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批判、创新力的培育进行了倾斜、标注了重点。因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始终在“推陈出新”,而学生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发展和成长的关键便亦在批判和创新。因此,其被纳入综合性的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内容行列便成为即时之需。本文将就教师示范、对话合作与问题式教学三个途径对班主任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工作进行论证阐述。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
高中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在大量知识的灌输本身,而在通过知识契机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思维,在成人前后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用一言以概之,便是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即自由而理性的批判、睿智而开放的创新。此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命精神、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价值感的获取皆具有无法量化衡量的裨益。据此,按照高中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可从教师示范、对话合作与问题式教学角度切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锻炼与深化。
1.教师示范——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生成批判性思维
人是一种善于模仿的动物,尤在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重角色下的教育环境与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师言行、思想等方面的模仿在任何学段都具有“不谋而合”的普适性。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外在引导路径之一便在于教师示范,使学生在有意无意的模仿中潜移默化地在自我的内心意识深处洒下批判性思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种子。
例如:在一次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班会中,我虽然在PPT制作中加入了诸如孔子的“礼”、孟子的“无君无父,是禽兽也”等的儒家观点,但在对其进行讲解时却引入了被赞“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独行的人”的著名作家王小波对此发表的言论:“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在此之后,我亦发表了我的看法:“孔孟的儒家思想可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但其任何言论皆基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而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便定有所偏颇。我们不能全部按照儒家规范走,而应保持独立的思想姿态,理性筛选其利其弊,做自律而真正自由的人”。如此的批判性思想示范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同向影响,进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生成与逐步深化。
2.对话合作——通过交流科学深入促进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并不绝对等于个人化意见,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误区。因为个人化意见基于自身经历与思维方式,携带一定的个人化情感色彩,层次浅而局面窄,从而使其批判性思维无法上升到科学、深入的高度。而通过对话交流发生的信息交互与综合将促使相对浅薄的个人化思想得到主体理性的辨识和评价,从而使得批判性思维更为科学并深入。因此,班主任应在日常的班会等面向班级整体进行综合性教育的时间内,积极并善于组织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活动,以促其在独立自由的批判思维之内生成理性、睿智的因子推动力。
例如:在一次以“人生的公平与不公”为主题的班会中,我便组织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此话题的理解进行结组探讨。其中一组内的一位同学在讨论之始便斩钉截铁地说到:“有好多人说人生其实是公平的,但是我认为人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从不可自我决定的出生起,便拥有了优劣、多少等程度不等的资源。优者、多者便具有了高起点的人生,而劣者、少者便具有了低起点的人生。这些资源如家庭背景、家庭人际关系、地区、天赋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即人生的起点不公,过程必然不公”。这是这位同学的个性化批判性思维,但却囿于“人生不公”的圈限。但组内另一位同学补充道:“人生在某种角度上而言实则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不论贫穷还是富有,每天都拥有24小时的时间,那些拥有的资源低劣、较少的人可以比优势者在这24个小时里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取得更多的成果。不公只是相对于先天而言的,而公平是要靠自己去获取的”。对于上述第一位坚持自己“人生是不公的”观点的同学而言这无疑给其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其批判性思维亦必更全面、更理智而深入。
3.问题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自主锻炼批判性思维
学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终归是用于课堂教学的,单纯利用独立的班会时间进行的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工作和其所达成的效果并不能真正持久。所以,班主任应从学校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通过“问题式教学”的方法将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巧妙地融入占据大量时间的各学科课堂教学中,以通过问题调动学生思维,为之后基于思维运动的更高层级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会定期召开班级各学科教师教学研讨会,以贯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式教学的理念,同时帮助各学科教师搜寻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如对于语文学科,我则和班级语文教师在共同商讨了基于语文学科属性的批判性思维培育可行性和基本路径基础上,制定了大致如下的问题式教学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以作者观点为契机问题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批判性思维。
(2)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主题为契机问题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批判性思维。
(3)在课堂问答中,通过提问调动学生问题发现意识、问题思维能力,通过引导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个性化思想素质。
(4)多组织同学、师生间的交流探讨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汲取和整合基础上全面、深入、科学地形成批判性思维。
如此的策略将使得包括课堂在内的大部分教育活动均具有批判性思维培育的空间和潜力,对于学生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形成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因此深入持久的。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在他的《批判性思维》中曾说过:“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即一个人的思维和思想往往会与周围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发生不自觉的同化,而慢慢丢失了自我独立性,而这所丢失的便恰是一个人保持生命独立性的核心。因此,教师应真正站在“育人”的本职工作立场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守护珍贵的自我思想和意志,从而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并获得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銳.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 彭美琴.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9):56-63.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教育;批判性思维;培养
