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的全面覆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手工艺行业正在逐渐没落,新兴的科技化社会已经无法为传统工艺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有力成长的土壤。但是截止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和数量都居于首位,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应该更好的去保护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职教学凸显了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也正是因为高职教学的独特性才形成了它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的独特性体现在它的实践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依靠动手能力,而高职教育中注重的实践能力刚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心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起到有力作用。今天我们以广西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及传承技艺为切入点,深刻探讨关于非遗技艺在高职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高职教育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现状
(1)传统高校课堂上未开展与传统非遗技艺相关的课程。非遗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动手能力的高要求,以及日复一日对于技艺的精进,传统高校的课堂因受限于其他学科的教授,无法将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加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即使有也是作为选修课存在,而且大多没有完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教学内容也以普及知识的方式开展,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导致传统非遗技艺无法在高校课堂上得到普及与发展。
(2)正常本科大学专业中未设置与传统非遗技艺相关的专业。目前而言,只有很少的本科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诸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除现已开设民俗学的大学外,能够具备增设民俗学学科点条件的寥寥无几。并且在这些具备民俗学学科的大学中,民俗学也是最容易遭受到其他学科排斥的学科,极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这极大的影响了非遗技艺在高等学府开设相关学科的积极性与建设。
(3)教育行业中从事传统非遗技艺的师资力量匮乏。许多高校在非遗教育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外界,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很大一部分问题,很多高校在非遗技艺教育方面的教师编制非常少,在职称待遇方面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更有甚者,一些老师更是从其他学科转行来教授非遗技艺的,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的质量。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
近年来,少数高校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方面作过努力和尝试,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就成立了我国高等学府中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民间美术融合到了日常艺术教育,这是整个关注非遗传承的群体喜闻乐见的,但是仅仅靠这些高等学府开设非遗相关课程,这对于大学生非物质文化教育与非遗技艺传承显然是杯水车薪的。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如火如荼的展开,非遗技艺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并且许多高校意识到了非遗技艺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各大高校都投身于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才能真正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新时代教育,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职教学的发展现状
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我国大陆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壮族的非遗技艺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如广西的壮锦、坭兴陶等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背景下,将特色的非遗技艺和元素与教育资源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切入点。
2.1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校园
以广西的非遗为例,广西的非遗技艺壮锦,色彩艳丽,风格粗犷,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还有广西极具特色的坭兴陶,其造型多变,花纹独特,这些都完全可以融入到美术的教育资源中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利于美术教育资源的扩大,更加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让学生们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新奇的体验,激发校园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与独特魅力,让各地的校园也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及艺术标签。
2.2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专业
壮锦的花纹独特、图案生动、结构严谨,充斥着热情开朗的民族风格,完全可以融入到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当中,以独特的纹理和图案为灵感设计具有民族风格的服装;而坭兴陶也有着很珍贵的美学特质,其雕刻技艺完全可以融入到雕塑专业中去,为我国教育资源中的雕塑资源带去民族特色与新鲜血液。
2.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真正的走进课程,一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只有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让参与课程的学生体会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其次就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大多非遗技艺需要数十年如同一日的反复练习和琢磨,为了避免非遗技艺教学的枯燥,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也是一段非常值得探索的道路。
3.非遗技艺在高职教学中的创新
3.1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可以依托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打造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非遗教育信息平台,可在平台上定期更新文章,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的知识与介绍,让普罗大众只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感兴趣的人都能够随时隨地在线了解。更可以开展线上课程,以视频录制或课程直播的形式开展教学,让非遗教学不在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即使不在学校、不通过课堂,只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感兴趣,就能能学习到非遗技艺,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3.2注重人才试点培养
在发展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试点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非遗技艺的传承等方式来培养人才,根据地域特色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打破现有的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聘请专家与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遗教学。
4.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素养的独特贡献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当今社会,全球都在进行快速的经济化和科技化发展,信息、数据使当代社会变得冰冷无情,好似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存,现代生活的制作工艺、艺术理念、文化素养在融合传统文化后,可以具备更高的意义和价值,这关乎着一个国家历史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古中国存活到了新中国,一脉相传的精神和新年都在历史长河的磨砺下被捻进了传统文化的绳索,非遗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古往今来的文化理念在当今社会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李振奇.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J].新校园(上旬),2017(03)
[2]刘晓月,卢志宁,荆爱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职院校传承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6(06)
[3]孙靓.传承、融合、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探索[J].音乐时空.2015(03)
[4]孙静松.“非遗”工艺的传承发展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8(09)
[5]刘晓宏.高职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途径探析——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3)
