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的学生在落笔行文前没有结构意识,要么缺少对全篇的统筹规划,要么过于雕琢局部,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断了后路,再也无法接续到下文去。如何解决作文表达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作文文脉不够畅通的问题?如何解决作文缺少逻辑结构的问题?这正是本文尝试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文章结构;文章之骨;文章推动
文章需要骨骼
笔者在体校任教多年,我关注初三语文作文教学时发现,写作文有困难的体育生在写作时经常存在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内容方面的困难,同学们不知道写什么素材,落笔前没有内容可以选择,另外即使有话可说,所写内容也过于陈旧。缺少积累不会选材可以通过阅读摘抄及审题立意训练等方式来解决。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半数学生在落笔前没有结构意识,随性的同学没有对全篇的统筹规划,完美主义者则过于雕琢局部,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断了后路,再也无法接续到下文去,这在初三训练考场作文时特别忌讳,反复斟酌局部的写法尤其不适合应用在考场环境中。那么如何解决作文表达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作文文脉不够畅通的问题?如何解决作文的逻辑结构问题?且注意下文。
论及文章结构时,有人认为“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只有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观点、材料串联、编织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1]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它与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观点是一致的。写文章如筑造大厦,文章的结构好似大厦中的框架结构,没有坚固结构支撑,房屋无法拔地而起,理至易明,毋庸赘述。是时候继续讨论一下文章结构了。
强调结构并不排斥文章之意,我们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是建立在以意为主的前提之下的。正如唐朝诗人杜牧所言“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2]文章的思想情怀当然是重中之重,然而如果缺乏结构意识,是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行文意图的。那么如何给学生强化结构意识呢?小作者下笔之前,应该首先明确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组成的,句群是句子的组合。那么句子之间如何生发、如何连接,就成了必须先着实解决的问题。
文章每个段落都有支撑起全段内容的关键词:句,称之曰文章之骨,对于文章骨骼塑造的强化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这可以把文章的脉络线条变得更加流畅。下面谈几点形成文章坚硬支撑的练习内容。
跨过思维停滞的河
权且提一提叙事类文章,因为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之上必须能够驾驭这类文章的写法。在这类文章中,有那么一类句子至关重要。会写那类句子就能写出下文,反之就束手无策,犹如砌墙不知置砖于何处。学生写着写着写不下去,思路停滞,要么过早结尾,封断行文后路;要么距离结尾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跨过那条河。这些都是“不会写这类句子”造成的现象。哪类句子呢?过渡句。举个例子来说,文章第一段是个引起下文的段落,那么学生是否会辨别他所写的开头的有效性?无论多么铺张华丽的开头,如果无法引出第二段,那我们都无法认为它是有效的文字。如果无效,如何引导学生把它改成有效的句子?那要问问作者他最想写的那些事件是什么,他的文章主题是什么。当学生很清楚他要围绕亲情友情赤子情等去渲染的时候,他在开头应该写什么内容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那就是开头要与自己表达的事件和情感有关。提示学生回过头关注第二段写的内容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已经完整,那么再提示学生假如第三段还要写一个同主题的故事,按照正常的口语逻辑,当我们向他人讲述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不把作文当成作文,当成说话可否?我们给他人讲趣闻的时候,我们是如何说话的?我们可能会先说“有件事真地很搞笑啊”,那么这句便是那个引起下文的句子了。如何说话就如何写在纸上。具体而言,这又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一个文章推动的问题。
文章滚动向前
