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运用旧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认识的独立性,使学生善于独立学习并充实自己的知识。针对学历史学科的自身优势,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适宜。下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引导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眼点就是“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积极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角度。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课本知识,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尽力帮助学生学会“理线索”、“拉思路”。把握历史要点,掌握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会学”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我极力启发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同类性质历史事件。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早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等,比较分析这些殖民扩张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以及后人应从中吸取的教训,从这些方面全面地把握这几次殖民扩张,并联系现实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引导学生去思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識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或不同历史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统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引导自学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眼点就是“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首先,让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本课的知识网络。其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次,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带到课上,师生共同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是“权威”,但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积极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二、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独特的思维角度。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课本知识,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自学方法。尽力帮助学生学会“理线索”、“拉思路”。把握历史要点,掌握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会学”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我极力启发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同类性质历史事件。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早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等,比较分析这些殖民扩张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以及后人应从中吸取的教训,从这些方面全面地把握这几次殖民扩张,并联系现实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引导学生去思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经历了问题的最初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曲折思维过程后,从中抽取规律,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规律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自学能力的运用创造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多注重设计历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对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識体系的关键,也是高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或不同历史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统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认知基础,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