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性格?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或积极乐观,或自怨自艾,或诚实,或虚伪,或勇敢,或懦弱,或开朗,或自闭等,这些性格是贯彻在人们日常活动始终的。但是,人的性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时会因为时间而改变,有时会因为所处情景而改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写作课堂上,学生会形成与平时不同的性格,而分析探讨写作课堂上的学生性格对教育教学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活动就是学生表现自我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一种性格的自然流露。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分析,现拟将这些性格划分为三种类型:积极型、沉默型和偏执型。以下,笔者将就这三种性格类型作简要的讨论。
一、一分为二看待积极型
性格积极型学生可谓是活跃课堂的主力,他们的活跃集中体现在教师讲解时能够很好地与教师形成互动。但是,对于积极型学生,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以下有两个教学实录片断,我们可以作一下比较。
教学片段一
师:人人都渴望生活在有鸟儿的鸣叫、有花儿的芬芳、有小溪的流淌、有禽兽的奔跑的大自然怀抱中,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你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一声狮吼……你的心也一定会被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吧。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侧耳倾听那大自然的声响吧。
(板书课题: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说到这里我的耳旁就回荡起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那黄鹂轻脆的鸣叫声;回荡起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风叫声与浪击打堤岸的声音……同学们,你也听到了吗?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来说说好吗?
生:我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鸣声。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的流淌声、鸟儿的鸣叫声、蝉与猿的叫声。
教学片段二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只想说一句话:你们是想象大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欢乐,它让我们留连忘返,融入其中,享受不尽,感受多多。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才所聆听到的大自然的声响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
生:虚幻的。
师:如果我们现在到大自然中去,会听到这些美好的声音吗?真诚地告诉我。
生:可能会听到,但要等。
师:为什么要等呢?
生:因为鸟儿的鸣叫,狮的吼叫等一些声音很少了。
师:哦,是这样呀!那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周围,一般可以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生: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雨打树叶的声音。多数是工厂的噪音、汽车的鸣叫、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让人不得宁静的声响吧。
以上都是在写作课堂常见的情形,并且实录片断中的学生性格都属于积极型,但是其中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内容是有区别的。
教学片断一中的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虽然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却是受到之前老师摹本的影响,他们的思维会被老师的摹本所束缚,形成一个思维定式。这部分学生通常是班级中的“乖乖派”,他们性格较温驯,十分听老师的话,事事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这样的学生虽然很好管理,但却容易陷入思想僵化。同样的,他们在写作时就会犯同样的思维定式的毛病,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在他们的作文中会比较少。
教学片断二中的学生尽管也是循着老师的问题,但是没有摹本的束缚,他们的回答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就说明他们在写作课堂上极力想表现自我,这种积极是可以提倡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因为对老师和书本所教知识以外的东西也有接触,因此,他们的知识面更广,见识也更远。所以,他们在写作时常常会加入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这样学生所写的文章通常不缺乏精彩之处。
二、以写促说鼓励沉默型
在客观条件下,性格积极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受欢迎。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兼顾多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千万不要忽略性格沉默型学生。有些学生尽管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但是,假如他们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或是其他特殊原因而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的话,我们往往不能主观臆断地把他们划分到学困生行列中去。对于上述情况,我们不妨把“沉默型”看成是个中性词,是好是坏根据他们的学习成果而定。
笔者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班上有一位袁姓男生,因为从小有口吃的问题,只要一开口就紧张,基本上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当在作文课上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总是不见他举手。事后通过他的作文,我了解到,这个善良的孩子是担心自己的口吃耽误了同学的听课,所以选择了沉默。不过他表示,虽然自己的口头表达有欠缺,但写作文一点都不会输给别的同学,自己课堂上的沉默可以使他更仔细地听讲。
对于这类的沉默型,我们不应否定,就像案例中的袁同学那样,这类沉默并不是消极的。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确了,写作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但不是一味的口头表达,写作的最终形成是书面形式的,所以即便是沉默型的学生,只要是具有积极的写作意识,就应该予以肯定。而且,我们不妨给这类性格的学生多一些展示他们优秀习作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三、角色互换引导偏执型
在我们的写作教学课堂上还存在着极个别的“另类学生”,在这里暂且把他们归为性格偏执型。心理学上的偏执型人群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就事论事”的特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的学生群,虽然是个别,但对于课堂绝对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突出表现为在某一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且“认死理”。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部分学生在写作上由于这种性格的原因,往往听不进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经验,固执己见,很容易走入写作误区。 我们都知道,真实是写作的生命线。然而,由于学生们对于生活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感知,写作时往往“为情节写情节”,习作中就免不了不少戏剧化的成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扭转学生的错误认知,而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就会在这类偏执型学生的身上遇到麻烦。这是一段学生当堂作文的节选:
咦?怎么跑过了终点了,还在飞奔呢?他微微地将肥胖的脖子扭转回来,除了几根草还有啥呢!不料,边跑边看的他一下子就撞上了操场旁的栏杆。
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鼓励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
每一篇佳作美文,笔者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笔者一般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朗读训练: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例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概地试读,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然后,笔者请学生分节读,分节读完,再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笔者充分利用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第一,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第二,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诗情画意;第三,让学生收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笔者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班里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并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笔者只是稍微点拨,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再如,在教学《童趣》时,笔者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
就这样,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并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小组探究,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笔者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笔者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在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并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笔者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例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或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学生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学生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
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外,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因此,教师应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341000)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写作活动就是学生表现自我的一种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一种性格的自然流露。通过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分析,现拟将这些性格划分为三种类型:积极型、沉默型和偏执型。以下,笔者将就这三种性格类型作简要的讨论。
一、一分为二看待积极型
性格积极型学生可谓是活跃课堂的主力,他们的活跃集中体现在教师讲解时能够很好地与教师形成互动。但是,对于积极型学生,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以下有两个教学实录片断,我们可以作一下比较。
教学片段一
师:人人都渴望生活在有鸟儿的鸣叫、有花儿的芬芳、有小溪的流淌、有禽兽的奔跑的大自然怀抱中,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你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一声狮吼……你的心也一定会被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吧。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侧耳倾听那大自然的声响吧。
(板书课题: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说到这里我的耳旁就回荡起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那黄鹂轻脆的鸣叫声;回荡起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风叫声与浪击打堤岸的声音……同学们,你也听到了吗?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来说说好吗?
