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全、线联、面融式”教学研究的思考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huasong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出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告诉我们,教材是按照整体性设计和编写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特别是《初中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2014年10期《从知识整体性视角设计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该文作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既要追求“局部完美”,更要追求“整体和谐”,即把知识体系当成核心、围绕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内容中提到,任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于是笔者大胆设想:如果把每节课上学习的单个或多个知识比作“点”,那么可以设法把多个“点”串联成“线”,形成知识链,最后对这些“线”加以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结构“面”。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仅考虑“教什么”,即点状的局部知识,而忽略了知识整体结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散状的单个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形成知识模块,多个模块间相互融合形成一个面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以下结合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图形的运动》公开课为例,谈谈对这节课的回顾及思考。
  二、课例设计
  1.回顾旧知,引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都是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的。请先回忆一下,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有哪些?
  学生: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这些几何体中,面与面相交处形成了什么?线与线相交处形成了什么?
  学生:面与面相交形成了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点。
  教师:所以任何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既然如此,我可否大胆的设想:如果将点、线、面经过运动变化,是不是能组成新的几何图形呢?本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说明:上述过程中,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内部发展引入,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前后关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
  2.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教师:我们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形成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笔尖在纸上运动形成了一条线。我发现:点动成线。
  教师:把汽车的雨刷看成一条线,这条线在挡风玻璃上运动形成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雨刷运动形成了一个扇面。我发现:线动成面。
  教师:从上面问题中可以发现: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请同学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例子?
  学生:下雨时,把雨滴看成一个点,这个点下落形成一条线,把时针看成一条线,这条线运动形成面等。
  说明:上述过程中,既考虑生活情境,又考虑数学实质,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上面我们学习了点的运动和线的运动,你们觉得下面我们学习什么?
  学生:面的运动。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操作,感受面的运动。
  (1)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怎样的几何体?
  (2)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怎样的几何体?
  (3)动手将一枚硬币在桌面上快速旋转,形成怎样的几何体?
  学生:分别形成圆柱、圆锥和球。
  教师:圆柱、圆锥和球都是几何体,所以面动成体。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图形。
  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形成,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明白,知识从哪里来?知识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点全”针对本堂课而言,上述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有三个:“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既要做到知识点全面覆盖,又要区分各自的权重,学生对于面的运动理解较抽象,这里我通过三个操作帮助学生感受“面的运动”。
  “线联”针对本堂课中上面提到的三个知识点而言,我们要通过“知识从哪里来?怎样形成的?学后有什么用?知识向哪里去?”穿起一条教学的活动主线,对相互关系的多个知识点而言,要找到它们的相互联系,本堂课的这三个知识点由浅入深,从简到难,层层递进。
  3.剖析新知,多元认识
  教师:学习了面的运动有什么用?我们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看书上题目:将两块相同的三角板的相等边拼在一起,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平面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注意:相等边拼在一起)
  学生:展示
  教师:观察图1、3、5都是将一个三角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另一个三角形的?
  学生:将一个三角形沿着某条直线翻折得到另一个三角形。
  教师:所以翻折可以形成新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翻折后图形与原图形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学生:三角形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
  教师:图2、4、6中一个的三角形是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另一个三角形的?
  学生:将一个三角形绕着某点旋转180°而得到另一个三角形。
  教师:所以旋转可以形成新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翻折后图形与原图形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学生:三角形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
  教师:观察图2是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能够得到如图6所示的矩形呢?
  学生:平移。
  教师:所以,平移可以形成新的图形。
  学生:和前面一样,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
  教师:平移,翻折,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方式。通过平移、翻折、旋转可以得到很多美丽的图案,而变化前后仅仅是图形位置变化,形状、大小不变。
  说明:用一道数学拼图题,对本课的知识点线面运动的多元认识:图形的三种变换,像这样,对单个知识或多个知识尽可能多的加以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叫作“面融”。在上述过程中,笔者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内涵是什么?学习知识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学以致用,体会价值
  教师:现在我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图案,设计出美丽的图案,然后利用你设计的图案,通过平移、翻折或旋转,设计出更加美丽的加大型图案。
  学生:展示
  说明:上述过程中,通过图形的三种变换设计丰富多彩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后有什么用?”“学习数学如何为生活服务的?”
