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中,部分学生受既往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新学习方式表现出了不适应,由此产生了新的学困生。那么,如何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呢?
1.明确责任,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的学生的存在,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已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
2.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地关注,特别地指导。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呢?
方案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这在电脑、电话比较普及的城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农村不现实。
方案二,教师上门指导,算是一个好方法,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还行,如果多的话,对教师来说负担过重,显然不现实。
方案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课前导学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提示锦囊”的制作: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成相应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几种,并装入信封,供学困生选用。命名为 “学习提示锦囊”,取锦囊妙计之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实践表明,课前“导学” ,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3.课堂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每堂课都应该安排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很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它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它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收稿日期:2008-05-05
1.明确责任,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的学生的存在,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已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
2.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地关注,特别地指导。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呢?
方案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这在电脑、电话比较普及的城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农村不现实。
方案二,教师上门指导,算是一个好方法,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还行,如果多的话,对教师来说负担过重,显然不现实。
方案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课前导学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提示锦囊”的制作: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成相应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几种,并装入信封,供学困生选用。命名为 “学习提示锦囊”,取锦囊妙计之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实践表明,课前“导学” ,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3.课堂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每堂课都应该安排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很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它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它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收稿日期:200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