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既然“生本课堂”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只注重知识传输,不注重知识运用与反馈的倾向,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获得知识创设情境,导演活动。因此,与其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如说是教学方案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者。
一、孕育“生本课堂”的要求与必然性
许多国外中小学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示范。以英国的中学课堂为例,虽然一堂课的时间是60分钟,但是绝大部分教师讲课的时间都不超过20分钟,学生有40分钟的时间来思考,甚至是展示他们一堂课所学到的东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
在国内,不少学校也经历着或经历过“痛苦”的课程改革。在河南洛阳某高级中学的听课观摩学习中,笔者就发现他们的课程改革同样经历过一个对抗传统、转变传统、诞生新兴事物的过程。但是,全校师生在校长的坚持与鼓励下最终坚持了下来。最重要的是,打造“生本课堂”这个事情,绝不只是一个学校某个班级作为创新试点来进行操作的,只有全体师生,全年级乃至全校师生,一鼓作气,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
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适合发展需要的最终都将代替不适应发展的旧事物,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手里没有一些新的设备,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而现代教育技术,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和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手段。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益处
1. 直观易接受
一般来说,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容易得多。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小学生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如果教师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加与减的概念。中学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冲击。这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既能衔接前后知识,又能保持课堂的完整性,并且学生也能参与其中,起到实战实用的效果。
2. 快捷有兴趣
教师以动态显示的方式,一步步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新课的梳理过程,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提高了学生认知新知识的速度。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对新课或案例的兴趣,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可以适当挑选有价值的图片与声像文件,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测评可操练
现代教育技术有许多优化练习与评估软件,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作业测评方面,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单纯的评价或打分,电子评价系统可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的平台,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打造“生本课堂”的帮助
第一,在课前。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出学生的作业,让其他学生参与评论,既检查了作业,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讨论作业的过程中还能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这一过程可以由学生每天轮流操作,使得点评作业不再只是教师的事,不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评价结果更民主、更有说服力。
第二,在课中。在传统授课中,当教师要展示一些动态的事物时,往往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来表现。如果是教学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教师往往需要借助工具,画好几次图,才能让学生明白解题的过程。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把精力放在优化学习过程上,省去了板书时间,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第三,在课后。课后一般涉及两点:一是学生的自评及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二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答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把评价课堂的权力还给学生。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国外中学的做法,设置自我测评表,简要说明这次的作业情况是否有进步及感想。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软件和网络支持,师生双方通过系统的“交流区”,实现了一对一和多对一的交流,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四、实施生本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少教师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一堂课只是chalk and talk。因为教师怕遗漏任何知识点,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填满”,最终“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因此,教师不能总抱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态度,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学生。
其次,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教师切忌过分依赖和滥用,因为过分依赖多媒体传递的动感与直观图形会形成思维惰性。学生通过形象材料进行学习,追求的是思维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起到帮助、协助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让课堂成为以突显某位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而大肆展示其成果的舞台。
最后,一些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愿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解决课堂任务。这时,教师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可能是最恰当的解决办法。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有难有易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才能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案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五、总结
打造“生本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是与国际教学接轨的要求,也是让现在个性突出、激情四溢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必要途径。事实表明,教师如果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这也正是“生本课堂”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为“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内在要求。
课堂改革正在发生,innovation is on the way!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张韵君.“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一、孕育“生本课堂”的要求与必然性
许多国外中小学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示范。以英国的中学课堂为例,虽然一堂课的时间是60分钟,但是绝大部分教师讲课的时间都不超过20分钟,学生有40分钟的时间来思考,甚至是展示他们一堂课所学到的东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
在国内,不少学校也经历着或经历过“痛苦”的课程改革。在河南洛阳某高级中学的听课观摩学习中,笔者就发现他们的课程改革同样经历过一个对抗传统、转变传统、诞生新兴事物的过程。但是,全校师生在校长的坚持与鼓励下最终坚持了下来。最重要的是,打造“生本课堂”这个事情,绝不只是一个学校某个班级作为创新试点来进行操作的,只有全体师生,全年级乃至全校师生,一鼓作气,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
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切适合发展需要的最终都将代替不适应发展的旧事物,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手里没有一些新的设备,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而现代教育技术,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和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手段。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益处
1. 直观易接受
一般来说,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容易得多。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小学生对数字的概念很模糊,如果教师利用实物演示,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加与减的概念。中学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冲击。这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既能衔接前后知识,又能保持课堂的完整性,并且学生也能参与其中,起到实战实用的效果。
2. 快捷有兴趣
教师以动态显示的方式,一步步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新课的梳理过程,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提高了学生认知新知识的速度。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对新课或案例的兴趣,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可以适当挑选有价值的图片与声像文件,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测评可操练
现代教育技术有许多优化练习与评估软件,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作业测评方面,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只是单纯的评价或打分,电子评价系统可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也就是说,通过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的平台,不仅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打造“生本课堂”的帮助
第一,在课前。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出学生的作业,让其他学生参与评论,既检查了作业,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讨论作业的过程中还能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这一过程可以由学生每天轮流操作,使得点评作业不再只是教师的事,不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评价结果更民主、更有说服力。
第二,在课中。在传统授课中,当教师要展示一些动态的事物时,往往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来表现。如果是教学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教师往往需要借助工具,画好几次图,才能让学生明白解题的过程。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把精力放在优化学习过程上,省去了板书时间,在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时间。
第三,在课后。课后一般涉及两点:一是学生的自评及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二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答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把评价课堂的权力还给学生。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国外中学的做法,设置自我测评表,简要说明这次的作业情况是否有进步及感想。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软件和网络支持,师生双方通过系统的“交流区”,实现了一对一和多对一的交流,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
四、实施生本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少教师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一堂课只是chalk and talk。因为教师怕遗漏任何知识点,以至于学生的思维空间都被教师的指导“填满”,最终“勤教师教出了笨学生”。因此,教师不能总抱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态度,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舍得把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学生。
其次,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面,教师切忌过分依赖和滥用,因为过分依赖多媒体传递的动感与直观图形会形成思维惰性。学生通过形象材料进行学习,追求的是思维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起到帮助、协助和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让课堂成为以突显某位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而大肆展示其成果的舞台。
最后,一些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愿参与到团队合作中来解决课堂任务。这时,教师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可能是最恰当的解决办法。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有难有易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才能设计有梯度的学习案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五、总结
打造“生本课堂”是时代的要求,是与国际教学接轨的要求,也是让现在个性突出、激情四溢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必要途径。事实表明,教师如果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这也正是“生本课堂”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为“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内在要求。
课堂改革正在发生,innovation is on the way!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张韵君.“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