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情书》中的“镜像”谈自恋与他恋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情书》一直以来被奉为爱情片的经典,其巧妙的构思和唯美的画面常被人们分析与讨论,尤其电影中两个相同的名字和两张相同的脸庞的构思是本片的巧思亮点。戴锦华在其《电影批评》中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电影《情书》进行了分析,认为《情书》是一部关于“自恋”的电影,而本文则同样运用“镜像理论”试从人物间的镜像关系角度,来论证这是一部关于“他恋”的电影。
  【关键词】《情书》;“镜像”;自恋;他恋
  电影《情书》是岩井俊二的代表作之一,《情书》以平行叙事的手法,巧妙的设计了两张相同的面孔,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向人们展现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片中两张相同面孔的设定形成了一种“镜像”关系,而这种“镜像”关系虽然看似是一场关于“自恋”的隐喻,而实际上这种“镜像”关系是对“他恋”的印证。
  一、拉康的“镜像理论”概述
  1949年拉康在苏黎世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阶段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构成与本质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拉康认为,人类的自我认识始于婴儿对自己镜中影像的认同。“从他六个月到十八个月期间才达到生存史上第一个重要转折点——“镜像阶段”。这一期间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形象并‘认出了自己’……这是主体形成的开始。”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但与此同时,又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的对立,婴儿所指认的自我是镜中的影像,将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
  对于意识和思想都不成熟的婴儿来说,镜中影像始终是一个“他者”的存在,对镜中影像的迷恋其实是婴儿的自恋认同。在伴随着“他者”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构成了人们对理想自我的想象,由此产生了“自恋”和“自卑”两种心理趋向。显然,在镜像阶段之后,随着思想和自我意识的成熟,镜中影像与自我真正的合为一体,但镜中影像与自我依然构成对理想自我的想象,某种意义上讲,镜中影像依然作为一个“他者”形象对人们产生或自恋或自卑的心理趋向起到影响。
  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比起镜中影像,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更大影响的是真实“他者”注视下形成的自我镜像,即他人眼中的自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如同一面镜子一样,他人注视下形成的自我镜像与自我之间的差异再次构成了对于理想自我的想象,“主体与它的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的是人类个体一种孜孜以求的永久趋向,这种趋向引导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会追求并培育一种理想自我的、想象的完整性”。如果在“他者”注视下形成的自我镜像得以完满,则自我更趋向自恋的心理;反之,则在无法到达理想自我的现实中趋向自卑心理。
  二、渡边博子在“镜像关系”中自卑的“他恋”
  戴锦华在《电影批评》中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情书》,并得出“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始终可以视为一个拉康意义上的自我寓言,其中讲述着一个人和一面镜的故事”的结论。在这一结论上,第一个分析的是渡边博子,戴锦华认为:“她拒绝遗忘,也无法遗忘。这无疑是一份不能忘记的忠贞的爱情,但从精神分析的视野来看,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强烈的自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人们坠入情网,感到自己深深地爱恋着对方的同时,人们也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切、沉醉的爱;同时,恋爱中人在爱人那里获得的正是某种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更好的镜子了。”由此,戴锦华便认为渡边博子的爱实际上是自恋。
  对于戴锦华的观点,笔者并不认同。首先,渡边博子“感到深深地爱恋着对方”并不能“在爱人那里获得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这一点从博子的陈述中便可知,男藤井树虽说对她是一见钟情,但始终没有真正表白过,甚至连结婚也是博子先提的。在友人的回忆中,男藤井树生前的最后时刻唱着松田圣子的歌:“我的爱随风而去……”一个即将新婚的男人,唱的却是爱已逝去的伤歌。显然,博子与男藤井树之间的爱情是不对等的,博子深爱着男藤井树,男藤井树却不然,那么,博子如何从一个并不深爱自己的爱人那里获得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呢?其次,随着影片的发展,博子也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不过是女藤井树的镜像,如戴锦华所说“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更好的镜子了”,也就是说如果男藤井树对博子的爱形成一面镜,而镜中所要呈现的能让博子形成自恋的镜像就一定是博子的理想自我,而事实上,在男藤井树的目光中所呈现的是女藤井树镜像的投射,那么,“恋人的目光”这面镜对于博子不但不能使其得到完满理想自我的镜像,进而形成自恋的心理趋向;相反,自己是女藤井树的镜像的事实对于博子的打击,则更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趋向,从她拿着相册追问男藤井树的母亲问:“我们像不像?”便可以看出,对于这份爱的怀疑让博子变得更加自卑,因为属于博子的这段“他恋”最终让博子变成了可怜的替代品。
