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高中历史教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进行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而如何提高衔接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学习现状、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有效性。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74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在此,笔者从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 初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属于传统的“副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不受重视被轻视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中考导向有误:中考作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更作为初中升入高中的入学考试对于初中各科的教与学具有很强指导性,但在陕西省的中考中,历史与思想品德属于开卷考试,这就导致历史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与学都处在被轻视的地位。
(2)师资力量有限:初中阶段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是非专业教师,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划书”、“背”为主要教学手段,缺少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失去学习兴趣,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也只是暂时应付考试。
(3)学生及家长态度有误:大部分初中学生及家长认为“数、理、化需要长期思考;语文、英语需要平时苦劳,历史即使用功夜是徒劳。”考历史就是考背书,更何况是翻书?每次历史考试,我们不妨做个简单分析:得分率基本在70%左右,有时甚至只有60%,这样的得分率甚至还不及所谓的实用学科。男生的得分率远比女生高,而态度上,女生自觉性远比男生高。其实历史不光要靠平时的苦劳,更需开动大脑。历史考试并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点线面的集合,更是要有透过历史现象,观察历史本质的洞察力。中考范围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包罗万象。背书只是学好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上在开放性考试的情势之下,又有几分能从书本当中直接“翻到”呢。一场考试也只有60分钟,三十条选择题,还有几条材料分析,即使是阅读一遍试卷,也要不少时间,要想翻书,总共6本,没有一点基础,无从下手,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有书不如无书,考时翻书不如平时背书。
2. 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极差:由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历史基础几乎为零。以我所教的重点班为例:学生65人,在高中第一节历史课上,能够准确说出中国古代王朝顺序的仅有5人,比例仅为7.7%。
(2)高考考查难度较大:近年来,历史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以2011年高考为例,陕西省文综试题中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明显高于政治和地理。
(3)学生解题能力差。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2. 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3. 提问的艺术;4. 课堂中的“静”与“动”;5. 有效的合作学习;6. 引导探究的艺术;7. 关注学困生的艺术;8. 把握时机,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9.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10.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11. 把握好教学形式的“度”;12. 即时了解学情的艺术;13. 因学定教,不受备课的束缚;14. 让信息在“生——生”之间流动、提升;15. 轻拨巧点的艺术;16. 45分钟也要“一张一弛”;17. 把学生激到“愤”“悱”的状态;18. 课堂激励的艺术;19. 问题的解决与生成;20. 引入课外知识的艺术;21. 培养学习习惯的艺术;22. 当教师被难住的时候;23. 潜移默化,教学生做人;24. 真性情的教师才是道德的教师;25. 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衔接教学的概念
教学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指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即关系到历史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历史教学的衔接做法是多样的,如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活用课程资源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也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情,创新教法,寻求突破,做好知识的衔接、教学的衔接。
四、提高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 做好历史教学的衔接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经济倒退十几年,而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率先走出低谷。课堂上援引此例能很好地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本质。其三,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寻找“关联点”。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寻找“关联点”,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对文革的评价可以援用邓小平对毛泽东评价的一段话展开,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人物、认识历史的能力。 2. 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突出多样性,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以及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为高中教学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高中教学阶段则把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
4. 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并切实地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付堂.学习模块下教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8).