生:我听到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蛙鸣声。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的流淌声、鸟儿的鸣叫声、蝉与猿的叫声。
教学片段二
师: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只想说一句话:你们是想象大师!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想象和无尽的欢乐,它让我们留连忘返,融入其中,享受不尽,感受多多。可是,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才所聆听到的大自然的声响是虚幻的还是现实的?
生:虚幻的。
师:如果我们现在到大自然中去,会听到这些美好的声音吗?真诚地告诉我。
生:可能会听到,但要等。
师:为什么要等呢?
生:因为鸟儿的鸣叫,狮的吼叫等一些声音很少了。
师:哦,是这样呀!那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周围,一般可以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生: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雨打树叶的声音。多数是工厂的噪音、汽车的鸣叫、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让人不得宁静的声响吧。
以上都是在写作课堂常见的情形,并且实录片断中的学生性格都属于积极型,但是其中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内容是有区别的。
教学片断一中的学生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虽然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却是受到之前老师摹本的影响,他们的思维会被老师的摹本所束缚,形成一个思维定式。这部分学生通常是班级中的“乖乖派”,他们性格较温驯,十分听老师的话,事事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这样的学生虽然很好管理,但却容易陷入思想僵化。同样的,他们在写作时就会犯同样的思维定式的毛病,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在他们的作文中会比较少。
教学片断二中的学生尽管也是循着老师的问题,但是没有摹本的束缚,他们的回答更多的是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这就说明他们在写作课堂上极力想表现自我,这种积极是可以提倡的。并且,这部分学生因为对老师和书本所教知识以外的东西也有接触,因此,他们的知识面更广,见识也更远。所以,他们在写作时常常会加入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思路,这样学生所写的文章通常不缺乏精彩之处。
二、以写促说鼓励沉默型
在客观条件下,性格积极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受欢迎。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兼顾多种性格类型的学生,千万不要忽略性格沉默型学生。有些学生尽管在课堂上沉默寡言,但是,假如他们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或是其他特殊原因而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不积极的话,我们往往不能主观臆断地把他们划分到学困生行列中去。对于上述情况,我们不妨把“沉默型”看成是个中性词,是好是坏根据他们的学习成果而定。
笔者遇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班上有一位袁姓男生,因为从小有口吃的问题,只要一开口就紧张,基本上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每当在作文课上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总是不见他举手。事后通过他的作文,我了解到,这个善良的孩子是担心自己的口吃耽误了同学的听课,所以选择了沉默。不过他表示,虽然自己的口头表达有欠缺,但写作文一点都不会输给别的同学,自己课堂上的沉默可以使他更仔细地听讲。
对于这类的沉默型,我们不应否定,就像案例中的袁同学那样,这类沉默并不是消极的。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确了,写作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但不是一味的口头表达,写作的最终形成是书面形式的,所以即便是沉默型的学生,只要是具有积极的写作意识,就应该予以肯定。而且,我们不妨给这类性格的学生多一些展示他们优秀习作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三、角色互换引导偏执型
在我们的写作教学课堂上还存在着极个别的“另类学生”,在这里暂且把他们归为性格偏执型。心理学上的偏执型人群有以自我为中心,不“就事论事”的特点,而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类似的学生群,虽然是个别,但对于课堂绝对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突出表现为在某一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且“认死理”。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部分学生在写作上由于这种性格的原因,往往听不进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经验,固执己见,很容易走入写作误区。 我们都知道,真实是写作的生命线。然而,由于学生们对于生活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感知,写作时往往“为情节写情节”,习作中就免不了不少戏剧化的成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扭转学生的错误认知,而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就会在这类偏执型学生的身上遇到麻烦。这是一段学生当堂作文的节选:
咦?怎么跑过了终点了,还在飞奔呢?他微微地将肥胖的脖子扭转回来,除了几根草还有啥呢!不料,边跑边看的他一下子就撞上了操场旁的栏杆。
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鼓励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
每一篇佳作美文,笔者都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教学中,笔者一般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朗读训练: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例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概地试读,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然后,笔者请学生分节读,分节读完,再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针对这一点,笔者充分利用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第一,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第二,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诗情画意;第三,让学生收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三、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
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在情境中“乐”语文
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笔者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班里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并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笔者只是稍微点拨,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再如,在教学《童趣》时,笔者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
就这样,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并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小组探究,在研讨中“析”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笔者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课堂上,笔者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在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并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笔者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和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在实践中“用”语文
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
例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或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学生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有的学生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
除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外,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因此,教师应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