要拒绝表露情感,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把它们隐藏起来会让我们心理崩溃或不开心。我们应推崇快乐,相信幸福的生活是没有不舒服存在的。当我们悲伤时,要想到这一定是你自身出了什么问题。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我们就会容易拥有积极的情感。这看似矛盾,但是真的。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尝试新事物的脚步。要慷慨。“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
问:怎么充实城市的幸福内涵?
答: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而人们如何感受幸福呢?幸福应在快乐和意义的交叉点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的目标都是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有研究显示,一两个小时的有意义以及愉快的经历,可以影响一整天的生活质量,甚至一周。要记得幸福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而不是由地位或银行数字决定。举个例子,一个装了水的杯子,幸福的人关注的是装了水的部分,悲观的人关注的是杯子空着的部分;同是失败,幸福的人将其作为学习的机会,悲观的人将其看作灾难。要学会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数量影响质量,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尝试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压缩在尽量小的时间里,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等于对你自己说“是”。记得思想与身体的关系。我们对自己身体做什么,不做什么,直接影响我们的思想。规律性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习惯让我们的身体跟思想都健康。一有机会就要表达感激。我们经常将生活视之当然,这是不对的。学习赞赏、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包括对人、对食物、对自然、对一个笑容……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回味无穷的礼物。花最多的时间与我们关心及关心我们的人相处。坐在身边的人,是我们幸福的最重要的来源。赞美他们,细细品味、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刻。 另外,在幸福的推广上,应从教育系统介入,为老师、家长还有学生开设幸福学教程,让幸福从教育系统开始传授。
(摘编自珠海视听网、腾讯财经)
延伸阅读
莫被“幸福假象”蒙蔽 董月玲 张开平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样做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本·沙哈尔为学生简化出10条幸福小贴士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
泰勒·本·沙哈尔,拥有心理学、哲学双学士,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是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导师”,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每学期选课人数最多的教授。他的课程被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
答/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是什么?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的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且听他如何解读幸福。本文系根据泰勒博士2011年10月8日在珠海作专题讲座时的访谈,以及他在“2011中国EAP与PCA年度论坛”上的精彩对答汇编而成。
要学会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数量影响质量,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尝试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压缩在尽量小的时间里,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等于对你自己说“是”
有高尚道德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问:首先,您能否给“幸福”下个定义?
答:一个幸福的人,会在人生中着重感知和享受生命中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所以我将“幸福”定义为一种综合了愉悦和意义的体验。这种幸福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一个人的总体经验的概况:一个幸福的人,他可以时不时忍受一些情感上的伤痛,但总体来说,仍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仍能对生命感觉到快乐。他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并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问: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
答:伦理道德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的幸福感更高,他的道德情操也更高;对于组织来说,如果它是诚信的组织,坚持自己的原则,在长期而来,他们会更加成功.因为其他人愿意跟他们做生意,客户对他们有信心,这样的组织能够吸引、招募到最好的人。我的研究层面表明,如果我们过着高尚有道德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能预测我们的幸福,就能更加提高我们的幸福感。所以说你的价值观、你的道德和你的幸福感是紧密联系的。就像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都说到过,有高尚道德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也许短期你看不出来,如果长期回顾你一定有这样感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如此。
问:您是一个幸福的人吗?为什么?
答:我实在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幸福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在我之前经历过不幸福之后,我才能够了解什么是幸福。我的幸福是:是的,我今天很幸福,我希望20年后我会更幸福。这是很长的历程,而且是通过找到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东西,通过更多关注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定期的锻炼,通过花一些时间去跟我们的亲人进行沟通,通过花一些时间去尊重大自然……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我们就会容易拥有积极的情感
问:您选择研究和传播“幸福学”的原因是什么?
答: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16岁那年就获得了全国壁球赛冠军,在哈佛读书时成绩也很好,在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这一切,在外人看来真是太棒了,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快乐。那时我常常感到空虚,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于是在哈佛时我从计算机科学专业转向了哲学及心理系,目标只有一个: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我发现原来幸福就在于能掌握的积极心理力量;原来人有无限的潜能,却不自知;原来每天可以体验幸福,却常常被视而不见;原来心理的力量可以“练习”,而很多人却习惯于无助。
问:“幸福学”为何如此受欢迎?
答:在美国,抑郁症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在英国,1957年时,52%的人感到非常幸福;到2005年时,这一比例降到了36%;而在同一时期,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很多人痛苦地发现,他们事业成功,金钱富足,但却越来越不幸福。为此,幸福学的议题这种会提高我们人生质量的科学成为了流行心理学。
问:在人们认为自己不幸福时怎样调节自己?能否告诉人们一些获得幸福的方法?
答:承认你是一个人,接受全然的自己。不要拒绝表露情感,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把它们隐藏起来会让我们心理崩溃或不开心。我们应推崇快乐,相信幸福的生活是没有不舒服存在的。当我们悲伤时,要想到这一定是你自身出了什么问题。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我们就会容易拥有积极的情感。这看似矛盾,但是真的。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尝试新事物的脚步。要慷慨。“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
问:怎么充实城市的幸福内涵?
答: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幸福,而人们如何感受幸福呢?幸福应在快乐和意义的交叉点上。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的目标都是获得快乐和成就感。有研究显示,一两个小时的有意义以及愉快的经历,可以影响一整天的生活质量,甚至一周。要记得幸福是由我们的思想决定的,而不是由地位或银行数字决定。举个例子,一个装了水的杯子,幸福的人关注的是装了水的部分,悲观的人关注的是杯子空着的部分;同是失败,幸福的人将其作为学习的机会,悲观的人将其看作灾难。要学会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数量影响质量,我们尝试做得越多,我们对幸福也妥协得越多。尝试将越来越多的活动压缩在尽量小的时间里,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等于对你自己说“是”。记得思想与身体的关系。我们对自己身体做什么,不做什么,直接影响我们的思想。规律性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健康饮食习惯让我们的身体跟思想都健康。一有机会就要表达感激。我们经常将生活视之当然,这是不对的。学习赞赏、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包括对人、对食物、对自然、对一个笑容……因为它们都是我们回味无穷的礼物。花最多的时间与我们关心及关心我们的人相处。坐在身边的人,是我们幸福的最重要的来源。赞美他们,细细品味、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刻。 另外,在幸福的推广上,应从教育系统介入,为老师、家长还有学生开设幸福学教程,让幸福从教育系统开始传授。
(摘编自珠海视听网、腾讯财经)
延伸阅读
莫被“幸福假象”蒙蔽 董月玲 张开平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他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他安慰自己: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样做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可是蒂姆呢,却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待就是几个钟头。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又感到了厌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本·沙哈尔为学生简化出10条幸福小贴士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
泰勒·本·沙哈尔,拥有心理学、哲学双学士,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是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导师”,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每学期选课人数最多的教授。他的课程被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