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知识本质 尊重知识规律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M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识背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学习乘法口诀求商之后,通过文具店(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和花园(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两节内容认识了“倍”.低年级小学生刚接触到“倍”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因此如何解决与“倍”数有关的应用题成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解决策略
  如何区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知道一个数,它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另一个数是多少”这三类有关倍数问题的应用题?如何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选择正确的算法?也就是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深入探究我发现:把握乘除法意义的本质,尊重知识规律,把乘除法“意义”与“倍”的概念有效结合可以达到整体把握、立足本质、化难为易、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一)充分利用教材,准确把握基础知识,重视乘、除法意义建模思想的形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化,靠生活来理解数学.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问题.由于只学习了加法,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乘法的意义就是: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虽然分的物品不同,分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不同,以及分的方法不同,在分的过程中还出现分不尽的情况,但都是将整体分成若干相等部分的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情景中,体会到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每份都同样多.体会除法的意义就是“平均分”,每份都同样多.既然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从而建立起除法的问题模型.
  (二)用 “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建立“倍”的表象认识,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1.通过“摆一摆”引入“倍”,形成“倍”的表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对概念的获得会通过外部操作,实行内外互促,提供感性认识作为理解的基础.低年级小学生刚接触到“倍”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是相当抽象的,在教学中,我选择贴近学生的操作在黑板上摆圆片,增强了简单情景创设的动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概念的先前储备.学生接受“倍”概念自然有效.
  2.经历“倍”的形成过程,感知“倍”的含义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建议学生把1倍量用一个集合圈表示,几倍量就圈几个集合圈.帮助学生建立视觉印象.通过让学生照样子摆一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的倍数关系,使得学生内在的概念印象变得扎实而深刻.比如下面的这个操作:
  活动:第一步,在黑板上先摆3个红圆片.
  第二步,摆黄圆片,摆和红圆片同样多的一份黄圆片.
  第三步,老师再在黄圆片后面摆3个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第一行:●●●
  第二行:○○○ ○○○
  教师在操作的同时,很清晰地摆出了3个3、4个3、5个3,学生从起始的2个3到3个3、4个3、5个3,“份”的痕迹十分明显,表象十分清晰.通过让学生移一移、说一说、圈一圈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感知“倍”的内涵,从起初“1份数不变,几份数变化”引起“倍数变化”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推进,让学生不断地在变与不变的比较过程中,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刻.
  三、探究“倍”数概念的本质内容,分析比较量和标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理性思维
  经过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遇到倍数应用题的,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找条件中的比较量和标准量自主探索解题规律.如:
  (1)白兔有8只,黑兔的只数相当于白兔的3倍,黑兔有多少只?
  (2)白兔有8只,黑兔有24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3)黑兔有24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白兔有多少只?
  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是从感知向理性发展,“直观感受——动手操作——分析比较量(几份数)和标准量(1份数)的关系”就是在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决“倍数”应用题的方法.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可以变得简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奥秘.从把握基础知识、尊重知识规律入手,把乘除法意义与倍数概念紧密结合,感受到学科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会给予教師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多智慧的生成.课堂可以呈现快乐,可以变成师生共同的享受!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层次和知识的认知过程,提出一种新型网络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育;互动式;线性代数  一、背 景  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交流的平台延伸到互联網上,QQ、微博、各种论坛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教育形式上不能仅依托于课堂,开发多种多样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必然.在教育部的号召下,许多高校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其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各方面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认知能力较差,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因此,需要教师打造一个简单高效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中存在着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这
【摘要】微分中值定理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大连海事大学近十年的考研试题,讨论了微分中值定理的题型及每种题型的求解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得出大连海事大学考研试题在微分中值定理方面的出题规律.  【关键词】中值定理;应用;考研试题;大连海事  一、引言  人们对微分中值定理的研究,从微积分建立之时就开始了,它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从分散到系统,随着不断的发展,它的应用也日趋重要.现在许多高
【摘要】 本文构造一个二维Boussinesq方程组的光滑解,其涡量符合双指数增长的形式.Boussinesq方程描述的是流体在有热对流的情况下,流体的速度和温度的演化情况,这组方程是大气洋流等领域的基本方程.于是对这个方程的研究便有很多,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便是局部光滑解可否延拓为全局光滑解,也就是局部光滑解可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丧失光滑性.例如,温度梯度或者速度在某时间是无穷的以至于不能光滑的延
【摘要】本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以“课前探究活动”为核心变量,探讨了是否开展课前探究活动对学生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一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课前探究活动,利于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与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课前探究  “自行车里的数学”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的内容,“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学生自
【摘要】在“认识面积”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以此帮助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地理解面积本质含义.但是,笔者在教学中执迷于“比较面积大小”的教学误区中,经过多次磨课,几番研究,最终实践出真知.笔者摸索出让学生“感受物体表面—比较面积大小—感悟面积自身大小”这样的经历过程,从而理解面积的内涵.与此同时,这也是一节对学校课题“让学”课堂的深入改革的一节代表性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认
【摘要】本文通过课堂观察活动,基于课堂学习事实,分析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探索教与学的基本规律,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效借鉴,也对自己的教学给予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学习事实;课堂观察;教与学  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本文通过课堂观察一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想一想,摆一摆”,从中发现数学课堂中教师的
【摘要】根据费马猜想等式Xn Yn=Zn成立时X,Y,Z三整數奇偶性的要求,对其中的两数进行一个对称性的设值(如X=a-d,Z=a d),根据二项式定理展开其N次方,合并同类项,研究发现,除n=1及n=2外,合并后多项式的内在特征性使其不能表示为某一整数的N次方,继而证明,当整数n>2时,Xn Yn=Zn无正整数解,从而提出了一种费马猜想的初等数学证明方法,提示对于费马猜想来说,可能确实存在一种费
【摘要】我们评价一堂“学讲”课上的效果可能有一系列的标准.就小学数学课而言,在这一系列标准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重要指标.小学数学“学讲”课堂要让学生乐在其中,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讲”课堂;课堂参与;激发策略  数学是一门可以激发学生深层次思维的学科.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要想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就要给学
【摘要】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需要各方面综合作用,尽管国内外有不少学者针对教育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做了大量的令人信服的研究工作,但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的培养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就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四个方面——“课程设置方面”“面授课理论学习方面”“教育见习实践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探讨,以及探索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开放教育;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