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表明,将科学想象与推理相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与概括能力,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质疑,敢于创新。而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物理知识通过实践在概念和规律建立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相关的思维障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排除其障碍,重视对问题的分析,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从而带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文章针对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一些常见的思维障碍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障碍;分析;策略
一、 引言
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思维障碍,成因有潜移默化的生活理念、以偏概全、混淆相近的物理概念等。教师看见学生产生这些思维障碍时,要主动寻求解決办法,不能采取大量的练习题来解决,可以使用典型习题进行教学,有针对性的排除学生所产生的思维障碍,在其关键点上进行指导与引领,从而突破思维障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分析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
本校学生来源于乡村,大多数的初中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严重缺少物理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条理性。物理学科的概念和规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还有延伸的概念与规律。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才初步发展,不能全面地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死记硬背物理公式,没有很好地运用已知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并且依赖的经生活验判断问题,这样很容易出现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浮力”课程之前,均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过与其相关的现象,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体积、形状以及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对于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理念,教师应需运用物理知识来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科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浮力”习题的过程中,由于浮力涉及多个因素,比如ρ液、ρ物、m排、m物、V排、V物、G物、G排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因此产生了思维障碍的出现。
三、 浮力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障碍
(一)潜移默化的生活理念
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理念的潜移默化,认为物体上浮是由于水的浮力较大,物体下沉是由于水的浮力较小,甚至还会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是由于此物体受到的重力较大。
【例1】 小红把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铅块一起浸入到水池里,松开手之后,木块上浮,铅块下沉,小红在松开手之前受到浮力较大的是哪个物体( )
A. 木块B. 铅块
C. 同样大D. 不能确定
解析:部分学生会选择A、B选项,是由于产生了思维障碍无法理解物体之间的浮沉条件,本能地认为物体之所以能够浮起来,是由于物体受到的浮力较大,并且形成潜移默化的生活理念。因此教师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未知量和已知量的概念,若想比较物体之间的浮力大小,关键在于将两者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进行比较,所以应该选择C选项。
(二)以偏概全
部分学生很难理解V排与V物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以为V物大,所以F浮也一定大。
【例2】 如表1所示有关物质的密度,将干松木与石蜡块分别放入足量的酒精、水中,在静止之后,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 如两者体积相同,放进酒精中,静止之后干松木块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如两者体积相同,放进水中,静止之后所受浮力相同
C. 如两者质量相同,放进酒精中,静止之后石蜡块受到的浮力较大
D. 如两者质量相同,放进水中,静止之后所受浮力相同
解析:由于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学生容易选择A、B选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对F浮=ρ液gV排中V排公式的确切含义进行理解。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才会有V排=V物,其他情况下V排和V物均不相等。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密度关系:ρ干松木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障碍;分析;策略
一、 引言
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思维障碍,成因有潜移默化的生活理念、以偏概全、混淆相近的物理概念等。教师看见学生产生这些思维障碍时,要主动寻求解決办法,不能采取大量的练习题来解决,可以使用典型习题进行教学,有针对性的排除学生所产生的思维障碍,在其关键点上进行指导与引领,从而突破思维障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分析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
本校学生来源于乡村,大多数的初中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严重缺少物理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与条理性。物理学科的概念和规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还有延伸的概念与规律。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才初步发展,不能全面地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死记硬背物理公式,没有很好地运用已知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并且依赖的经生活验判断问题,这样很容易出现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浮力”课程之前,均在实际生活中观察过与其相关的现象,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体积、形状以及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对于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理念,教师应需运用物理知识来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科学理念。
教师在教学“浮力”习题的过程中,由于浮力涉及多个因素,比如ρ液、ρ物、m排、m物、V排、V物、G物、G排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做题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因此产生了思维障碍的出现。
三、 浮力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障碍
(一)潜移默化的生活理念
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理念的潜移默化,认为物体上浮是由于水的浮力较大,物体下沉是由于水的浮力较小,甚至还会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是由于此物体受到的重力较大。
【例1】 小红把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铅块一起浸入到水池里,松开手之后,木块上浮,铅块下沉,小红在松开手之前受到浮力较大的是哪个物体( )
A. 木块B. 铅块
C. 同样大D. 不能确定
解析:部分学生会选择A、B选项,是由于产生了思维障碍无法理解物体之间的浮沉条件,本能地认为物体之所以能够浮起来,是由于物体受到的浮力较大,并且形成潜移默化的生活理念。因此教师应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未知量和已知量的概念,若想比较物体之间的浮力大小,关键在于将两者排开的液体体积大小进行比较,所以应该选择C选项。
(二)以偏概全
部分学生很难理解V排与V物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以为V物大,所以F浮也一定大。
【例2】 如表1所示有关物质的密度,将干松木与石蜡块分别放入足量的酒精、水中,在静止之后,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A. 如两者体积相同,放进酒精中,静止之后干松木块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如两者体积相同,放进水中,静止之后所受浮力相同
C. 如两者质量相同,放进酒精中,静止之后石蜡块受到的浮力较大
D. 如两者质量相同,放进水中,静止之后所受浮力相同
解析:由于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学生容易选择A、B选项,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对F浮=ρ液gV排中V排公式的确切含义进行理解。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才会有V排=V物,其他情况下V排和V物均不相等。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密度关系:ρ干松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