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已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阶段,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特征;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和服从于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主体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动性。
【关键词】 课堂评价 教学意识 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压抑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限制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等违背主体教育思想的心理的做法。如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为机械的信息接收器。笔者认为要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运用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改善功能,建立主体教育思想体系和运行机制。
1 以新的评价指标为依据,给评价内容重新定位
新的评价指标包含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教学目的上,强调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师生关系上,提倡的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助合作关系,教师已从权威转变为顾问,从演员转变为导演的角色。新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特点是以学论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从学生方面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状态上,也体现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之中,体现在学生参与、交往、思维状态之中。
由于评价指标的更新,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也相应地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要真正落实全面素质,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还要重视伴随着它的情感过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把评价内容定位于:评价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
把握“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原则,制订可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确定出具体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分值。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就不再是空谈,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而来对评价操作的主体——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何真正地把评价的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呢?
2 凸显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的新意识
2.1 主体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呢?如学生正做习题,教师见有几个学生做得不对,忽然说道:“停下来!停下来!听我讲。”学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正襟危坐听训导。
“小明有7只苹果,小黄比他少2只,问小黄有几只苹果?”这道题老师偏要学生这样解:先假设小黄与小明同样多的苹果,再从中减只得到5只。看来,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據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应真正意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2.2 放权意识。成绩差的小李想解答黑板上的数学题,他还未走到黑板前,却遭到老师的训斥:“下去,没叫你!”某位小学生用“想”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结果老师说他胡说八道。诸如上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读书权、想象权被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学生成了教师的奴隶、学习的奴隶!不还学生学习的权利,何以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深深之言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奢望!
2.2.1 还思考权。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思考的机会——时间和材料,更需要思考的权利,教师应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让他们想得“焦头烂额”,从而领悟其中的奥妙;
2.2.2 还发言权。人长着嘴是用来说话和交流的,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迸出火花。教师不让学生说,就等于堵了他们学习的一条渠道;
2.2.3 给读书权。学生如有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允许他们自由去查资料;学生记不清公式,允许他们去翻书;老师在讲课,允许学生不听而自主地读教材……总之,放开手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读书;
2.2.4 给想象权。学生贵在创新,创新就需要大胆的想象,教学中,不仅要把已有的科学结论交给学生去重新发现,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
2.3 民主合作意识。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学而问,疑而思”。激发认知上的矛盾,以适当的方式揭露矛盾,在认识的差异中,使他们从多角度考虑,在讨论交流中,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促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佳,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会合作。
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们之间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移花接木”,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测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的解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2.4 实用意识。教育作为帮助人们跨越愚昧陷阱的桥梁,实在是功不可没,然而如同高速公路为我们带来了受灾难程度变得空前一样,教育有时又成了陷阱:或使人全面发展,或使学生出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使难以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应用。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受不到数学的存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应用意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的生活实践,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设置课外生活实践作业,如创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评价的舞台让给学生吧,相信数学课堂会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
【关键词】 课堂评价 教学意识 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压抑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限制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不尊重学生主体人格等违背主体教育思想的心理的做法。如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成为机械的信息接收器。笔者认为要以评价改革为突破口,运用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改善功能,建立主体教育思想体系和运行机制。
1 以新的评价指标为依据,给评价内容重新定位
新的评价指标包含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在教学目的上,强调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师生关系上,提倡的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助合作关系,教师已从权威转变为顾问,从演员转变为导演的角色。新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特点是以学论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从学生方面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状态上,也体现在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之中,体现在学生参与、交往、思维状态之中。
由于评价指标的更新,数学课程目标体系也相应地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要真正落实全面素质,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还要重视伴随着它的情感过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把评价内容定位于:评价数学教学效果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
把握“以学生为发展主体”的原则,制订可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确定出具体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分值。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就不再是空谈,同时,我们也看到,由此而来对评价操作的主体——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何真正地把评价的这个舞台让给学生呢?
2 凸显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的新意识
2.1 主体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们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主体性教育”,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呢?如学生正做习题,教师见有几个学生做得不对,忽然说道:“停下来!停下来!听我讲。”学生被迫放下手中的笔,正襟危坐听训导。
“小明有7只苹果,小黄比他少2只,问小黄有几只苹果?”这道题老师偏要学生这样解:先假设小黄与小明同样多的苹果,再从中减只得到5只。看来,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據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应真正意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2.2 放权意识。成绩差的小李想解答黑板上的数学题,他还未走到黑板前,却遭到老师的训斥:“下去,没叫你!”某位小学生用“想”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结果老师说他胡说八道。诸如上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读书权、想象权被教师无情地剥夺了。学生成了教师的奴隶、学习的奴隶!不还学生学习的权利,何以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深深之言呢?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成了奢望!
2.2.1 还思考权。学习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感受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考,需要思考的机会——时间和材料,更需要思考的权利,教师应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让他们想得“焦头烂额”,从而领悟其中的奥妙;
2.2.2 还发言权。人长着嘴是用来说话和交流的,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迸出火花。教师不让学生说,就等于堵了他们学习的一条渠道;
2.2.3 给读书权。学生如有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允许他们自由去查资料;学生记不清公式,允许他们去翻书;老师在讲课,允许学生不听而自主地读教材……总之,放开手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读书;
2.2.4 给想象权。学生贵在创新,创新就需要大胆的想象,教学中,不仅要把已有的科学结论交给学生去重新发现,而且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探索更为广阔的领域。
2.3 民主合作意识。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使学生“学而问,疑而思”。激发认知上的矛盾,以适当的方式揭露矛盾,在认识的差异中,使他们从多角度考虑,在讨论交流中,在合作中完善,提炼和概括,促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佳,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才能在交流与合作中得到激发,并且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学会合作。
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们之间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移花接木”,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的测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的解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
2.4 实用意识。教育作为帮助人们跨越愚昧陷阱的桥梁,实在是功不可没,然而如同高速公路为我们带来了受灾难程度变得空前一样,教育有时又成了陷阱:或使人全面发展,或使学生出门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使难以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应用。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受不到数学的存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应用意识,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的生活实践,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设置课外生活实践作业,如创办“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把评价的舞台让给学生吧,相信数学课堂会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