课题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高职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编号:桂职院【2019】176号193104。
作者简介:刘小斌(1986.9-),男,汉族,广西南宁人,文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职教学凸显了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也正是因为高职教学的独特性才形成了它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的独特性体现在它的实践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依靠动手能力,而高职教育中注重的实践能力刚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心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起到有力作用。今天我们以广西民族的特色民族文化及传承技艺为切入点,深刻探讨关于非遗技艺在高职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高职教育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现状
(1)传统高校课堂上未开展与传统非遗技艺相关的课程。非遗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动手能力的高要求,以及日复一日对于技艺的精进,传统高校的课堂因受限于其他学科的教授,无法将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加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即使有也是作为选修课存在,而且大多没有完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教学内容也以普及知识的方式开展,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导致传统非遗技艺无法在高校课堂上得到普及与发展。
(2)正常本科大学专业中未设置与传统非遗技艺相关的专业。目前而言,只有很少的本科大学开设了民俗学,诸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学府,除现已开设民俗学的大学外,能够具备增设民俗学学科点条件的寥寥无几。并且在这些具备民俗学学科的大学中,民俗学也是最容易遭受到其他学科排斥的学科,极易被其他学科边缘化,这极大的影响了非遗技艺在高等学府开设相关学科的积极性与建设。
(3)教育行业中从事传统非遗技艺的师资力量匮乏。许多高校在非遗教育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外界,师资力量的匮乏也是很大一部分问题,很多高校在非遗技艺教育方面的教师编制非常少,在职称待遇方面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更有甚者,一些老师更是从其他学科转行来教授非遗技艺的,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的质量。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
近年来,少数高校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方面作过努力和尝试,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就成立了我国高等学府中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将民间美术融合到了日常艺术教育,这是整个关注非遗传承的群体喜闻乐见的,但是仅仅靠这些高等学府开设非遗相关课程,这对于大学生非物质文化教育与非遗技艺传承显然是杯水车薪的。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程如火如荼的展开,非遗技艺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并且许多高校意识到了非遗技艺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各大高校都投身于非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中,才能真正的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新时代教育,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职教学的发展现状
以广西为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我国大陆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壮族的非遗技艺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如广西的壮锦、坭兴陶等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背景下,将特色的非遗技艺和元素与教育资源相融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切入点。
2.1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校园
以广西的非遗为例,广西的非遗技艺壮锦,色彩艳丽,风格粗犷,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还有广西极具特色的坭兴陶,其造型多变,花纹独特,这些都完全可以融入到美术的教育资源中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利于美术教育资源的扩大,更加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让学生们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新奇的体验,激发校园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与独特魅力,让各地的校园也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及艺术标签。
2.2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专业
壮锦的花纹独特、图案生动、结构严谨,充斥着热情开朗的民族风格,完全可以融入到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当中,以独特的纹理和图案为灵感设计具有民族风格的服装;而坭兴陶也有着很珍贵的美学特质,其雕刻技艺完全可以融入到雕塑专业中去,为我国教育资源中的雕塑资源带去民族特色与新鲜血液。
2.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进课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真正的走进课程,一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只有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让参与课程的学生体会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其次就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大多非遗技艺需要数十年如同一日的反复练习和琢磨,为了避免非遗技艺教学的枯燥,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也是一段非常值得探索的道路。
3.非遗技艺在高职教学中的创新
3.1搭建信息化教育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可以依托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打造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非遗教育信息平台,可在平台上定期更新文章,普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的知识与介绍,让普罗大众只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感兴趣的人都能够随时隨地在线了解。更可以开展线上课程,以视频录制或课程直播的形式开展教学,让非遗教学不在受限于时间与空间,即使不在学校、不通过课堂,只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感兴趣,就能能学习到非遗技艺,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3.2注重人才试点培养
在发展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才的试点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非遗技艺的传承等方式来培养人才,根据地域特色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打破现有的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聘请专家与非遗文化传承人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遗教学。
4.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素养的独特贡献
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当今社会,全球都在进行快速的经济化和科技化发展,信息、数据使当代社会变得冰冷无情,好似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存,现代生活的制作工艺、艺术理念、文化素养在融合传统文化后,可以具备更高的意义和价值,这关乎着一个国家历史的传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古中国存活到了新中国,一脉相传的精神和新年都在历史长河的磨砺下被捻进了传统文化的绳索,非遗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让古往今来的文化理念在当今社会融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李振奇.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J].新校园(上旬),2017(03)
[2]刘晓月,卢志宁,荆爱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职院校传承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6(06)
[3]孙靓.传承、融合、创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遗课程探索[J].音乐时空.2015(03)
[4]孙静松.“非遗”工艺的传承发展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8(09)
[5]刘晓宏.高职设计类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途径探析——以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3)
课题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高职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编号:桂职院【2019】176号193104。
作者简介:刘小斌(1986.9-),男,汉族,广西南宁人,文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