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地理学科中的安全教育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传授和利用地理知识应对灾难,获得生存方法,避免在遇到突发自然灾难时手足无措、盲目行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渗透;安全教育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为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2017年5月4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明确了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科课程标准。并指出校园应当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安全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安全教育要求。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
二、在地理教学中构建安全教育目标
(一)掌握地理安全教育内容,全面构建“安全价值观”。要在地理教育中要构建“安全价值观”,就要掌握地理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安全教育和人文地理安全教育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安全教育主要指自然灾害方面的安全教育。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方式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自然灾害一般包括天文灾害(如超新星爆发、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等);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地陷、雪崩、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水文灾害(如风灾、水灾、旱灾、雪灾、雹灾、雷电、寒潮、霜冻、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热浪、局部强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等);土壤生物灾害(如荒漠化、盐渍化、尘暴、森林火灾、病虫害、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而人文地理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方法的教育。
(二)安全行为的训练是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所有的安全知识、技能和理念都要落实到位个学生的训练上。只有学生的日常行为符合安全行为的规范,并且通过训练掌握一些必要的预防、应对和应急措施,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做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2008年被网友誉为“最牛希望小学”四川北川刘汉小学在汶川地震中483名同学无一人伤亡,就是最好的例证。2005年据权威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安全教育中灾害预防演习很少。38.1%的教师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演习。目前,我们学校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部分地方的市级教育部门一年下发安全方面的文件近100份,但是基层学校,由于各种原因,经常采取应付式的“演”,没有真正的“练”。总体是中小学校主要是采取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方式。在应对自然灾害等事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目前的安全行为训练是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势在必行。
三、抓住核心问题,培养学生安全意识[7]
安全问题具有自然和人为二重性,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尤以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突出。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决定以后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由于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性,应教育学生提高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二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能够开展日常安全教育的内容 。为贯彻课改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内容与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培养安全意识。例如,在学习“天气符号”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遇到雷雨天气、沙尘暴天气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在学习“野外辨别方向”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季风”时,可以用拓展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我国北方冬季取暖用的拔气筒应该如何装置才会更加安全、科学”的教育;等等。 三是要重视开放性教育,充分利用地理活动课、第二课堂,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开展“学地理,话安全”活动、疏散演习训练等开放性教育,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灾难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例如:从教材《海陆变迁》一节中可知,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而我国处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有关地震的知识虽然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本上只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故有必要在教学中拓宽课本内容,增加防震减灾知识,并把自救办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训练。例如,我们在地理课本的地震知识后面可增加四个内容:一是利用预警时间应急避震;二是震时伏而待定,相机行事;三是震后迅速撤离、疏散;四是被埋压后采取措施自救待援。结合不同地震特点,教会学生地震自救四大法宝:大地震时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处,远离危险区,被埋要保存体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10秒钟内,都要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迅速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此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台,使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和预防有较具体、生动、全面的认识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范、自我防护和应急自救教育,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急技能,从而具备有效、能用、够用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高度,从课堂教学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减灾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國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
[2]《重视在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地理教学》[J]( 沪)2010年17期.
[3]《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办发〔2007〕9号).
[4]黄建华.《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渗透;安全教育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为健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2017年5月4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明确了将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学科课程标准。并指出校园应当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安全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学生安全教育要求。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
二、在地理教学中构建安全教育目标
(一)掌握地理安全教育内容,全面构建“安全价值观”。要在地理教育中要构建“安全价值观”,就要掌握地理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安全教育和人文地理安全教育两个方面。自然地理安全教育主要指自然灾害方面的安全教育。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过程中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方式的释放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自然灾害一般包括天文灾害(如超新星爆发、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异暴、宇宙射线等);地质灾害(如火山爆发、地震、山崩、地陷、雪崩、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水文灾害(如风灾、水灾、旱灾、雪灾、雹灾、雷电、寒潮、霜冻、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倒灌、热浪、局部强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等);土壤生物灾害(如荒漠化、盐渍化、尘暴、森林火灾、病虫害、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而人文地理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方法的教育。
(二)安全行为的训练是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所有的安全知识、技能和理念都要落实到位个学生的训练上。只有学生的日常行为符合安全行为的规范,并且通过训练掌握一些必要的预防、应对和应急措施,才能在突发事件中做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2008年被网友誉为“最牛希望小学”四川北川刘汉小学在汶川地震中483名同学无一人伤亡,就是最好的例证。2005年据权威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安全教育中灾害预防演习很少。38.1%的教师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演习。目前,我们学校的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部分地方的市级教育部门一年下发安全方面的文件近100份,但是基层学校,由于各种原因,经常采取应付式的“演”,没有真正的“练”。总体是中小学校主要是采取说教听读为主、实际演练较少的方式。在应对自然灾害等事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目前的安全行为训练是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势在必行。
三、抓住核心问题,培养学生安全意识[7]
安全问题具有自然和人为二重性,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尤以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最为突出。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国务院决定以后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由于安全问题的客观存在性,应教育学生提高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二是我们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能够开展日常安全教育的内容 。为贯彻课改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学生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内容与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及时捕捉契机,培养安全意识。例如,在学习“天气符号”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遇到雷雨天气、沙尘暴天气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在学习“野外辨别方向”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在学习“季风”时,可以用拓展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我国北方冬季取暖用的拔气筒应该如何装置才会更加安全、科学”的教育;等等。 三是要重视开放性教育,充分利用地理活动课、第二课堂,安排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开展“学地理,话安全”活动、疏散演习训练等开放性教育,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灾难避险及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例如:从教材《海陆变迁》一节中可知,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而我国处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有关地震的知识虽然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本上只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故有必要在教学中拓宽课本内容,增加防震减灾知识,并把自救办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教学扩展到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训练。例如,我们在地理课本的地震知识后面可增加四个内容:一是利用预警时间应急避震;二是震时伏而待定,相机行事;三是震后迅速撤离、疏散;四是被埋压后采取措施自救待援。结合不同地震特点,教会学生地震自救四大法宝:大地震时不要急,人多先找藏身处,远离危险区,被埋要保存体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10秒钟内,都要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迅速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此外还可带领学生参观地震台,使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和预防有较具体、生动、全面的认识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范、自我防护和应急自救教育,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急技能,从而具备有效、能用、够用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高度,从课堂教学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减灾意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國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7〕35号).
[2]《重视在地理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地理教学》[J]( 沪)2010年17期.
[3]《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办发〔2007〕9号).
[4]黄建华.《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