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新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启动和逐步展开,各种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来,已使我校的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笔者在所带的初中物理课上也初尝了这一改革带来喜悦,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如何使使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对策: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两极分化学生的形成发生在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的八年级电学部分。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觉得是"苦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重视兴趣激发。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他们最初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抱有很大的信心,这是学生学好物理,教师教好物理的有利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学习用具、物品,做些小实验。例如:在"串联和并联"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除了课堂上让学生上台做探究实验外,还让学生利用家里的灯泡和开关进行串并联电路实验,让他们知道身边处处有物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难学"变"易学"。
  (2)实施分层教学。我校初中学生生源复杂,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对学习的认识、态度和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即使八年级阶段物理作为起始课,似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文化积淀"的问题,客观上也存在有不平衡性。这在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就逐渐暴露出来。为此,笔者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从备课、课堂提问、课堂训练、作业布置上,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如在练习册作业的布置上,笔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直接应用概念、规律解答的基础题;第二类是简单的综合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难度的提高题。笔者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完成第一类题目,选做第二类题;中等生完成一、二类题,选做第三类题;优秀生完成所有作业题。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抄作业的现象,也很好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使学生由"苦学"变成"乐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教师如何调节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许多学生还不善于合作学习的情况下,笔者考虑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把学习优秀的与学习困难的学生搭配,把动手能力强的和动手能力弱的搭配,指导学生参与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转向合作,这样,逐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步骤,克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意义的猜测。
  其次,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张""驰"尺度。笔者认为,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准备阶段,笔者基本估计到了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笔者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笔者就好像"指南针",使学生辨清方向;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笔者就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陷入学習困境时,笔者就成为"领头人"和学生一道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笔者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如何进行探究实验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式,是要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虽然无法实现人人动手探究,但是不要轻易放弃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尝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考虑由一组学生上讲台探究,其余同学观察、评论、场外指导或出主意,下次上课或其他实验可再换另一组同学上台,例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此法。此外,笔者还引导学生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只要学生有探究的积极性就完全可能在课外去做他们有兴趣又能做的事。笔者认为作为课堂探究的延伸,活动课、兴趣小组活动、小制作、小发明等都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弥补因客观原因带来的探究实验不足。
  四、如何提高学生提问能力
  1.我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都不太爱发言,更不说能提出问题了,而探究教学就是要学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上课时,尽量营造学生敢问的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意识。笔者在备课时用心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情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此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注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探索,在交流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
  2.培养学生好问习惯。主要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利用学生好奇心入手。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的年龄,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心理基础。好奇心又是他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弄清它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是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已有的探究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探索性,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尽可能多自制些直观教具,以便学生动手操作与观察。这些都会大大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并能引出探究行为,提出问题。当然适时传授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也很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观察习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教师、同学或其它渠道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新课改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从形式上才刚刚起步,从内容上才开始尝试,但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还需要深入理解和再认识,更需要加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冷静地进行反思,以期少走弯路。笔者坚信我们一定会逐渐将新改的理想变成现实。
其他文献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正一点点地改变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能满足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
期刊
现在的社会:信息、知识飞速发展,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特征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素质培养中创新素质尤为重要,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化学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创新的多样性和考试的统一性、创新的开放性和原有的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当前迫切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创新素质的内涵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越来越面向于全体学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挖掘。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推行對我们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教学模式,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发展的新步伐,这样才能够积极地应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关键词:高中化学 观念 新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
[目的] 以广西原发性肝癌为例,探讨疾病空间数据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以及疾病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疾病空间数据特性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在疾病空间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是日益发达。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使得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进而广大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也是日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可以使学生们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使学生们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能够有所收益。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教育中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给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问题 看法  信息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针对当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的个体差异过于明显的状况,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改革。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了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网络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旨在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等融合在一体,以此达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实现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教学模式 能力培养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所谓整合指一
摘要:自动化制造系统(FMS)系指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的制造系统。目前所谈及的FMS通常是指在批量切削加工中以先进的自动化和高水平的自动化为目标的制造系统。  关键词:制造规模 关键技术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对产品多样化、低制造成本及短制造周期等需求日趋迫切,FMS发展颇为迅速,并且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机械与控制设备的发展。  一、自动化机械制造规模  按规模大小FMS可分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