高中教育的真正目的并不在大量知识的灌输本身,而在通过知识契机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其思维,在成人前后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用一言以概之,便是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即自由而理性的批判、睿智而开放的创新。此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命精神、自我意识以及自我价值感的获取皆具有无法量化衡量的裨益。据此,按照高中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可从教师示范、对话合作与问题式教学角度切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锻炼与深化。
1.教师示范——通过模仿潜移默化生成批判性思维
人是一种善于模仿的动物,尤在具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重角色下的教育环境与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师言行、思想等方面的模仿在任何学段都具有“不谋而合”的普适性。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外在引导路径之一便在于教师示范,使学生在有意无意的模仿中潜移默化地在自我的内心意识深处洒下批判性思维、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种子。
例如:在一次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德育班会中,我虽然在PPT制作中加入了诸如孔子的“礼”、孟子的“无君无父,是禽兽也”等的儒家观点,但在对其进行讲解时却引入了被赞“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独行的人”的著名作家王小波对此发表的言论:“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在此之后,我亦发表了我的看法:“孔孟的儒家思想可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但其任何言论皆基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而对于当今社会而言便定有所偏颇。我们不能全部按照儒家规范走,而应保持独立的思想姿态,理性筛选其利其弊,做自律而真正自由的人”。如此的批判性思想示范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同向影响,进而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生成与逐步深化。
2.对话合作——通过交流科学深入促进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并不绝对等于个人化意见,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误区。因为个人化意见基于自身经历与思维方式,携带一定的个人化情感色彩,层次浅而局面窄,从而使其批判性思维无法上升到科学、深入的高度。而通过对话交流发生的信息交互与综合将促使相对浅薄的个人化思想得到主体理性的辨识和评价,从而使得批判性思维更为科学并深入。因此,班主任应在日常的班会等面向班级整体进行综合性教育的时间内,积极并善于组织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活动,以促其在独立自由的批判思维之内生成理性、睿智的因子推动力。
例如:在一次以“人生的公平与不公”为主题的班会中,我便组织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此话题的理解进行结组探讨。其中一组内的一位同学在讨论之始便斩钉截铁地说到:“有好多人说人生其实是公平的,但是我认为人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从不可自我决定的出生起,便拥有了优劣、多少等程度不等的资源。优者、多者便具有了高起点的人生,而劣者、少者便具有了低起点的人生。这些资源如家庭背景、家庭人际关系、地区、天赋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即人生的起点不公,过程必然不公”。这是这位同学的个性化批判性思维,但却囿于“人生不公”的圈限。但组内另一位同学补充道:“人生在某种角度上而言实则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不论贫穷还是富有,每天都拥有24小时的时间,那些拥有的资源低劣、较少的人可以比优势者在这24个小时里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取得更多的成果。不公只是相对于先天而言的,而公平是要靠自己去获取的”。对于上述第一位坚持自己“人生是不公的”观点的同学而言这无疑给其提供了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其批判性思维亦必更全面、更理智而深入。
3.问题教学——通过问题引导自主锻炼批判性思维
学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终归是用于课堂教学的,单纯利用独立的班会时间进行的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工作和其所达成的效果并不能真正持久。所以,班主任应从学校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通过“问题式教学”的方法将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巧妙地融入占据大量时间的各学科课堂教学中,以通过问题调动学生思维,为之后基于思维运动的更高层级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会定期召开班级各学科教师教学研讨会,以贯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式教学的理念,同时帮助各学科教师搜寻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如对于语文学科,我则和班级语文教师在共同商讨了基于语文学科属性的批判性思维培育可行性和基本路径基础上,制定了大致如下的问题式教学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以作者观点为契机问题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批判性思维。
(2)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主题为契机问题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批判性思维。
(3)在课堂问答中,通过提问调动学生问题发现意识、问题思维能力,通过引导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个性化思想素质。
(4)多组织同学、师生间的交流探讨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汲取和整合基础上全面、深入、科学地形成批判性思维。
如此的策略将使得包括课堂在内的大部分教育活动均具有批判性思维培育的空间和潜力,对于学生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形成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因此深入持久的。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在他的《批判性思维》中曾说过:“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即一个人的思维和思想往往会与周围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发生不自觉的同化,而慢慢丢失了自我独立性,而这所丢失的便恰是一个人保持生命独立性的核心。因此,教师应真正站在“育人”的本职工作立场上,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守护珍贵的自我思想和意志,从而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并获得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銳.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2] 彭美琴.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09):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