如何推着文章向前滚动?学生需要明确具体的策略。像方才我们所说学生已经讲完第一个故事,如何把第二件事和第一件事连接起来呢?我们不得不让学生记住并使用常见的表达起承转合的词、短语等等,比如“以上”“接下来”“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及各种关系的关联词的固定搭配。这是针对文字基础极其薄弱的作文困难生我所给出的文章之骨。后续的作文升级训练中,我们不妨让学生从时间、语体色彩等角度去滚动文章内容。常见的时间春夏秋冬、晨昏早晚、多年前的一天等等,这都是常见的时间范式。那么可否把常见的时间范式改动一下形式呢?比如借助所背诵的古诗文来表现时间。这个训练点可以与环境描写出现的时机相结合一起练习.另外,我提到语体色彩也可以形成文章之骨,我的意思是说,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他们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可以用在一个自然段中构成内容方面的对比关系,并以此来造就一个丰满的段落内容。
掌控全局的思考者
上文强调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圈定故事、主题,点化古诗文形成环境描写,除此之外,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来看,成就一篇文章需要多少个事例,如何确定详略,如何运用多感官进行细腻描写,如何插叙,如何衬托,如何铺垫,如何照应,如何设置悬念,这都是动笔之前必须掌握的技巧。文章的详略,同学们容易掌握。在课堂上我和学生曾对手头所遇到的叙事类散文做过不完全统计,学生已经清楚要成就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作者大约需要积累三到七件事。我们把这个数字具体化一些,只是为了让没有太多文字积累的体育生容易操作,这个数字是概数。当学生观察到每件事作者所用笔墨不同,他们便有了详略意识,加之模仿训练,文章的详略就很容易确定了。至于文章中的插叙,只要保持在同一主题之下,回忆一下过去便趋向解决。那么,最要在动笔之前在草稿纸上或在腹稿上计划好的是什么呢?小作者们清楚吗?他们不得不明确哪里铺垫,哪里衬托,如何设置悬念最好在动笔前谋划清楚。这些都布局清晰了,再动手写出来,会增加引人入胜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自我表达容易水到渠成。总之,增强同学们的结构布局意识并加以有意识地日常训练,有助于他们解决行文思路不畅通的问题,对干瘪文章也会有丰富其内容的作用。没有骨骼的文章难以安身立命,有骨骼的文章可能鹤立鸡群。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提及文章之骨的重要性,学生将会非常清楚,与其写断后路饱受折磨,不如动笔之前享受谋划之苦。
参考文献:
[1]张振智.文章中的逻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59.
[2]樊川文集(卷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4-195.
作者简介:李玖鸿(1981.11-),女,漢,祖籍吉林,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语文中级,单位: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研究方向:汉语教学。
关键词:文章结构;文章之骨;文章推动
文章需要骨骼
笔者在体校任教多年,我关注初三语文作文教学时发现,写作文有困难的体育生在写作时经常存在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内容方面的困难,同学们不知道写什么素材,落笔前没有内容可以选择,另外即使有话可说,所写内容也过于陈旧。缺少积累不会选材可以通过阅读摘抄及审题立意训练等方式来解决。本文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半数学生在落笔前没有结构意识,随性的同学没有对全篇的统筹规划,完美主义者则过于雕琢局部,结果写着写着就写断了后路,再也无法接续到下文去,这在初三训练考场作文时特别忌讳,反复斟酌局部的写法尤其不适合应用在考场环境中。那么如何解决作文表达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作文文脉不够畅通的问题?如何解决作文的逻辑结构问题?且注意下文。
论及文章结构时,有人认为“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骼。只有具备了坚实匀称的骨骼,血肉和灵魂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只有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观点、材料串联、编织起来,使文章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1]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它与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观点是一致的。写文章如筑造大厦,文章的结构好似大厦中的框架结构,没有坚固结构支撑,房屋无法拔地而起,理至易明,毋庸赘述。是时候继续讨论一下文章结构了。
强调结构并不排斥文章之意,我们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是建立在以意为主的前提之下的。正如唐朝诗人杜牧所言“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2]文章的思想情怀当然是重中之重,然而如果缺乏结构意识,是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行文意图的。那么如何给学生强化结构意识呢?小作者下笔之前,应该首先明确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组成的,句群是句子的组合。那么句子之间如何生发、如何连接,就成了必须先着实解决的问题。