[2] 姬秉新,李秩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 725200)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74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在此,笔者从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初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 初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属于传统的“副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处于不受重视被轻视的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中考导向有误:中考作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检测更作为初中升入高中的入学考试对于初中各科的教与学具有很强指导性,但在陕西省的中考中,历史与思想品德属于开卷考试,这就导致历史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与学都处在被轻视的地位。
(2)师资力量有限:初中阶段相当一部分历史教师是非专业教师,且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以“划书”、“背”为主要教学手段,缺少必要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失去学习兴趣,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也只是暂时应付考试。
(3)学生及家长态度有误:大部分初中学生及家长认为“数、理、化需要长期思考;语文、英语需要平时苦劳,历史即使用功夜是徒劳。”考历史就是考背书,更何况是翻书?每次历史考试,我们不妨做个简单分析:得分率基本在70%左右,有时甚至只有60%,这样的得分率甚至还不及所谓的实用学科。男生的得分率远比女生高,而态度上,女生自觉性远比男生高。其实历史不光要靠平时的苦劳,更需开动大脑。历史考试并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点的考查,而是点线面的集合,更是要有透过历史现象,观察历史本质的洞察力。中考范围是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包罗万象。背书只是学好历史的一条重要途径,事实上在开放性考试的情势之下,又有几分能从书本当中直接“翻到”呢。一场考试也只有60分钟,三十条选择题,还有几条材料分析,即使是阅读一遍试卷,也要不少时间,要想翻书,总共6本,没有一点基础,无从下手,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有书不如无书,考时翻书不如平时背书。
2. 高中历史教与学的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极差:由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与学都存在很大问题,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历史基础几乎为零。以我所教的重点班为例:学生65人,在高中第一节历史课上,能够准确说出中国古代王朝顺序的仅有5人,比例仅为7.7%。
(2)高考考查难度较大:近年来,历史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以2011年高考为例,陕西省文综试题中历史试题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明显高于政治和地理。
(3)学生解题能力差。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要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2. 形成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3. 提问的艺术;4. 课堂中的“静”与“动”;5. 有效的合作学习;6. 引导探究的艺术;7. 关注学困生的艺术;8. 把握时机,生成美妙的“意料之外”;9.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10. 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11. 把握好教学形式的“度”;12. 即时了解学情的艺术;13. 因学定教,不受备课的束缚;14. 让信息在“生——生”之间流动、提升;15. 轻拨巧点的艺术;16. 45分钟也要“一张一弛”;17. 把学生激到“愤”“悱”的状态;18. 课堂激励的艺术;19. 问题的解决与生成;20. 引入课外知识的艺术;21. 培养学习习惯的艺术;22. 当教师被难住的时候;23. 潜移默化,教学生做人;24. 真性情的教师才是道德的教师;25. 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衔接教学的概念
教学衔接是指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指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在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学衔接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发展与思想进步,即关系到历史学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历史教学的衔接做法是多样的,如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活用课程资源采取多媒体教学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也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情,创新教法,寻求突破,做好知识的衔接、教学的衔接。
四、提高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 做好历史教学的衔接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主要从这样三个途径改进教学:其一,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例如,汉唐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元朝时马可波罗的东来等,都是学生在初中历史中耳熟能详的,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中,适时地导入、提问,能使学生产生亲切的感觉和兴奋的情绪,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地认识中外历史的联系和中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其二,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人类生活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赋予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它们,往往会成为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并深入进去的“热点”。例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经济倒退十几年,而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率先走出低谷。课堂上援引此例能很好地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的本质。其三,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寻找“关联点”。高一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他们已有自己的情感天空,而历史学科中很多人和事都与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在二者之间寻找“关联点”,扣住学生的心弦。例如,对文革的评价可以援用邓小平对毛泽东评价的一段话展开,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人物、认识历史的能力。 2. 夯实基础,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高中历史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是初中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初中阶段打牢基础对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非常重要。初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历史场景展现出来,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让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初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新的学习观,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历史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尝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我能学”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不断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选择性,突出多样性,初中学生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而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教学中,教师在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以及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为高中教学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高中教学阶段则把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目的。
4. 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多是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那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进入高中阶段后,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和书写规范工整等方面的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渡过这个衔接阶段。其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要教会学生怎样将重点内容勾划在教材上,怎样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以及解题答题技巧等;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做笔记;学会分析、归纳、推理、判断;学会探究和质疑;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历史教学的衔接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广大历史教师能够重视并切实地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不仅可以省去我们自己许多“重复劳动”,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付堂.学习模块下教材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8).
[2] 姬秉新,李秩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陕西省石泉县石泉中学 7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