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时期里,在政治、经济变幻莫测的时代中,塑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国未来公民,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必定要发挥其主流作用。“德”要从感悟身边的道理、从学习为人处世入手,要从培养行为规范起步;“才”要从利用身边的环境,从重视一点一滴的积累入手,要从夯实养成教育起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把我们古圣先贤的美德传承下来尤为重要。
一、身体力行,争做合格家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人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你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你孝顺老人,将来他就可能孝敬你;你总打麻将,将来他就可能赌博;你性格不好,将来他就可能脾气暴躁。首先,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聊天,讲一讲前人先哲的故事、忆一忆我们成长的故事,谈一谈孩子身边发生的故事,用这些东西潜移默化,敦促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其次,家长要“加劲但不加压”,孩子从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期望,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我们渴望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渴望孩子展开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所以,我们家长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是一定要做到加劲但不加压, 加油鼓劲,相信我们的孩子,鼓励我们的孩子,更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去发展。最后、無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做到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为孩子做好后勤保障。
二、忆苦思甜,践行勤俭节约:
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程,经历过无数的磨难:三、四十年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几家灯火,几家欢;五、六十年代,忍饥挨饿、温饱不续,几多惆怅,几时忧;七、八十年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几多苦乐,几时香甜。现在的孩子听到这些都认为这是传说。能有这样的事情吗?以前温饱不续,何谈浪费?而如今的孩子们坐享其成、丰衣足食,他们就在这如此娇生惯养、美好幸福的环境里,好像渐渐的淡忘了一些什么?他们淡忘的就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之一——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古有范仲淹划粥,可如今的孩子却是吃的饱、穿的暖,食品种类千千万万、制做精细、品质精良;服装样式万万千千、精工细作、品牌不穷,浪费便悄然而生。因此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习惯的教育势在必行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熟读经典,成就美好人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早期没有公共校舍,都是私塾学堂。孩子刚入学堂,有一句谚语:“南北大炕、书桌摆上、念起诗经、摇头尾巴晃”,可见孩子入学接触的就是《三字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六艺》等经典国学。然而他们就凭这些,引经据典一字不差、写出下笔如有神的巨作、古代的“四大发明”、 更有“二十四孝”的典故等。
中国近代的伟人、大师都是读经典长大的。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是读经典长大的。再看20世纪初,北大的名师巨匠,如:蔡元培、黄侃、熊十力、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鲁迅无一不是读经典长大的。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要多督促孩子坚持诵读经典,最好能陪孩子一起读,一天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足够,一来增强亲子关系;二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刚开始读不懂,但是只要坚持乃至能背诵,那孩子就会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懂,乃至于懂一辈子。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为了“中国梦”梦想成真,我们应立刻行动起来,找回古人的风范、激发国人的潜能,传承先贤美德,圆梦盛世中国!
一、身体力行,争做合格家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人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你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你孝顺老人,将来他就可能孝敬你;你总打麻将,将来他就可能赌博;你性格不好,将来他就可能脾气暴躁。首先,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聊天,讲一讲前人先哲的故事、忆一忆我们成长的故事,谈一谈孩子身边发生的故事,用这些东西潜移默化,敦促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其次,家长要“加劲但不加压”,孩子从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期望,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我们渴望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渴望孩子展开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所以,我们家长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但是一定要做到加劲但不加压, 加油鼓劲,相信我们的孩子,鼓励我们的孩子,更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去发展。最后、無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做到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为孩子做好后勤保障。
二、忆苦思甜,践行勤俭节约:
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程,经历过无数的磨难:三、四十年代,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几家灯火,几家欢;五、六十年代,忍饥挨饿、温饱不续,几多惆怅,几时忧;七、八十年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几多苦乐,几时香甜。现在的孩子听到这些都认为这是传说。能有这样的事情吗?以前温饱不续,何谈浪费?而如今的孩子们坐享其成、丰衣足食,他们就在这如此娇生惯养、美好幸福的环境里,好像渐渐的淡忘了一些什么?他们淡忘的就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之一——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 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 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 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断齑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古有范仲淹划粥,可如今的孩子却是吃的饱、穿的暖,食品种类千千万万、制做精细、品质精良;服装样式万万千千、精工细作、品牌不穷,浪费便悄然而生。因此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习惯的教育势在必行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熟读经典,成就美好人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早期没有公共校舍,都是私塾学堂。孩子刚入学堂,有一句谚语:“南北大炕、书桌摆上、念起诗经、摇头尾巴晃”,可见孩子入学接触的就是《三字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六艺》等经典国学。然而他们就凭这些,引经据典一字不差、写出下笔如有神的巨作、古代的“四大发明”、 更有“二十四孝”的典故等。
中国近代的伟人、大师都是读经典长大的。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是读经典长大的。再看20世纪初,北大的名师巨匠,如:蔡元培、黄侃、熊十力、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鲁迅无一不是读经典长大的。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要多督促孩子坚持诵读经典,最好能陪孩子一起读,一天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足够,一来增强亲子关系;二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刚开始读不懂,但是只要坚持乃至能背诵,那孩子就会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懂,乃至于懂一辈子。
总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为了“中国梦”梦想成真,我们应立刻行动起来,找回古人的风范、激发国人的潜能,传承先贤美德,圆梦盛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