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的构成因其抽象性而不易被初中生掌握,因而是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分化点。《原子的构成》是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不易理解和掌握的一个课题。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从教材图片(图4-1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粒子?学生很快找到了原子核和电子两部分。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原子核中有几种图形?学生也可以很快看出其中有灰色的小球和黄色带“+”的小球。这时趁机讲解原子核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同时板书到黑板上。再次提醒学生观察电子上有标记吗?借机强调电子带负电荷。要求学生填写黑板上的下图。
至此,学生对原子由哪几部分构成已经了然于心了。可是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又如何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数字并明确数字表示的含义,动笔算出原子的直径与原子核直径的倍数关系。图中标出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m,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10-14m。学生可以算出原子的直径约为原子核直径的一万至十万倍。
这到底是怎样的概念呢?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看操场上的一百米跑道。让他们在脑海中以百米跑道为直径想象出一个巨大的球,在球的中心就是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大呢?先来看看一百米的万分之一是多少?学生很快算出是一厘米。那十万分之一呢?当然是一毫米。好的,想象一下生活中直径为一厘米或一毫米的实物。学生会想出很多如花生米、玻璃弹珠、粉笔头、小米粒、蚂蚁的头部、太阳花的花籽……
接下来让学生望着操场继续刚才的想象:以百米跑道为直径的大球中心悬着一粒花生或者小米那么大的核,质子和中子都在核里拥挤着,原子核外面那么大的空间里电子在干什么呢?
再看一看图4-1,每个电子后拖着一个灰色的尾巴,什么意思呢?原来电子在那里快速奔跑着,速度非常快,让人眼花缭乱,好像把整个球体给装满了一样,类似于生活中快速旋转的电扇风叶占满了风叶画出的圆。
现在学生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球,球的中心是体积非常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是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电子运动的空间非常大、速度非常快,以至于看不清楚,好像一团带负电的云雾裹着一个那么微小的原子核。
再结合课本70页的表4-1中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的数据,让学生比较三者的质量。.一个质子的实际质量为1.6726*10-27kg;一个中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9*10-27kg。质子比中子的质量略小,相差不多,近似相等。电子的质量为质子质量的1/1836,电子的质量比质子或中子的质量小很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学生就清楚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个头虽小却几乎占有原子的所有质量,核外电子的质量虽轻却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空间。也就是说原子核的密度会很大,而原子的大部分的密度都很小,几乎是空的。原子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球体。
原子的真实大小又会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看图4-2,图中明确给出原子、乒乓球和地球的大小比例关系,即一个原子与乒乓球的体积比相当于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的体积比。也就是说,把刚才想象的球体如果缩小到一个原子的实际大小,那么我们所处的地球就要缩小到一个乒乓球那么大一点儿。由此可知,原子是多么微小。
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它的原子核外的那么大的空间都归属那一个电子,它随意运动。如果对于核外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像有六个电子的碳原子、有八个电子的氧原子,它们核外的电子是否共享原子核外的空间呢?
看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就像同学们在运动场上比赛四百米时一样,不可以岔道,你只能在你自己的跑道上,在那两条白线之间,贴近内圈或贴近外圈无所谓,只要不超出白线就行。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是有区域划分的,几个电子在离原子核比较近的区域运动,另几个电子在较远的区域运动,还有几个电子在更远的区域运动,互不干扰,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像图中所示,原子核居中,不同的电子运动的区域包裹在外面,多个电子各自高速运动,秩序井然,绝不会相碰。
至此,学生心目中就会出现较为生动的原子模型,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首先我从教材图片(图4-1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粒子?学生很快找到了原子核和电子两部分。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原子核中有几种图形?学生也可以很快看出其中有灰色的小球和黄色带“+”的小球。这时趁机讲解原子核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构成,同时板书到黑板上。再次提醒学生观察电子上有标记吗?借机强调电子带负电荷。要求学生填写黑板上的下图。
至此,学生对原子由哪几部分构成已经了然于心了。可是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又如何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数字并明确数字表示的含义,动笔算出原子的直径与原子核直径的倍数关系。图中标出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m,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10-14m。学生可以算出原子的直径约为原子核直径的一万至十万倍。
这到底是怎样的概念呢?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看操场上的一百米跑道。让他们在脑海中以百米跑道为直径想象出一个巨大的球,在球的中心就是原子核。原子核有多大呢?先来看看一百米的万分之一是多少?学生很快算出是一厘米。那十万分之一呢?当然是一毫米。好的,想象一下生活中直径为一厘米或一毫米的实物。学生会想出很多如花生米、玻璃弹珠、粉笔头、小米粒、蚂蚁的头部、太阳花的花籽……
接下来让学生望着操场继续刚才的想象:以百米跑道为直径的大球中心悬着一粒花生或者小米那么大的核,质子和中子都在核里拥挤着,原子核外面那么大的空间里电子在干什么呢?
再看一看图4-1,每个电子后拖着一个灰色的尾巴,什么意思呢?原来电子在那里快速奔跑着,速度非常快,让人眼花缭乱,好像把整个球体给装满了一样,类似于生活中快速旋转的电扇风叶占满了风叶画出的圆。
现在学生脑海中就有了一个巨大的球,球的中心是体积非常小的带正电的原子核,核外是高速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电子运动的空间非常大、速度非常快,以至于看不清楚,好像一团带负电的云雾裹着一个那么微小的原子核。
再结合课本70页的表4-1中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的数据,让学生比较三者的质量。.一个质子的实际质量为1.6726*10-27kg;一个中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9*10-27kg。质子比中子的质量略小,相差不多,近似相等。电子的质量为质子质量的1/1836,电子的质量比质子或中子的质量小很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学生就清楚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个头虽小却几乎占有原子的所有质量,核外电子的质量虽轻却占据了原子的绝大部分空间。也就是说原子核的密度会很大,而原子的大部分的密度都很小,几乎是空的。原子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球体。
原子的真实大小又会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看图4-2,图中明确给出原子、乒乓球和地球的大小比例关系,即一个原子与乒乓球的体积比相当于一个乒乓球与地球的体积比。也就是说,把刚才想象的球体如果缩小到一个原子的实际大小,那么我们所处的地球就要缩小到一个乒乓球那么大一点儿。由此可知,原子是多么微小。
对于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氢原子来说,它的原子核外的那么大的空间都归属那一个电子,它随意运动。如果对于核外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像有六个电子的碳原子、有八个电子的氧原子,它们核外的电子是否共享原子核外的空间呢?
看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就像同学们在运动场上比赛四百米时一样,不可以岔道,你只能在你自己的跑道上,在那两条白线之间,贴近内圈或贴近外圈无所谓,只要不超出白线就行。核外电子的运动也是有区域划分的,几个电子在离原子核比较近的区域运动,另几个电子在较远的区域运动,还有几个电子在更远的区域运动,互不干扰,各自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就像图中所示,原子核居中,不同的电子运动的区域包裹在外面,多个电子各自高速运动,秩序井然,绝不会相碰。
至此,学生心目中就会出现较为生动的原子模型,从而达到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