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习作3《我的发现》,要求让学生寻找春天,力图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实际教学发现,对此,有一些学生却无从下笔,言之无物。换句话说,他们不知道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没有一点目的性。笔者以这篇习作为例,寻找到小学三年级学生比较合适的名篇《荷花》来借鉴,作为新的“习作例文”,更好地帮助写作。
借名篇,明结构
怎样借鉴课文去指导学生习作?去学习作者的什么?笔者认为要抓住作者的“写什么?怎么写?写得好在哪里?”这三大问题去研究剖析,然后形成一个明确的方法。
“写什么”就是教学生明确写作对象。心中有物之后再来想一想,写它的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去观察什么?《荷花》一文,从题目可知道作者叶圣陶描写的对象就是荷花,文章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荷花的各种姿态。由此可从颜色、形状、姿态、大小等这些凡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着手,做观察记录。记录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拍摄。
“怎么写”是指作家的谋篇布局,是文章的筋脉。看文章开头,题目《荷花》,就先交代看荷花,没有华丽的词藻,这就是名家作文,开头很干净。看文章身子,先总写荷花,然后具体地写不同姿态的荷花,最后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突出对荷花的喜欢。叶圣陶此文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达到很好的统一,主题明确,轮辐向心。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章法,没有逻辑,那就是散乱的;反过来,在有结构、有逻辑、有条理的基础上写,文章才会不散不乱。
“写得好在哪里”是指文章的血肉。根据学情,本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通过修辞手法将句子表达更具体,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出来。写作文描写一个东西,如果只是写这个东西长的样子,还不能称其为生动,有声音、有香味、有触摸的感觉、有想象,才能生动、立体。《荷花》第二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用“有的……有的……”这种排比的句子将不同姿态的荷花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名句才值得推敲、模仿和运用,从而成为习作的训练点。
赏名文,升情感
古话说:“言为心声。”照片和画的区别在于,画从笔尖流出,有生命,有情感。如果只纯粹收集素材,内心却没有对素材进行加工,即便能在纸上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也只不过是没有情感、没有血肉的符号而已。教学《荷花》,碰到这么触动心灵的文字,应顺势借用文章让写作的训练不会显得突兀和刻意。那么,如何才能找准这个点呢?
斟酌字眼,感受生命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文章语言虽然平实,但写实与想象合为一体,充满了荷花般的清香,读来沁人心脾。如果不用心斟酌体会,怎么能感受到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生机,怎么能感受到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生命的张力呢?就这样带着学生一步步走在这荷花池畔,一点点吸收着作者文学素养的熏陶,如雨露般滋润着师生。
加入想象,丰富语言 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将荷花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有半开的、全开的,还有含苞待放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不用心体味,怎能捕捉到这么生动的画面?很多老师都会在这里加一个写作训练。如果纯粹地让孩子写一写荷花的姿态,那写作训练就会显得突兀和刻意。让他的文字和叶圣陶的文字放在一起,孩子不是更没有激情可言么?此时,如果把习作3放上来,让孩子当一回小作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香樟树冒出的嫩芽像毛笔头、子弹”“那一朵玉兰花立在枝头,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像一只等待飞翔的白鸽”……学生的想象力超过成人,从而让读与写形成流畅、自然的有机整体。
动静结合,增加趣味 如果说叶圣陶在写荷花,倒不如说是一个画家在画荷花。这画在读者眼里还会飘动。如何让一个呈现在白纸上的物体会动,能体现出画家的睿智。那隐形的风、游动的鱼、飞翔的蜻蜓……这一切都是能让画面活起来的物体。当这些事物出现时,读者的耳朵、眼睛、心灵完全被调动起来,从而人与花融为一体。是啊,假如这画面上只有荷花一朵,那多单调啊!
解名人,树个性
“听、说、读、写”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写”让人头疼得多,因为写作不仅需要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还需要写出真实,写出生活,写出新意,写出感情。课堂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阅读的目的既然是写,就将“写”进行到底,“写”与“阅读”并驾齐驱不是更好吗?
