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语】
本文写于2010年4月18日,父亲去世五周年之际,以此纪念为我们姐弟几个及全村事务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
纪念他,是为了学习他的勤奋、认真、严谨、不畏艰辛、乐于助人,也是寄托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怀念。
转眼又是九年,我以为经过14年岁月的冲刷,对父亲的离去已经没有悲伤。但有时走在法国梧桐笼盖的人行道上,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我还是抑制不住泪水流淌……
今天(2010年4月18日),是父亲去世五周年的日子。
我想起五年前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父亲在医院离开这个世界的情景。他没留下一句遗言,但直到今天我仍能清晰地记起他对我的多数教诲一一从做人的原则到某个生活常识。作为一个乡村会计,他做到了极致,任职40年未有一笔错账,并无可争议地履行了40年村民各种矛盾调停人的义务。
我父亲算不上标准意义上的干部,既无工资更无国家干部身份,只是替乡亲们办事的“村干部”。但他非常负责任,完全称得上呕心沥血,因而中年以后在村里即达到德高望重的境界。他最后两年是在北京和母亲以及我一起度过的。我护送他的骨灰回到家乡举办葬礼时,方圆几里好些村的村民自发参加追悼会,村中道路水泄不通。
父亲生于1937年,三岁时他的母亲、我的奶奶就因病去世(由于奶奶去世过早,爷爷不记得,父亲的生日一直是个谜),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听年岁比父亲大的邻居说,父亲几岁起就天天在上学之余剜草(用一种小铲子铲草)、拾柴火,十来岁就开始挑一百来斤的农产品去5 0里外的漯河去买,换来一点钱贴补家用,维持上学。家里穷买不起纸和作业本,他的作业本都是用捡来的烟盒纸或找别人讨来的一面有字的废纸装订成的。
父亲的一生似乎充满不幸。读完初中,他直接考了中专,四年制的郑州建筑工程学院,本来已跳出农门迈进干部门槛,没想到上了两年学即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学校停办,他从城市又回到农村。回乡后即开始做村(后来叫大队,再后来又叫村)会计,一干就是40年。直到65岁他得了心肌梗塞并日益严重,干不动工作为止。
父亲是热心公共事务的人。他是村会计,但他担负的责任远远超过作为全村“一把手”的村支书。除了管村里的账目,他实际上还兼文书、办公室主任、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员(作用类似族长或道德法官)、统计员,等等,都是有实无名。村民办所有涉外(村外)事务,如办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结婚介绍信、离婚介绍信,出村上学、就业、参军,迁移户籍,都要找他。谁家婆媳、夫妻闹矛盾,或者两家因宅基地之类事情打架,都要找他评理、说和。我们村是个2000多口人的大村(现在3000多),各种事务极為繁杂,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我家里几乎从未断过人,夜里灯光亮的时间肯定是全村最长的。但我没有发现过父亲有不耐烦的时候。仔细想想,确实没有。因此,说到对公共事务的热心和责任感,我远不如父亲。
父亲是节俭的人。这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和姐姐弟弟的练习本,很长一个时期都是父亲用废纸订成的。他吃烙馍(河南农村一种薄饼)时有个习惯动作,右手拿馍,左手在下边接着,一旦有掉下的渣子,马上放到嘴里。饭粒掉到桌子上,马上捡起来吃掉。
父亲是村里最勤快的人。他在村里算是干部,有一点津贴,比一般村民条件好些。但他种地很认真,每天凌晨即起,在村里村外转悠着捡粪,为庄稼积肥。
父亲是正派的人。他为人处世端端正正,办事公道,从不存害人之心。他有些胆小怕事,但有原则,从不做为虎作伥、仗势欺人之事,这也是他能够成为村中调停人的主要原因。我上大学之后,他常常教育我要多接近领导,要善于处理人事关系。但回想起来、他自己在这方面是很低能的,以至于以村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优势(中专肄业,在我考上大学之前算是全村绝无仅有的“知识分子”,当时在全乡也少见),“从政”40年,一直没混上个“公家人”的身份。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这方面的不如意,他才希望我在待人处事的灵活性方面比他有所进步,遗憾的是这方面我跟他一样,大概这就是遗传吧。
父亲是善于学习各种技能,生活能力很强的人。他从爷爷那里继承了部分泥瓦匠的技能,能砌墙,能盘炉灶和“煤火”(冬天取暖的燃煤泥土火炉,盘煤火在农村是个技术活),他和的煤泥既省原煤又好结煤渣。他自学木匠手艺,能制作简单的桌凳之类家具。他能修自行车,懂电工技术,家里的电灯之类安装工作能自己完成,还曾经自制卷烟。他的这些能力影响了我,使我也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上初中时就拆开了家里的一座闹钟并重新装好,现在家里置办有包括冲击钻、管钳在内的全套工具。
晚年的父亲受心脏病的煎熬,我能感觉到他对死亡的恐惧。他去世后,我最大的遗憾有两个:一是一直忙于工作,没有多陪他说说话;二是没有引导他信奉一种宗教,使他的最后两年心灵很不平静。他离开一年半以后,母亲去世,我才有机缘读到一些佛学著作,这才发现我错过了最后一个尽孝的机会。愿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原谅我一一他们给了我生命,并含辛茹苦把我养大,让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我却没能为他们造福,既没让他们过上几天俗世的好日子,也没能为他们奉献应有的临终关怀。