文章每个段落都有支撑起全段内容的关键词:句,称之曰文章之骨,对于文章骨骼塑造的强化训练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这可以把文章的脉络线条变得更加流畅。下面谈几点形成文章坚硬支撑的练习内容。
跨过思维停滞的河
权且提一提叙事类文章,因为初三阶段的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之上必须能够驾驭这类文章的写法。在这类文章中,有那么一类句子至关重要。会写那类句子就能写出下文,反之就束手无策,犹如砌墙不知置砖于何处。学生写着写着写不下去,思路停滞,要么过早结尾,封断行文后路;要么距离结尾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跨过那条河。这些都是“不会写这类句子”造成的现象。哪类句子呢?过渡句。举个例子来说,文章第一段是个引起下文的段落,那么学生是否会辨别他所写的开头的有效性?无论多么铺张华丽的开头,如果无法引出第二段,那我们都无法认为它是有效的文字。如果无效,如何引导学生把它改成有效的句子?那要问问作者他最想写的那些事件是什么,他的文章主题是什么。当学生很清楚他要围绕亲情友情赤子情等去渲染的时候,他在开头应该写什么内容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那就是开头要与自己表达的事件和情感有关。提示学生回过头关注第二段写的内容是否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已经完整,那么再提示学生假如第三段还要写一个同主题的故事,按照正常的口语逻辑,当我们向他人讲述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如何引起他人的注意?我给学生的建议是不把作文当成作文,当成说话可否?我们给他人讲趣闻的时候,我们是如何说话的?我们可能会先说“有件事真地很搞笑啊”,那么这句便是那个引起下文的句子了。如何说话就如何写在纸上。具体而言,这又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一个文章推动的问题。
文章滚动向前
如何推着文章向前滚动?学生需要明确具体的策略。像方才我们所说学生已经讲完第一个故事,如何把第二件事和第一件事连接起来呢?我们不得不让学生记住并使用常见的表达起承转合的词、短语等等,比如“以上”“接下来”“首先”“然后”“接着”“最后”及各种关系的关联词的固定搭配。这是针对文字基础极其薄弱的作文困难生我所给出的文章之骨。后续的作文升级训练中,我们不妨让学生从时间、语体色彩等角度去滚动文章内容。常见的时间春夏秋冬、晨昏早晚、多年前的一天等等,这都是常见的时间范式。那么可否把常见的时间范式改动一下形式呢?比如借助所背诵的古诗文来表现时间。这个训练点可以与环境描写出现的时机相结合一起练习.另外,我提到语体色彩也可以形成文章之骨,我的意思是说,不同语体色彩的词语他们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可以用在一个自然段中构成内容方面的对比关系,并以此来造就一个丰满的段落内容。
掌控全局的思考者
上文强调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圈定故事、主题,点化古诗文形成环境描写,除此之外,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来看,成就一篇文章需要多少个事例,如何确定详略,如何运用多感官进行细腻描写,如何插叙,如何衬托,如何铺垫,如何照应,如何设置悬念,这都是动笔之前必须掌握的技巧。文章的详略,同学们容易掌握。在课堂上我和学生曾对手头所遇到的叙事类散文做过不完全统计,学生已经清楚要成就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作者大约需要积累三到七件事。我们把这个数字具体化一些,只是为了让没有太多文字积累的体育生容易操作,这个数字是概数。当学生观察到每件事作者所用笔墨不同,他们便有了详略意识,加之模仿训练,文章的详略就很容易确定了。至于文章中的插叙,只要保持在同一主题之下,回忆一下过去便趋向解决。那么,最要在动笔之前在草稿纸上或在腹稿上计划好的是什么呢?小作者们清楚吗?他们不得不明确哪里铺垫,哪里衬托,如何设置悬念最好在动笔前谋划清楚。这些都布局清晰了,再动手写出来,会增加引人入胜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自我表达容易水到渠成。总之,增强同学们的结构布局意识并加以有意识地日常训练,有助于他们解决行文思路不畅通的问题,对干瘪文章也会有丰富其内容的作用。没有骨骼的文章难以安身立命,有骨骼的文章可能鹤立鸡群。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提及文章之骨的重要性,学生将会非常清楚,与其写断后路饱受折磨,不如动笔之前享受谋划之苦。
参考文献:
[1]张振智.文章中的逻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59.
[2]樊川文集(卷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4-195.
作者简介:李玖鸿(1981.11-),女,漢,祖籍吉林,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学语文中级,单位:广东省青少年竞技体育学校,研究方向: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