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Q正传》中阿Q形象

来源 :教育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自从1921年12月4日阿Q在北京出版社的一份报纸上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长期以来,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竞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对我国现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同时,多年以来阿Q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他们通过阿Q来了解中国人民过去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的历史,无论就反映时代生活的深广程度来说,还是对实际生活的影响来说,阿Q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典型,同世界文学史上许多有名的典型可以并列而无愧。那么阿Q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他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第二章,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描述阿Q的部分生活片断,突出了他的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到处打短工的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接着连续写他的四个生活片断。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祟奉赵、钱两家,进过几回城,又讥笑未庄人的“不见世面”,这些都突出了阿Q妄自尊大的特点;“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到自轻自贱;“押牌宝”事件,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以上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构成部分之一。
  第三章,接第一章的情节,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仰强暴,视人压迫人为当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十分可悲的变态的奴性。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竟然败在王胡手下,遭到“平生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平生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三个片断,刻画了阿Q畏强凌弱的性格。阿Q与王胡比丑,说明他无聊到了极点;憎恶假洋鬼子,则表现他排斥异端;“赶紧抽紧筋骨”等待挨打,显出十足的奴性;调戏尼姑,更表现阿Q对女性态度上的肮脏灵魂。
  第四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作者在叙述中把阿Q的永远得意归究于“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指明了他的思想是受了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这是阿Q严格遵循“男女之大防”和排斥异端的思想根源。而强调阿Q的“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以及他要找女人是唯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说明阿Q全身浸润了封建思想的毒素,满脑子都是封建思想道德。而他去拧女人大腿,说“诛心话”“掷一块小石头”,r留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又说明他前面的思想是虚伪而可憎的。年近三十的阿Q要求恋爱是正当的,但他的要求却触犯了封建礼教,因而遭到赵太爷父子的凶残迫害,他不仅挨打,而且连可怜的一点点家当也被榨取干净,断绝了活路。这一章,写了阿Q的可憎,更写了他的可怜,也写了统治者迫害人民的残暴。到此,情节发展又深入了一步。
  第五章,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恋爱”既成“悲剧”,阿Q接下来遇到了“生计问题”。这一章写了三个生活片断。阿Q感到“世上有些古怪”,做工被老主顾拒之门外而意识到生路被断绝。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断他生路的是赵太爷之流,而误以为是比他更弱小的小D“谋了他的饭碗--去”,便发生了“龙虎斗”。这既表现了阿q的畏强凌弱的性格,又说明阿Q的不觉悟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无路可走的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是情节的必然发展。他视小尼姑如草芥,对老尼姑耍无赖,亦是他畏强凌弱无赖霸道的表现。自己的不争气不觉悟,统治阶级的迫害,必然使他走上行窃之路。
  第六章,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无路可走的经过。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后,受到人们的“敬畏”,不过因为他在城里给白举人家里帮过忙,手里有现钱,有些便宜货,还知道城里一些见闻。因此,掌柜、酒客、路人都对阿Q“刮目相待”,王胡等人对阿Q也“肃然”,妇女对有劣迹的阿Q也不再躲避,而是主动赶着要买他的东西。这一切深刻揭示了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然而,当阿Q的底细被披露出来后,人们又由对他的“敬而远之”到“斯亦不足畏也矣”,更说明了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不由得使人发问,这样的国民,不改造行吗?阿Q的又一次走投无路成为必然。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
  阿Q的“精神胜利法”给人们留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阿Q这个形象令人笑中带泪。对于失败、屈辱、窘境等人生中难免遇到的事,一般的、正常的人会悲伤之后继续奋斗;愤怒之后难以忘怀:不满之后努力改变困境。但阿Q却不然。他自有他一套独特的、但同时又是病态心理表现的对付方法,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便是阿Q令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二)阿Q这个形象令人既同情又痛恨。令人同情的是阿Q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充满着屈辱、贫苦,挨饥受骂被打不绝。他在未庄人的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己。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人格、尊严,如不能姓赵,否则便挨打。又是一无所有的: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借住在土谷祠中,靠给人打零工为生,老婆、孩子更是痴心梦想,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这就使阿q愈发人不像人。而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以被错杀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三)阿Q这个形象又是辛亥革命前后被压迫、落后、不觉悟农民的缩影。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而阿Q这一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21-01    老师,是一项很抽象,很难做的职业;老师,词典中的解释是名词,其实,在新课改的今天,已演绎成为一动态的名词,她不仅象征着崇高,纯洁,神圣的先哲,也是天真、活泼,充满童心的孩子们的化身。在众人的眼睛里,老师应该是十全十美的,不容有半点瑕疵的。但俗语说:“世间物无全美,人无完人。”哪有这样十全
摘要 力资源危机不仅是企业经常面临的危机,也是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之一,本文从“富士康”的事件出发,结合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危机根源并提出了相关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 富士康 人力资源 危机 对策    一、“富士康现象”的基本情况    1、根据富士康的介绍,从2010年1月23日发生第一起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后,迄今为止富士康企业已经连续发生了17跳,涉及员工2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学好数学,对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同学有恐惧、厌烦学数学的心理,所以不爱学、不想学,甚至对数学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数学呢?    一、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数学基础没有打好,怕影响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些同学认为数学抽象性较强,学起来枯燥乏味
期刊
[摘要]: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必然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在瞬间就有极强的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方式中,始终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培养 创新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