  三、藤井树在“镜像关系”中隐含的“他恋”
  戴锦华在分析男藤井树时认为:“‘藤井树爱藤井树’的故事,是另一次自恋的投影,是少年树对少女树——这个与自己分享同一能指的异性的、扩张的自恋。”对此,戴锦华还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纳喀索斯和厄科的故事,并指出“博子所在的位置,是厄科的位置。她和她的爱,只是一则旧日恋情的回声”。那么,对应纳喀索斯和厄科的故事来看,厄科深爱着纳喀索斯,则纳喀索斯所对应的就是男藤井树,由此推出,女藤井树对应的是代表着男藤井树的纳喀索斯所深爱着的水中自己的倒影。纳喀索斯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个“镜像关系”,纳喀索斯对水中倒影的迷恋是一种深深的自恋。然而,这里用纳喀索斯的故事来证明男藤井树的爱恋其实是一种自恋显然是不恰当的。
  首先,影片中唯一构成镜像关系的是女藤井树和渡边博子,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之间并不构成镜像关系,他们只是拥有相同的名字。相同的名字最初引发的是好奇和关注,男藤井树也是在好奇中不断地关注着女藤井树,最后形成了对女藤井树的爱恋,即“他恋”。其次,在镜像理论中,“他者”注视下形成的自我镜像如果得以完满,便达到理想自我形成自恋。这里的关键词是“注视”,然而在影片中,女藤井树的“注视”对于男藤井树来说一直处于未感知到的状态,所以,男藤井树自然也没有办法在女藤井树的“注视”下形成完满的自我镜像从而产生自恋的心理趋向;相反,也正是因为这份“注视”未被感知,男藤井树对女藤井树的爱恋才无奈地变成暗恋,即没有结果的“他恋”。
  最后,对于女藤井树的自恋,戴锦华强调的是女藤井树的“视而不见”,戴锦华认为:“树(女)不仅仅是在与博子相遇的时刻视而不见,她始终是‘视而不见’的。”一个真正对他人都视而不见的人,确实可以认为她是一个自恋的人,因为他人都不足以吸引她的目光。但从影片中女藤井树清晰的回忆来看,她对男藤井树并不是视而不见的,她甚至也曾关注过男藤井树,比如在图书馆时对男藤井树的凝视,还有在男藤井树比赛时,女藤井树对准男藤井树快速摁下的镜头,这些无疑都证明男藤井树已经闯进女藤井树的视野,女藤井树对男藤井树并不是视而不见的,只是这份关注不足以让女藤井树确认这是一份爱恋。在影片的结尾,我们也可以看出导演心中对这份感情的心理倾向,当女藤井树终于拿到了曾经被爱过的证明时,几乎夺眶而出的眼泪也表面了女藤井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其实是对 “他恋”完整画上的一个句号。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戴锦华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情书》并得出“这则似乎淡泊而迷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是一则没有爱情的故事”的结论是有些牵强的。电影《情书》虽然运用了镜像理论来设定角色,这种巧妙的设定丰富了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但电影中角色间的镜像关系并不是戴锦华所说的“自恋”,相反,人物间的镜像关系使人物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自我,同时也明确的印证了人物间的“他恋”关系。这部拥有两个相同名字和两张相同面孔的电影,也因此在观众的心中奠定了其作为“经典爱情电影”的地位。(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①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②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③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学术交流杂志,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书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以及审美方式;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整个世界绘画界也独具体系。笔墨与气韵是我国传统美学中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征。笔墨是艺术表现的手段,它不仅仅是绘画功底的体现,更体现出画者的品格和感情。气韵作为中国画的最高标准,都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两者关系微妙,更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中国画;笔
期刊
【摘 要】作为美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多是针对种族、文化、社会以及环境问题的探讨,对于当前生态问题的研究,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对约翰.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形成语境进行了分析,应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约翰€Y屗固贡纯耍蛔髌罚簧枷  前言:约翰.斯坦贝克,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6