五年了,希望父亲听到我这些话,希望他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平静、吉祥。
本文写于2010年4月18日,父亲去世五周年之际,以此纪念为我们姐弟几个及全村事务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
纪念他,是为了学习他的勤奋、认真、严谨、不畏艰辛、乐于助人,也是寄托一个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怀念。
转眼又是九年,我以为经过14年岁月的冲刷,对父亲的离去已经没有悲伤。但有时走在法国梧桐笼盖的人行道上,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我还是抑制不住泪水流淌……
今天(2010年4月18日),是父亲去世五周年的日子。
我想起五年前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父亲在医院离开这个世界的情景。他没留下一句遗言,但直到今天我仍能清晰地记起他对我的多数教诲一一从做人的原则到某个生活常识。作为一个乡村会计,他做到了极致,任职40年未有一笔错账,并无可争议地履行了40年村民各种矛盾调停人的义务。
我父亲算不上标准意义上的干部,既无工资更无国家干部身份,只是替乡亲们办事的“村干部”。但他非常负责任,完全称得上呕心沥血,因而中年以后在村里即达到德高望重的境界。他最后两年是在北京和母亲以及我一起度过的。我护送他的骨灰回到家乡举办葬礼时,方圆几里好些村的村民自发参加追悼会,村中道路水泄不通。
父亲生于1937年,三岁时他的母亲、我的奶奶就因病去世(由于奶奶去世过早,爷爷不记得,父亲的生日一直是个谜),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听年岁比父亲大的邻居说,父亲几岁起就天天在上学之余剜草(用一种小铲子铲草)、拾柴火,十来岁就开始挑一百来斤的农产品去5 0里外的漯河去买,换来一点钱贴补家用,维持上学。家里穷买不起纸和作业本,他的作业本都是用捡来的烟盒纸或找别人讨来的一面有字的废纸装订成的。
父亲的一生似乎充满不幸。读完初中,他直接考了中专,四年制的郑州建筑工程学院,本来已跳出农门迈进干部门槛,没想到上了两年学即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学校停办,他从城市又回到农村。回乡后即开始做村(后来叫大队,再后来又叫村)会计,一干就是40年。直到65岁他得了心肌梗塞并日益严重,干不动工作为止。
父亲是热心公共事务的人。他是村会计,但他担负的责任远远超过作为全村“一把手”的村支书。除了管村里的账目,他实际上还兼文书、办公室主任、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员(作用类似族长或道德法官)、统计员,等等,都是有实无名。村民办所有涉外(村外)事务,如办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结婚介绍信、离婚介绍信,出村上学、就业、参军,迁移户籍,都要找他。谁家婆媳、夫妻闹矛盾,或者两家因宅基地之类事情打架,都要找他评理、说和。我们村是个2000多口人的大村(现在3000多),各种事务极為繁杂,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我家里几乎从未断过人,夜里灯光亮的时间肯定是全村最长的。但我没有发现过父亲有不耐烦的时候。仔细想想,确实没有。因此,说到对公共事务的热心和责任感,我远不如父亲。
父亲是节俭的人。这可能与他的经历有关。小时候,我和姐姐弟弟的练习本,很长一个时期都是父亲用废纸订成的。他吃烙馍(河南农村一种薄饼)时有个习惯动作,右手拿馍,左手在下边接着,一旦有掉下的渣子,马上放到嘴里。饭粒掉到桌子上,马上捡起来吃掉。
父亲是村里最勤快的人。他在村里算是干部,有一点津贴,比一般村民条件好些。但他种地很认真,每天凌晨即起,在村里村外转悠着捡粪,为庄稼积肥。
父亲是正派的人。他为人处世端端正正,办事公道,从不存害人之心。他有些胆小怕事,但有原则,从不做为虎作伥、仗势欺人之事,这也是他能够成为村中调停人的主要原因。我上大学之后,他常常教育我要多接近领导,要善于处理人事关系。但回想起来、他自己在这方面是很低能的,以至于以村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优势(中专肄业,在我考上大学之前算是全村绝无仅有的“知识分子”,当时在全乡也少见),“从政”40年,一直没混上个“公家人”的身份。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这方面的不如意,他才希望我在待人处事的灵活性方面比他有所进步,遗憾的是这方面我跟他一样,大概这就是遗传吧。
父亲是善于学习各种技能,生活能力很强的人。他从爷爷那里继承了部分泥瓦匠的技能,能砌墙,能盘炉灶和“煤火”(冬天取暖的燃煤泥土火炉,盘煤火在农村是个技术活),他和的煤泥既省原煤又好结煤渣。他自学木匠手艺,能制作简单的桌凳之类家具。他能修自行车,懂电工技术,家里的电灯之类安装工作能自己完成,还曾经自制卷烟。他的这些能力影响了我,使我也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上初中时就拆开了家里的一座闹钟并重新装好,现在家里置办有包括冲击钻、管钳在内的全套工具。
晚年的父亲受心脏病的煎熬,我能感觉到他对死亡的恐惧。他去世后,我最大的遗憾有两个:一是一直忙于工作,没有多陪他说说话;二是没有引导他信奉一种宗教,使他的最后两年心灵很不平静。他离开一年半以后,母亲去世,我才有机缘读到一些佛学著作,这才发现我错过了最后一个尽孝的机会。愿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原谅我一一他们给了我生命,并含辛茹苦把我养大,让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我却没能为他们造福,既没让他们过上几天俗世的好日子,也没能为他们奉献应有的临终关怀。
五年了,希望父亲听到我这些话,希望他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平静、吉祥。