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的“优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同时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它对教育者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者由强迫式的“管教”模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向“以人为本”的优质教育靠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学生实施孝道、感恩、生命教育,使其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作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关键词:问题学生 孝道 感恩 珍惜生命 健康人格 随着中国生育政策的变化,人们的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家庭都出现了几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例,一般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好,家长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望,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其它的别无所求。恰恰是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使孩子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导致了亲子杀母,大学生、博士生跳楼事件的发生。
工读学校的“问题生”大都是因为在原校学习困难或品行偏常而被原校淘汰下来的,他们曾经在应试中败阵,或在其他方面遭受过挫折,走过弯路,使自身发展遇到了障碍。研究发现,影响“问题生”正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一般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强;缺少孝道、感恩之心,与父母、师长抵触心强;缺乏自尊心,荣辱感较弱;缺乏自知力,成长的期望较低,成功的信心不足;缺乏自制力,情绪、情感方面的调节能力差等。基于这些需要对“问题生”实施孝道、感恩、生命教育,让他们从心理发生改变。
一、对“问题生”实施孝道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重礼仪、讲孝道的民族,千百年来,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
孝敬并不等同于赡养,还没有独立、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赡养父母,但同样可以孝敬父母。父母渴了递上一杯水,父母工作不顺心时说两句安慰、鼓励的话,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这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在外求学,每天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向父母问个好,报个平安,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而赡养意味着做子女的要给父母一定的赡养费。这是为人子女的义务,但不是说尽了这种义务的人都是孝顺的。因为老人的生活虽然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但他们更想要的是看到每个子女都能够平平安安,逢年过节一家子能够团团圆圆。
工读学校的“问题生”有很多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使其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父爱、母爱;也有的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觉得父母为其所付出的是天经地义的,从而漠视父母的关爱。“问题生”进入工读学校,首先应当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学校通过手机为学生代发孝心短信,倡导学生为父母倒一杯水、洗一次脚,开展“敬老日”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达到一个最基本的人格要求。
二、对“问题生”实施感恩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别人给你一点点帮助,你需要牢记在心,用加倍的努力去回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通过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在班团活动课、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善根”。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看来,感恩教育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重视的一个环节。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现在的“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的娇贵滋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一些孩子形成了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危险啊!美国人曾在上世纪造就了“失落的一代”,难道我们又要在这个世纪造就“盲目的一代”吗?2004年4月22日,倍受关注的马加爵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平静自然,居然不曾回头看坐地在旁听席上的亲人一眼,虽然其父马建夫因失爱子而痛不欲生;因自觉罪孽深重,而四方谢罪!但也没能打动他。想来马加爵在因微小纠纷杀害四位同室好友时,既未念父母之恩,也未顾惜同学之情,哪里还记得学校给他的助学金,哪里还记得国法和良心的发现!马加爵因“忘恩”而“负义”,而“祸国殃民”,可见,人不能忘恩呐!
时下,各个学校都在提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司法前的少年矫正机构的工读学校,对“问题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问题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问题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三、对“问题生”实施生命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教育——首选是人学!”确实,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但教育更需关注生命。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学校不仅是要教会孩子知识,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仅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国家的培养。不要轻易地了断自己宝贵的生命,否则他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父母。
对健康的人固然需要实施生命教育,何况是工读学校这些“受病虫侵害的花朵”——“问题生”呢?他们看惯了别人的白眼,他们被人唾弃,他们缺乏自信,他们情绪自控力差……教育,要关注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须知,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何况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呢?因此,不要耻笑别人,也不要怕被人耻笑。盲从、莽从,都将是生命的耗损——对于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很重要。从事工读教育的工作者们,让我们尊重、赏识这个脆弱的群体,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教会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让他们重新绽放鲜艳的花朵。开始生命教育吧,就从今天,就从现在!让生命之树长青。
时常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孩子杀父母、学生杀老师、大学生杀同学等一系列悲惨事件的报道。这些“以怨报德”的悲剧,看了让人心痛,在心痛之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同时,这些报道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孝道、生命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孝道、生命教育的基础,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的人,总是会珍惜生命的人,是不会任意地糟踏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
工读学校这些“受过虫害的花朵”需要优良的环境的正面熏陶,需要优秀的园丁的特殊关爱,需要优质教育的持续帮助,更需要对他们实施孝道、感恩、生命教育,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三叶草.