期刊
【摘 要】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尤其能展现他们这个民族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流传在新疆巴里坤的马奶酒舞,通过质朴地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哈萨克人的欢愉生活和民族风情。从马奶酒舞源自劳动生产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及社会价值与保护传承,使人们对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新疆文化;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非遗保护  历史源流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与其
期刊
【摘 要】北魏洛阳墓志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个审美典型,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本文通过分析北魏墓志书法的本质特征、艺术规律或倾向,讨论对北魏洛阳墓志书法的学习方法,及今人取法中的弊端。  【关键词】北魏洛阳墓志;奇崛 豪迈;粗野狂怪  墓志在西晋末年已经发育成熟,进入北朝时达到兴盛时期。尤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期刊
【摘 要】章子怡和苏菲·玛索都是在时代背景下涌现出的优秀女演员,她们顺应了时代需求,实现了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艺术超越,在表演艺术方面也完成了由本色表演向性格表演的转变。她们不仅体现了时代特色,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族表演艺术的发展。本文从符号化的配角形象、超越民族艺术形象的出色创作等方面,对二人在国外影片中女性角色创造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从性格化角色塑造、多元化的尝试创造等方面,对二人在本土
期刊
【摘 要】《智取威虎山》是徐克执导的一部3D动作电影,于2014年12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林海雪原》之前已经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以及电视剧,此次徐克导演的改编也格外引人注目。本文从创作技术、叙事手法、人物设置三个方面剖析了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改编策略,从而挖掘出此次文学改编的技巧以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自己民族唱法的演唱实践和声乐理论的学习,阐述了真假声的特点、混声唱法以及如何训练混声。在此基础上,浅析了民族唱法借鉴混声唱法时如何把握借鉴的适度感,调节真假声比例。  【关键词】民族唱法;混声唱法;适度感;真假声比例  现在,我们的民族声乐队伍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能够较为自如地运用真假混合声。但对于民族唱法的初学者来说,女生用嗓的真假声问题还是个难点。而对于学习到一定程度
期刊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统安代仪式歌舞,以自己独特的宗教表现方式,记载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歌舞蕴含的独特社会价值意义与自身艺术价值。,通过那个年代安代舞所伴随的民俗、宗教、艺术特点、以及社会价值等多方面来综合分析。  【关键词】传统安代歌舞;宗教;医疗;文化;艺术特点  在富饶、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文化生活圈中盛开着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的花朵,这些花朵有些具有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珍贵的文化资源,其象征着人类文明曾经经历的历史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已经无法完全的适应于当今社会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在进行相关保护的实践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以期能够符合当今社会大众的需求,实现相应的发展和重组,在保证其精神内涵不变的前提,实现非物质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歌舞作品的需求逐渐增大,歌舞行业发展欣欣向荣。在行业引领下,歌舞作品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发展。导演作为歌舞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着整个歌舞作品的完成。导演的创作思维更是贯穿整个歌舞作品全过程,对歌舞从各方面进行塑造以形成固定的艺术作品体系呈现在观众面前。本文结合歌舞作品创作的三个要素,对其体现的导演创作思维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深化导演创作思维的探讨,帮助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