叶圣陶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荷花》一文就有着很好的体现,他细密地观察,客观地写实。学生该读的是这样的文章,该品的是这样的语言。当看到学生们拿着《教你写作文》《优秀作文选》等作文书时,往往会忽视课文原应有的价值。中年段关于习作的首要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优秀作文书上借用好词佳句,并非是他们自己的意愿,也并非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哪怕这篇作文并不完美,甚至几乎无写作技巧而言。少一些形式化的语言,多一些孩童的视野和语言,这样,习作便会多一份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
借名篇,明结构
怎样借鉴课文去指导学生习作?去学习作者的什么?笔者认为要抓住作者的“写什么?怎么写?写得好在哪里?”这三大问题去研究剖析,然后形成一个明确的方法。
“写什么”就是教学生明确写作对象。心中有物之后再来想一想,写它的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去观察什么?《荷花》一文,从题目可知道作者叶圣陶描写的对象就是荷花,文章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荷花的各种姿态。由此可从颜色、形状、姿态、大小等这些凡是肉眼可以看到的着手,做观察记录。记录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拍摄。
“怎么写”是指作家的谋篇布局,是文章的筋脉。看文章开头,题目《荷花》,就先交代看荷花,没有华丽的词藻,这就是名家作文,开头很干净。看文章身子,先总写荷花,然后具体地写不同姿态的荷花,最后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突出对荷花的喜欢。叶圣陶此文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达到很好的统一,主题明确,轮辐向心。如果一篇文章没有章法,没有逻辑,那就是散乱的;反过来,在有结构、有逻辑、有条理的基础上写,文章才会不散不乱。
“写得好在哪里”是指文章的血肉。根据学情,本文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通过修辞手法将句子表达更具体,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达出来。写作文描写一个东西,如果只是写这个东西长的样子,还不能称其为生动,有声音、有香味、有触摸的感觉、有想象,才能生动、立体。《荷花》第二自然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用“有的……有的……”这种排比的句子将不同姿态的荷花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名句才值得推敲、模仿和运用,从而成为习作的训练点。
赏名文,升情感
古话说:“言为心声。”照片和画的区别在于,画从笔尖流出,有生命,有情感。如果只纯粹收集素材,内心却没有对素材进行加工,即便能在纸上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也只不过是没有情感、没有血肉的符号而已。教学《荷花》,碰到这么触动心灵的文字,应顺势借用文章让写作的训练不会显得突兀和刻意。那么,如何才能找准这个点呢?
斟酌字眼,感受生命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文章语言虽然平实,但写实与想象合为一体,充满了荷花般的清香,读来沁人心脾。如果不用心斟酌体会,怎么能感受到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生机,怎么能感受到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生命的张力呢?就这样带着学生一步步走在这荷花池畔,一点点吸收着作者文学素养的熏陶,如雨露般滋润着师生。
加入想象,丰富语言 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将荷花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有半开的、全开的,还有含苞待放的。如果不细心观察、不用心体味,怎能捕捉到这么生动的画面?很多老师都会在这里加一个写作训练。如果纯粹地让孩子写一写荷花的姿态,那写作训练就会显得突兀和刻意。让他的文字和叶圣陶的文字放在一起,孩子不是更没有激情可言么?此时,如果把习作3放上来,让孩子当一回小作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香樟树冒出的嫩芽像毛笔头、子弹”“那一朵玉兰花立在枝头,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像一只等待飞翔的白鸽”……学生的想象力超过成人,从而让读与写形成流畅、自然的有机整体。
动静结合,增加趣味 如果说叶圣陶在写荷花,倒不如说是一个画家在画荷花。这画在读者眼里还会飘动。如何让一个呈现在白纸上的物体会动,能体现出画家的睿智。那隐形的风、游动的鱼、飞翔的蜻蜓……这一切都是能让画面活起来的物体。当这些事物出现时,读者的耳朵、眼睛、心灵完全被调动起来,从而人与花融为一体。是啊,假如这画面上只有荷花一朵,那多单调啊!
解名人,树个性
“听、说、读、写”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写”让人头疼得多,因为写作不仅需要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还需要写出真实,写出生活,写出新意,写出感情。课堂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阅读的目的既然是写,就将“写”进行到底,“写”与“阅读”并驾齐驱不是更好吗?
叶圣陶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荷花》一文就有着很好的体现,他细密地观察,客观地写实。学生该读的是这样的文章,该品的是这样的语言。当看到学生们拿着《教你写作文》《优秀作文选》等作文书时,往往会忽视课文原应有的价值。中年段关于习作的首要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从优秀作文书上借用好词佳句,并非是他们自己的意愿,也并非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哪怕这篇作文并不完美,甚至几乎无写作技巧而言。少一些形式化的语言,多一些孩童的视野和语言,这样,习作便会多一份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