  5.当堂反馈,能力提升
  (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学生做)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技能?从中你体会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你获得了哪些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本课中我们学习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知道了图形的三种变换方式翻折、平移和旋转;也知道了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了图形变换、类比的数学思想;从中获得了将简单的图形通过变化可以构成复杂的图形、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简单的图形等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面动成体”,说明了二维的平面图形与三维的立体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们之间还有怎样的关联,我们将在下节课图形的转开与折叠继续学习。
  知识体系梳理:
  说明:新旧知识建立体系,把单个知识串连化、多个知识链系统化、最后多个模块融合。从微观解读教学内容,转向宏观把握,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完整明晰知识框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明确研究方向。
  三、公开课后的思考
  本课以“点线面的运动”这个知识为明线,以“图形的运动及三大变化从哪里来?怎样形成的?学后有什么用?向哪里去?”为设计暗线。
  “点全”指针对一堂课而言,如果知识点只有一个,则要加强它的前面、本身、后面的联系,形成对这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如果知识点有多个,既要做到全面覆盖,又要区分各自权重;“线联”指针对一堂课而言,对一个知识点而言我们要通过“知识从哪里来?怎样形成的?学后有什么用?知识向哪里去?”穿起一条教学的活动主线,对相互关系的多个知识点而言,要找到它们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链认识;“面融”指针对一堂课而言,无论是单个知识还是多个知识,一是对知识要尽可能多的加以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结构层面,二是从“四基”“四能”角度加强从知识技能获得所必需的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解,包括理解完整度、深度和宽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城中学)
其他文献
网络协作学习模式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一种协作学习的环境,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相互交流合作,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获得最大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指导自学、网上探索——建立小组、协作交流——指导点评、展示成果——巩固练习、相互评价——拓展延伸。其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期刊
从现今的人教版数学的教学内容安排体系我们也能看出,从二年级开始,估算的内容就已经出现了多次,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加减法的估算”上面。从表面上看,估算内容没什么难度,但是深究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还是不善于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本人在二年级的估算实际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后来我及时进行了思考和再实践,对如何有效进行估算教学做
期刊
编者寄语:遥想我们的古人,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理想,曾经激励了无数代人为了那看似空幻实则高尚的目标而终身努力。今天,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我们应该直面这样一个事实:因为没有崇高的目标的引领,我们的不少学生变得目光短浅,变得不思进取,变得意志薄弱。而从人生的使命、生命的价值、自我的完善、理想的实现等各个方面进
期刊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般状况下不适宜“讲”。这个“讲”,特指脱本串讲,一般状况,则指现代文。现代文不适宜脱本串讲。  一、“无奈”的选择  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语文作者。这些名家大师、新秀俊才们,一个个都是能将简单说得复杂,复杂说得简单的高手;其作品,一篇篇均为蓄谋已久、苦心经营的文本。能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者,更是一些传统而经典、时尚而优美、个性而稳妥、新锐而无懈的杰作。一般中学语文教师
期刊
“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自学指导—展示成果—点拨提升—当堂检测六个环节,下面以《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介绍各环节的操作要领。  一、情境创设  1.过程  教师问:假如有同学到饭店点菜,服务员问:“你要什么主食啊?” 同学们会点什么?学生回答:米饭、馒头、面条……  教师:大家都选择主食以面食为主,(出示食物金字塔图片)面食在我们的
期刊
在教育转型期的中国,当均衡发展深入人心,当公平教育大行其道,人们的思维视角越来越多地关注智障儿童。应该营造怎样的氛围、创设怎样的环境、搭建怎样的平台,让那些折翼天使享受教育的阳光,拥有灿烂的人生?上海市金山区康复幼儿园二十年孜孜以求,其可贵探索给全国特教界同仁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一、嬗变中传承,探索中提高  金山区康复幼儿园是金山朱泾健康幼儿园的园中园,是一所招收3~7岁智商界于45~70中轻度
期刊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的德育用语,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三类:规范学生操行的“规范性用语”;评价学生操行的“评价性用语”;以及说明和论证道德规范或评价的“解释性用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适时的英文评价,体现差异  1.指令、倡议;即Warning and Prohibition , O
期刊
在呼唤教育公平的当下,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直面量大面广的薄弱高中问题。尽管教育行政一直在努力推进普、职平衡,但由于众多原因,目前人们对普通高中的选择仍远大于职业高中,这种社会需求使得一大批薄弱高中艰难地生存着。如何走出学校发展的低落洼地,成为这类学校苦苦追寻的梦想。其实,不同处境的学校,只是站在不同的“跑道”上,同样都有取胜的可能。  一、解铃还须系铃人:脱困仍赖政府出手  目前在一些地区,经政策调
期刊
数学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学习活动。数学教学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提出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是以问题为统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数学学习犹如侦探探案历程一般,通过现场考察显示疑问、探索疑问、解释悬疑。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三疑”教学三步:显疑、探疑、生疑,“三疑”教学让数学课堂活力无限。现以《简单的周期》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三疑”教学。  一、情境中显疑  数学问题源自于生
期刊
一、设计思路  教学立意是教师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来的新意境、新观点,“新”是指不同于传统教学或其他老师的新见解。  《近代工业的兴起》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第一课,洋务运动是近代化的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根据课标,我确立教学立意:沉沦中的抗争,传统下的变迁。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掌握建构知识框架的方法能力,初步认识这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