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更是一种无穷的力量。“中国梦”响彻了中华大地,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更有一个难以释怀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每个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为孩子们的人生出彩汇聚正能量。我也正在自己的岗位上与同行一道走近自己的梦想。
一、丰富课程,回归教育本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只有采用多样化的课程,也就是说,只有确立不同的课程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组织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才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生本教育的逐步落实,彰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发展人、完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每个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也极具个性。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尊重其个性的、能够使其更好发展的针对性教育服务,多样化课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生本教育除了尊重学生个性以外,还需把为学生的终身成长负责作为最终目标。学生的成长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心性,还是智力等,都时时变化。丰富多样的课程能“保证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定了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多样化也是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未来新的职业不断出现,旧的一些传统的职业将逐步消失,如果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二、引领教师,成就教育梦想
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成就学生的发展。多样化课程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地“重新布局”并得以彻底落实,依赖于教师的发展。
修炼德行。如今,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不怕攀升,直接转化为对教师的更多关注和更高要求,期待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优化知识结构。作为教师应首先“养德”,“德”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底线高了,“品”自然就高。让不以职权谋私利、敬业、诚实、公平、有爱心这些好品行与我们相伴,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幸福;善待学生,让孩子幸福。让我们用良心,用真心,用佛心去做好教师这份事业。
丰厚底蕴。我们处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从老师那儿获取知识只是众多渠道之一,学生对老师“需仰视才见”的态度也已有所变化,他们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努力跑在学生前头,不断地学习,书籍是智慧的源头,读书会让我们更有底气地面对课堂上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意想不到的生成。我们要读教育名著和专业书籍,在不断反思和感悟中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增加内涵,丰厚底蕴。
三、改变课堂,绽放生命精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成长,课堂便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理想的课堂应该以“人本”为核心,教学关系体现“学本”,师生关系体现“生本”。孩子们在这里欢乐探索,进步向上,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却一直沿袭着“讲授+训练”这种低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构建轻负担、高效益的课堂成为我们永远要研究的课题。
“生本课堂”承载着“生命发展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追求教学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活泼发展的人。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习惯,关注学生质疑,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智慧愉悦发展为教育的实践基点,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我们要本着突出“一个中心”:即要始终围绕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强化“两项工作”:即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落实“三种思想”:即从各年级、各学科抓起,从最后一个孩子抓起,从每个学生抓起的工作思路,不搞一刀切,模式上多一些允许,不搞一个样,进度上多一些引导,务求实效。
课堂上要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积极、开放、阳光、向上的文化特质,是课堂改革最终成功的保障。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对师生进行文化引领,创建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形成我校特有的“宽容大气、合作共进”的学习文化、教学文化,努力彰显 “为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实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促进师生成长。
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需要我们用生命来拥抱。有梦想,就会有收获;有激情,就会有快乐。让我们倾心倾力,切实履行我们肩上的神圣职责吧!
一、丰富课程,回归教育本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只有采用多样化的课程,也就是说,只有确立不同的课程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课程组织方法和课程评价方法,才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课程多样化有利于生本教育的逐步落实,彰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发展人、完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每个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也极具个性。教育必须为每个学生提供尊重其个性的、能够使其更好发展的针对性教育服务,多样化课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生本教育除了尊重学生个性以外,还需把为学生的终身成长负责作为最终目标。学生的成长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心性,还是智力等,都时时变化。丰富多样的课程能“保证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定了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多样化也是社会转型的客观需要,未来新的职业不断出现,旧的一些传统的职业将逐步消失,如果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的发展。
二、引领教师,成就教育梦想
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以教师的发展成就学生的发展。多样化课程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地“重新布局”并得以彻底落实,依赖于教师的发展。
修炼德行。如今,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不怕攀升,直接转化为对教师的更多关注和更高要求,期待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优化知识结构。作为教师应首先“养德”,“德”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要求,底线高了,“品”自然就高。让不以职权谋私利、敬业、诚实、公平、有爱心这些好品行与我们相伴,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幸福;善待学生,让孩子幸福。让我们用良心,用真心,用佛心去做好教师这份事业。
丰厚底蕴。我们处在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从老师那儿获取知识只是众多渠道之一,学生对老师“需仰视才见”的态度也已有所变化,他们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努力跑在学生前头,不断地学习,书籍是智慧的源头,读书会让我们更有底气地面对课堂上孩子们活跃的思维和意想不到的生成。我们要读教育名著和专业书籍,在不断反思和感悟中逐步提高专业素养,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增加内涵,丰厚底蕴。
三、改变课堂,绽放生命精彩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成长,课堂便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理想的课堂应该以“人本”为核心,教学关系体现“学本”,师生关系体现“生本”。孩子们在这里欢乐探索,进步向上,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却一直沿袭着“讲授+训练”这种低效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何构建轻负担、高效益的课堂成为我们永远要研究的课题。
“生本课堂”承载着“生命发展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追求教学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能力的生动、活泼发展的人。关注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习惯,关注学生质疑,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智慧愉悦发展为教育的实践基点,这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我们要本着突出“一个中心”:即要始终围绕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强化“两项工作”:即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强化校本教研。落实“三种思想”:即从各年级、各学科抓起,从最后一个孩子抓起,从每个学生抓起的工作思路,不搞一刀切,模式上多一些允许,不搞一个样,进度上多一些引导,务求实效。
课堂上要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现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同时,也使教师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当然,课堂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积极、开放、阳光、向上的文化特质,是课堂改革最终成功的保障。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对师生进行文化引领,创建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课堂文化,形成我校特有的“宽容大气、合作共进”的学习文化、教学文化,努力彰显 “为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实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融合,真正促进师生成长。
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需要我们用生命来拥抱。有梦想,就会有收获;有激情,就会有快乐。让我们倾心倾力,切实履行我们肩上的神圣职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