关键词:问题学生 孝道 感恩 珍惜生命 健康人格 随着中国生育政策的变化,人们的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家庭都出现了几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比例,一般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很好,家长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望,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其它的别无所求。恰恰是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使孩子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导致了亲子杀母,大学生、博士生跳楼事件的发生。
工读学校的“问题生”大都是因为在原校学习困难或品行偏常而被原校淘汰下来的,他们曾经在应试中败阵,或在其他方面遭受过挫折,走过弯路,使自身发展遇到了障碍。研究发现,影响“问题生”正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一般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人格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强;缺少孝道、感恩之心,与父母、师长抵触心强;缺乏自尊心,荣辱感较弱;缺乏自知力,成长的期望较低,成功的信心不足;缺乏自制力,情绪、情感方面的调节能力差等。基于这些需要对“问题生”实施孝道、感恩、生命教育,让他们从心理发生改变。
一、对“问题生”实施孝道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重礼仪、讲孝道的民族,千百年来,忠孝两全往往被看作一种传统美德。
孝敬并不等同于赡养,还没有独立、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虽然暂时还没有能力赡养父母,但同样可以孝敬父母。父母渴了递上一杯水,父母工作不顺心时说两句安慰、鼓励的话,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这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在外求学,每天一个电话或一个短信,向父母问个好,报个平安,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而赡养意味着做子女的要给父母一定的赡养费。这是为人子女的义务,但不是说尽了这种义务的人都是孝顺的。因为老人的生活虽然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但他们更想要的是看到每个子女都能够平平安安,逢年过节一家子能够团团圆圆。
工读学校的“问题生”有很多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使其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父爱、母爱;也有的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觉得父母为其所付出的是天经地义的,从而漠视父母的关爱。“问题生”进入工读学校,首先应当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学校通过手机为学生代发孝心短信,倡导学生为父母倒一杯水、洗一次脚,开展“敬老日”等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达到一个最基本的人格要求。
二、对“问题生”实施感恩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说,别人给你一点点帮助,你需要牢记在心,用加倍的努力去回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通过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在班团活动课、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善根”。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看来,感恩教育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重视的一个环节。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现在的“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的娇贵滋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一些孩子形成了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危险啊!美国人曾在上世纪造就了“失落的一代”,难道我们又要在这个世纪造就“盲目的一代”吗?2004年4月22日,倍受关注的马加爵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平静自然,居然不曾回头看坐地在旁听席上的亲人一眼,虽然其父马建夫因失爱子而痛不欲生;因自觉罪孽深重,而四方谢罪!但也没能打动他。想来马加爵在因微小纠纷杀害四位同室好友时,既未念父母之恩,也未顾惜同学之情,哪里还记得学校给他的助学金,哪里还记得国法和良心的发现!马加爵因“忘恩”而“负义”,而“祸国殃民”,可见,人不能忘恩呐!
时下,各个学校都在提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作为具有中国特色司法前的少年矫正机构的工读学校,对“问题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问题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骛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问题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三、对“问题生”实施生命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给教育下的一个定义:“教育——首选是人学!”确实,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但教育更需关注生命。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学校不仅是要教会孩子知识,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命的意义;不仅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国家的培养。不要轻易地了断自己宝贵的生命,否则他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父母。
对健康的人固然需要实施生命教育,何况是工读学校这些“受病虫侵害的花朵”——“问题生”呢?他们看惯了别人的白眼,他们被人唾弃,他们缺乏自信,他们情绪自控力差……教育,要关注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须知,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何况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生命呢?因此,不要耻笑别人,也不要怕被人耻笑。盲从、莽从,都将是生命的耗损——对于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很重要。从事工读教育的工作者们,让我们尊重、赏识这个脆弱的群体,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教会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让他们重新绽放鲜艳的花朵。开始生命教育吧,就从今天,就从现在!让生命之树长青。
时常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孩子杀父母、学生杀老师、大学生杀同学等一系列悲惨事件的报道。这些“以怨报德”的悲剧,看了让人心痛,在心痛之余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啦?同时,这些报道从另一个方面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孝道、生命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孝道、生命教育的基础,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的人,总是会珍惜生命的人,是不会任意地糟踏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的。
工读学校这些“受过虫害的花朵”需要优良的环境的正面熏陶,需要优秀的园丁的特殊关爱,需要优质教育的持续帮助,更需要对他们实施孝道、感恩、生命教育,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