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朗读阅读教学的“敲门砖”——质疑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学习方法朗读质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9-01
从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我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今年从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1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语文课堂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 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敲门砖”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我认为恰当的点拨时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3 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喜欢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备课时要多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逆向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朗读、质疑、创新既是教师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學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教会七年级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正所谓:授人以渔,重于泰山。
【关键词】学习方法朗读质疑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9-01
从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我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今年从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1 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领会文章、鉴赏文章、写作文章都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简单获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让语文课堂飘荡着朗朗的读书声,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 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敲门砖”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对知识进行分析、思考、综合的结果。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学生回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当然,提倡学生质疑,提倡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深究去体味、领悟,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体现在教师选择恰当的点拨时机,使用恰当的点拨方法。我认为恰当的点拨时机,一是在学生质疑遇到困难时,二是在学生难以发现问题时。总而言之,质疑如同阅读教学的“敲门砖”,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3 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面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喜欢学生按照标准答案回答,大大扼制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备课时要多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逆向思维,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使得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朗读、质疑、创新既是教师阅读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又是學生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教会七年级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势在必行,正所谓:授人以渔,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