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艺术,应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语文伴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文明之美;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具有生活之美;她是中小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具有艺术与教育之美。美在于感受,在于感悟,要引导学生对语文有所感悟;要在比较中欣赏,使他们感悟理解语文;要在实践中经历,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使感悟得到深化,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如生命之水般不可或缺。让学生充分感悟语文的吸引力,力争使学生拥有一双能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能思考世界的头脑,这是我多年来从事教学最大的心愿。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让学生去感悟语文的美,感受语文的吸引力。
一、在活动中感悟
参与活动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丰富的素材,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逐步感悟汉语言的美。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水平还比较低,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层面。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在他们头脑中有的只是被爱、被关怀,从来不知道爱别人、付出爱。因此,要充分地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感受一下具体的情景,思考一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考虑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会比教师单调地讲授体会深得多。如,在讲《麦琪的礼物》第一课时后,我留的作业是每个小组选一段故事进行表演。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当我看到“德拉”和“麦琪”接到对方送的礼物时流下的眼泪,我为学生叫好,因为我实在讲不出这种感受。这时他们心中所拥有的是人间真情的体验,书上的文字已变成他们的表情和感受,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吗?有了这些感受之后,我想他们也会理解父爱、母爱。在活动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你家里的故事”时,有的学生讲故事时感动得泣不成声,有的学生则把全班学生逗得开怀大笑……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留心挖掘语文活动的美,并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生通过参与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二、在比较中欣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还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感悟语文的美。而让比较感性的初中生能够感悟到这种美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比较。当我们讲李白的飘逸豪放时,不仅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证明,而且要用“安得广厦千万间”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飘逸与忧郁的区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要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做对比,让学生体会豪放与田园的区别。这些是相反的比较,还可以用相近的比较。如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周总理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进行比较,比较他们对国家的鞠躬尽瘁,比较他们成败的不同等。总之,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到教材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挖掘美、体现美。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选择、体验,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感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三、从语言中感受
教材中的很多篇目都是语言大师们的杰作。通过他们高超的语言写作艺术,我们能听到小石潭那如鸣佩般的流水声,能够看到洞庭湖水的浩浩荡荡,能够嗅到荷花那淡淡的清香。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正音正字、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等,看似分析到位,然而一篇优美的文章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变成枯燥的词语的罗列,學生不会产生兴趣,当然更谈不上美。语言的美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多赏析少分析,并适时引导,带领学生挖掘和欣赏语言本身的美,认识它的美。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
一、在活动中感悟
参与活动的过程是学习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提供丰富的素材,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逐步感悟汉语言的美。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水平还比较低,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层面。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在他们头脑中有的只是被爱、被关怀,从来不知道爱别人、付出爱。因此,要充分地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感受一下具体的情景,思考一下人物的内心世界,考虑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会比教师单调地讲授体会深得多。如,在讲《麦琪的礼物》第一课时后,我留的作业是每个小组选一段故事进行表演。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当我看到“德拉”和“麦琪”接到对方送的礼物时流下的眼泪,我为学生叫好,因为我实在讲不出这种感受。这时他们心中所拥有的是人间真情的体验,书上的文字已变成他们的表情和感受,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吗?有了这些感受之后,我想他们也会理解父爱、母爱。在活动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你家里的故事”时,有的学生讲故事时感动得泣不成声,有的学生则把全班学生逗得开怀大笑……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留心挖掘语文活动的美,并以此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学生通过参与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二、在比较中欣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还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和感悟语文的美。而让比较感性的初中生能够感悟到这种美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比较。当我们讲李白的飘逸豪放时,不仅要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证明,而且要用“安得广厦千万间”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飘逸与忧郁的区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要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做对比,让学生体会豪放与田园的区别。这些是相反的比较,还可以用相近的比较。如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周总理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进行比较,比较他们对国家的鞠躬尽瘁,比较他们成败的不同等。总之,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到教材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学会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进而挖掘美、体现美。要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选择、体验,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感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三、从语言中感受
教材中的很多篇目都是语言大师们的杰作。通过他们高超的语言写作艺术,我们能听到小石潭那如鸣佩般的流水声,能够看到洞庭湖水的浩浩荡荡,能够嗅到荷花那淡淡的清香。现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正音正字、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等,看似分析到位,然而一篇优美的文章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变成枯燥的词语的罗列,學生不会产生兴趣,当然更谈不上美。语言的美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多赏析少分析,并适时引导,带领学生挖掘和欣赏语言本身的美,认识它的美。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